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讨
——读《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有感
2017-02-23王秋燕
王秋燕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心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讨
——读《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有感
王秋燕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心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研究了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家伯顿·R·克拉克的高等教育基本价值观,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着正义、能力、自由和忠诚四种基本价值观念。这四种价值观念中,“能力”倾向于发展个体的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自由”偏重探索真理的知识本位教育目的,“正义”和“忠诚”则代表了社会本位观的教育目的,四种价值观念在系统内既相互冲突又可相互协调,在这四种既有矛盾又可整合的基本价值观视野下探讨高等教育目的具有现实性意义,据此树立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
伯顿·R·克拉克(Burton R·Clark)是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家。他的成名作——《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以组织视角为分析线路,将知识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研究的逻辑起点,工作、信念和权力则是分析高等教育组织运行规律的三个基本高等教育要素。在该书最后一章,作者从组织规范理论出发,认为公众的期望和高等教育界工作人员偏向于三个基本价值观——正义、能力和自由;而社会或者政府则倾向于忠诚的价值倾向。我们可以在他对高等教育四种基本价值观念的阐述以及多元包容的态度等方面,得到深刻启示。
一、高等教育价值观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价值观概念
价值观反映了实物和现象对人的关系,就是指人们对各种实物和现象的价值评价。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在历史前进步伐中得到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大学的目的也是因时而异,大学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用迥然有别。现代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培养有天赋才能学者的个人本位的价值观、积极响应社会需求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和探索真理的知识本位价值观。克拉克教授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提出了正义、能力、自由和忠诚四大基本价值观念,这些存在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价值观引导着高等教育组织内不同个体的价值倾向。
(二)高等教育价值观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不同的价值倾向便会出现教育目的的不同定位,当我们设定好一个目标,便会秉持某些价值观,使之不偏不倚去实现预设目的,价值观是实现目的的思想导火线,目的又是某种价值观的实现结果。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内在依据,持不同的基本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的则截然不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回答“大学是什么”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克拉克教授认为,一个效率高的组织应具备创造、批判与传播知识的功能,在这个领域中,知识是基本的材料,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系统是社会团体发展的必要条件,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具有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学者,其次还需要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如何才能体现出这个高等教育组织的有效性呢?克拉克教授将四个基本价值观逐一分析,在这些基本价值观念引导下界定高校的教育目的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二、以个人本位、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为价值倾向的高等教育目的
美国学者布鲁贝克认为:“高等学校有三项主要职能:传播高深学问、扩大学问领域、运用其成果为公众服务。”*[美] 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高等学府确实是这么一个基地,既要培养高级人才,还要探索高深知识以及将这些高级人才与高深知识服务于人类社会,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一)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能力
在克拉克教授的观点中,“能力”的价值观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占据着一席之地,其中“能力”对教师而言,便是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对学生来讲,就是学习的聪慧程度与探究知识的本事。社会团体需要的是一个兼具创造、批判和传播知识功能的高等教育组织,同时,这个组织还能培养出一技之长。那么,这个组织就需要设置学术水平、实践经验等条件去招聘学者,然后再根据学习能力和禀赋等标准去选拔具有入学资格的学术人才,以此实施精英教育。这不免体现了在高等教育系统中要培养出有“能力”的人,需要的是大学师生们对真理的追求。追求真理本身并不是一种价值倾向,但人们对此有这样的需求,而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就构成了价值。在高等教育系统中,追求真理表现为大学师生对高深知识的传承与发现,高等教育的标志就是真理抛开外界一切干扰的客体而存在。施莱尔马赫认为大学的教育首要目标应该是使学者对事物本质有所认知,就是一种探求和理解事物根本的精神和方法。新时代的到来,对真理的追求愈加注重创新思维,学术发展也更加专门化,学术的自主程度也日益提高。由此,高等教育中另一基本价值观必不可少——“自由”,即学术的自由。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正义与忠诚
1.正义
正义,即指社会公正和公平。“高等教育承担着一项任务,即实现社会正义——让每个人都受到公正的待遇。”*伯顿·R·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72页。高等教育系统内各个部门也期盼得到系统内与系统外公正公平的待遇。对学生而言,民主社会强调的是入学机会均等,这是一个永久性的价值观念。入学机会趋于均等之后,又会出现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待遇平等以及离校时的报偿平等。对教师而言的正义,公平的待遇就是希望教育部门能平等地分配资源,平等对待各学校和各课程。正义对院校来说,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便是他们的最高期待。贺拉斯·曼曾呼吁:“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那么,教育就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忠诚
在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一个紧密联系着国家利益与民族生存死亡的价值标准——忠诚。这个价值观要求高等教育领域要服务于国家政治目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承发扬本国优秀文化。
从政治方面分析,“忠诚”的价值观强调了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培养良好公民以及能服务国家政治的治国者。从公民或政治的价值倾向下出发考虑教育目的,需要通过宗教教育或道德标准与高等教育系统相结合,不断相互影响与作用。社会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向高等教育系统实施质量、数量方向上的调控,高等教育对这些社会需求信息进行分析、批判,高等教育探索出来的高深知识不应该束之高阁,应该拿出来运用到社会现实生活中,逐步与社会实践接轨,形成高等教育系统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
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来看,高等教育的职责之一应该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实用价值的人。19世纪,就奉行着具有工具色彩主义的专业教育。该书在分析高等教育权力分配时,就提及到各利益团体如何平衡彼此的利益目的,为避免系统内权力过分集中于一方,各集团相互协商,构成了一张巨大的“张力网”,例如各经济政治团体通过资助高校经费或借助评估鉴定方式,干涉高等教育,通过协调方式,彼此监督,相互竞争合作,相互妥协,对高等教育和社会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使得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得到平衡。主要协调的是国家、学者和市场的权力,大家各司其职,形成复杂的学术系统,从事的学术活动使得高等教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同时得到实现。
“忠诚”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上,高等教育既要肩负文化的创新发展使命,更要有继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责任。文化功能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表现,一切经济、政治等利益集团都必须通过文化作为互动中介,这也就说明了高等教育既有别的行业无法具备的文化特色,又是社会各种诉求的宣传板。自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以知识为中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精英人士。高等教育的文化独特性地位坚不可摧,不管社会需求如何扩大,各类影响深入到高校各个角落,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特色,这个代表了时代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组织机构始终如一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使命。
(三)知识本位的教育目的:自由
对自由的追求一向就是人的本能所在,大学是一个致力于高深知识研究、专业教育及研究的机构,在这