APP下载

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我国生态社会治理的启示

2017-02-23李广美毛维国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态

李广美 毛维国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我国生态社会治理的启示

李广美 毛维国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生态危机及其引发的诸多新问题的思考和希望,它的主要精华在于促进社会制度正义,加强生态法治建设,扩大社会治理主体,培养生态保护氛围等方面。加强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社会;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治理

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渊源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一个派别,并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引人注目的左翼社会思潮。它是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物,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揭示了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1]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经济扩张造成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有关,与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和“绿色运动”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的扩张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造成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和枯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消耗了地球上的绝大部分不可再生资源。以美国为例,它消耗铝、煤、铜、天然气、石油、镍、白银、铁等资源的量分别占世界总数的42%、44%、33%、63%、33%、38%、26%、28%,不到世界5%的人口却消耗了34%的世界资源(而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所消耗的世界资源却不到1/10),人均消费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倍多。[2]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利用技术、经济优势,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嫁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促使生态社会主义者去探索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

2.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生态社会主义者试图通过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生态危机的问题。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确实为当时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也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苏东社会主义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性工业策略,反而产生了更加严重的生态问题,重工业的发展造成了饮用水源的严重污染,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此,一些人也开始对苏东发展模式产生怀疑,力图寻找一种新的解决策略。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坚持以“人类尺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要关注现存社会,关注人类世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辩证地分析,二者的存在并不是对立的。只要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是可以实现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社会主义主要是从生态学“将人类与自然环境放在一个整体加以考察”这一思想中,获得了启迪。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态社会也不例外,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是在各要素共同作用下才能实现,在各要素相互孤立的状态下是无法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的。

法兰克福学派考察了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化特点,人们过分注重工商业的发展,大量攫取自然资源,忽视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情况下,马尔库塞提出了“自然的解放”理论,认为解放自然就是解放人类自己,这也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个前提不应该被人类遗忘。所以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应该尽可能以保护自然为标准。他们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自然性和自然的社会性,即,自然界在人类的开发下具备了社会性,人类的生存又必须依赖于大自然。他们力求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与自然不再是对立关系,要尽可能地从经济理性角度出发,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关系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当今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枯竭。资本主义生产追求利益最大化,极易引发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从而造成了过度浪费,引发了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德国的雅各布·莫内塔强调:“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节制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节制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而这是资本主义做不到也不愿意做到的。”[4]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理性批判上更具有整体性。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更加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生态主义者还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理论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在理论上阐明了社会发展与生态问题的内在关系,并强调它是社会主义发展不可或缺的内涵。[1]这为我们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对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三、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生态社会治理的启示

(一)坚持社会制度正义,推进生态治理平稳进行

社会主义制度为生态治理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大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尽量缩小贫富差距,缩小区域差距;在体制设计上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制度带来的红利,感受到政府关心和社会温暖,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从而能够凝聚更多的社会和谐力量。

环境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自然问题,其实质还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政府治理有方,能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生态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所以说,政府在生态社会治理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在制定相关环境保护的规章和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将人民的利益考虑在内。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生态治理才能平稳运行。因此,必须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依据民主、公平的原则制定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规则体系。

(二)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促进生态治理法治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生态社会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当然,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强和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保障生态治理有章可循,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规范的法治环境。同时也能够充分调动人民大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保障生态治理顺利进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专门委员会,在对生态环境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源头防治、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制定严格规范的生态建设制度。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广泛吸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加快出台地方生态治理的条例和办法。同时要加强资源环境部门的执法力量和软硬条件,提高执法水平。[6]增强司法力量对生态治理的保障作用。

(三)扩大社会治理主体,增加生态治理建设力量

生态环境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社会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体系或系统,尤其在中国社会,人口数量多、疆域辽阔、区域类型多样,构成社会的阶级阶层、社会群体、职业群体更是多元复杂。因此,在关乎生态治理这一社会问题上,单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借助更多的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组织。民间组织往往具有志愿性、公益性、独立性的特点。[7]他们在反映群众呼声、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我们可以通过民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野生动物救护、垃圾分类回收等。增强对民间环保组织的政治信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一定的资金支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其合法权益。

(四)培养生态关爱氛围,营造生态治理良好环境

生态治理除了需要在立法、制度、财力保障等方面有所关注以外,对意识层面的工作也同样不能懈怠。通常来说,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生态保护意识的缺乏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在从事生产活动时,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长久保护。所以加强生态道德的宣传至关重要。通过环保意识的宣传,要让人们明白,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毁灭。

具体来说,可以在小区、公园等人群较为集中的地方,发放宣传手册。例如,将一些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系统,从而酿成严重后果的案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激发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另外也可以借助明星效应,鼓励更多的明星人物参与环境公益宣传,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视在一些重要时段反复播放环境公益广告。

学校也是进行环保意识宣传的重要阵地,对环保意识的宣传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实施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计划,可以将学生环保意识的考察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中,以此督促学生时刻将环保意识牢记心中。还可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与对环境保护的实地调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除上述措施外,对于积极投身环保事业、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要适时予以表彰和鼓励,以此激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对于那些危害公共利益、破坏自然环境的企业或个人,也要给予惩戒。在多元价值共存的基础上,要将生态道德理念置于生态治理之高位,营造公平、正义、和谐的生态保护氛围。要通过大众传媒、网络等信息传输渠道,宣传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共建和谐家园的重大意义,使生态关爱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使生态道德转化为持久而稳固的生态保护力量。

总之,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于生态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由于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环境及生态社会主义者的资产阶级立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生态社会主义曾经试图通过减少生产,限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来减少生态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应当说,生态社会主义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流派,克服不了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加之生态社会主义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有些理论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8]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生态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地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建设目标。

[1]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78,183.

[2]胡振生.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共产主义[J].当代思潮,2000,(04):2-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陈学明.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倾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96.

[5]王孝哲.促进和保障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08,(3):70.

[6]夏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关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02):9-11.

[7]李芹.民间福利组织的动力机制与功能优势[J].理论学刊,2003,(1):120.

[8]朱玲.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合肥:安徽大学,2011.

D61

A

1671-2862(2017)04-0035-04

2017-06-19

本文系2014年山东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专门项目“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李广美,女,山东东营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毛维国,男,山东胶州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法学、德治与法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生态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辛勤探索的力作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理论家的视角》评述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我的黑帮祖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认识 精读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