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7-02-23曹雪琴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家训家风家庭

曹雪琴

(华南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1)

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曹雪琴

(华南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1)

阐释家风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家风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环境以及网络思政平台来巩固优良家风的积极影响,抵御不良家风的负面效应,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优良家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引《游子吟》谈家教家风建设,他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党的优良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剂。家风的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家风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成长都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因而在新时期,研究如何将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家风内涵及特征

(一)家风内涵

《辞海》中对家风的解释为,“家风”即门风,是家庭或家族传统风尚或作风。通俗地讲,家风就是一个家庭、家族在代代相传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风尚,反映了一个家庭、家族的价值共识和精神风貌,是引导家庭成员如何成己达人的无形力量,更是维系家族兴旺发展的精神纽带[1]。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2]。家风通常以祖辈父辈的生活经验、智慧和价值理念蕴含在家规家训、族谱等一些文献载体中,也以实践理性的状态渗透于家庭成员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3]。优良的家风与主流道德文化相契合,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道德文化,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形成的基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障,其核心在于促使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渗透在家庭教育中,对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与行事风格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在当前“小家庭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家风对于高校学生人格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是润育学生品德的无形力量,也是学生不良观念和行为的重要根源。

(二)家风特征

家风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步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样式的综合,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家风在长期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自身独有的特征。

1.历史传承性

家风产生于家庭或家族内部,随着历史演进和时代变迁,历经时间洗礼和岁月蹉跎,代代传承。家风是一个家族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根本,它在子孙后代的传承中得以保留和发展。家风蕴含着祖辈做人做事的智慧,蕴含着老一辈人对后辈的训诫和教导、无限期许与盼望,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发扬光大。

2.无形影响性

一些世家大族或书香门第的家风都有文字记载,有证可考,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家庭教育财富。但是许多家风的传承都依靠祖父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得以传承,后辈人在口耳相传、耳濡目染中习得家风,并未诉诸文字。家风是无形的,它主要依靠外在的家规家训等形式来教育晚辈,而且对后辈为人处世产生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3.道德辐射性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缩影,反映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在优良家风的环境熏陶下,家庭成员在家庭或家族中所养成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有助于他们在融入社会过程中传递和影响其他社会成员,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促进良好民风、社风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4.相对稳定性

家风的稳定性是指家风一经形成,其样态或实质在一定时期内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究其原因,它是由家族或家庭相对的封闭性、家族成员共同坚守的信仰以及“先入为主”的长期熏陶和浸染等因素决定的[4]。家风由长辈通过言传身教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将家庭或家族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底线传递并内化为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并持久固化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之中,且这种影响具有较强稳定性。

二、家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家风与现代家风交融交锋,不良家风现象伺机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不利影响。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好优良家风的示范作用,抵制不良家风的消极效应,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一)优良家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效应

1.优良家风有利于高校育人效果的提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庭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最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大学生最先体验的生活圈子。家风往往是由长辈言传身教地传递给下一代,下一代也在家庭或家族中耳濡目染式的承袭家风家训,并在适当时候继续传承下去。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先导性,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受到影响最多的便来自于家庭,从学生的言谈举止就基本可以了解其家风家教状况。良好的家风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贯穿他们成长的每一阶段,帮助他们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将良好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推动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优良家风有利于高校育人环境的改善

《荀子·劝学》中说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生长在好的环境中更有利于人的成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物质条件的极大满足并未带来精神文明的提高,一些人掉入了金钱利益的深渊,沦为名利的奴隶,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形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风气,进而影响到家庭教育,导致孩子价值观的困惑、迷失,这样的孩子进入高校后,必然会阻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常进行。倡导树立好家风,传承好家训,并将优良家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净化和改善高校育人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和态度的转变,最终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

3.优良家风有利于高校育人平台的拓展

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数不胜数。如包拯严厉要求其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优良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后,我国家庭模式逐渐由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转向核心“小家庭”,家风传递受到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开始淡化,甚至冷漠。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依赖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且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实际影响效果不明显。如果将家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良好家风示范带头作用,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足,延伸和拓宽高校育人平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

(二)不良家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不良家风导致智育与德育发展失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根深蒂固,使得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的学业过分看重,而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却置若罔闻。随着20世纪7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中国进入“小家庭”时代,出现了以“4+2+1”(即4位老人,两位父母和1个孩子)为主的家庭模式。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看重分数和成绩,却忽视了孩子品德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致使有些孩子自我约束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差,产生不良行为,甚至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所有这些,无疑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和难以想象的困难。

2.不良家风致使物质与精神追求失衡

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改善,许多人却陷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漩涡,不能自拔。在金钱名利的过分追求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而且这种倾向日益渗透到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子女教育产生不利影响。许多父母辛苦工作,只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给孩子传递了一种物质至上的错误观念。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但是在如今物质资源丰富的条件下,很多人却不能及时转变固有思维,将精力投入到精神文明追求上来。高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学校之中,社会阅历少,思想较为单纯,很容易受歪风邪气影响或鼓动。重视物质条件,轻视、忽视精神文明追求,使孩子社会责任感缺失,这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不良家风造成亲情冷漠和人际关系淡化

《周易·坤·文言》中说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没有好的家风,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孝悌是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都告诫我们要孝敬长辈,谨遵孝道。现实生活中,一些“啃老族”“弃老族”却置孝道于不顾,不仅不供养父母,反而依靠父母补贴生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对父母置若罔闻。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开始淡化,信任感日益下降,彼此间变得功利,对自己认为有用的人百般讨好,对自己没用的人熟视无睹,朋友数量越来越多,可真正“走心”的朋友却很少。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无法代替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应当为孩子做出表率,为孩子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打好基础。不良家风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都会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阻碍他们“三观”的形成。不良家风导致大学生无法更好地融入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三、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切入点,发挥优良家风示范引领作用

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高校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将优良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使两者完美结合,加强和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进行家风家训教育讲座或研讨,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向父辈祖辈人了解自家家风传承,进而扩展到对中国传统家风思考上来,从家风的历史脉络中懂得先辈的不易,逐渐认识到祖辈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自律到对家人的关心,从对家庭的责任到对社会的关注,最终到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要求,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着力点,提高优良家风实施成效

抬头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注意脚下的路。理论要和实际结合在一起才会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只有在实践中进行家风家训教育,才能切实加强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作用。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开展以家风家训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优良的家风家训,增进学生对家风内涵和底蕴了解,提升他们对良好家风家训的整体印象,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优秀家风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重要作用。实践出真知,相信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会有所收获,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所帮助。在实践过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将了解到的家风家训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带动和影响身边更多的人,进而更好地提高与改进校风和民风。

(三)以校园文化环境为结合点,增强优良家风辐射影响效用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巨大影响。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高校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家风教育,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人生价值和行为态度。高校可以重点关注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范仲淹家风家训和革命伟人的红色家风家训以及《傅雷家书》等文献资料,因为历经沧桑,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优良的家风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高校应当深入挖掘这笔“无形”的文化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长避短,使优秀的家风传递给大学生以此为做人的砥砺,传授给大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帮助他们走出大学校园这座“象牙塔”之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以网络思政公众平台为创新点,提升优良家风牵引带动功能

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对家风的继承与传播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高校在将家风教育寓于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新趋势,通过网络这一传播媒介融家风教育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5]。诸如微博、微信在内的社交软件已经为大学生群体所青睐,因而高校将优良家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公众平台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高校可以创建学校官方的以传播优良家风家训为主题内容的公众平台,推选好家风的典型案例和故事,吸引学生关注或订阅,从而了解家风对个人成长和国家繁荣的重要性,实现家风教育的引导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晒”自家的好家风或者“晒”其所了解的家风家训,让朋友圈中更多的人了解家风,走进家风,实现家风教育的自发性。最终,让一个个育人的家风事迹,一条条精简明晰的家风语录在朋友圈传播起来,不断为大学生精神世界充电,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其心灵[6]。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会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家风家训是家庭教育的宝贵财富,好的家风家训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和中华儿女。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他们树立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道德品质的主阵地,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充分发挥良好家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影响力。

[1] 奚明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优良家风的重要性及培育路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219-220.

[2] 邓伟志,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183

[3] 鲍鹏山.家风乃吾国之民风[N].光明日报,2014-02-24.

[4] 康雁冰.论家风的实质及发展价值[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2):58-61.

[5] 黄礼峰,王雄杰,王宁宁.家风对高校学生德育的影响与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51-254.

[6] 朱蒙玲.好家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科技,2016(13):258-260.

(责任编辑:张玉秀)

Research on the Approach of Good Family Tradi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O Xue-qin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family tradition, analysis of the positive impact and negative impact of good family tradition up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y mean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social practice, campus cultur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network education platform to consolidat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good family tradition and resis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poor family tradition, practical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the end.

good family tradi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pproach research.

2017-1-19

曹雪琴,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教育学硕士。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9-9743(2017)02-0112-05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7.02.021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家庭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恋练有词
家训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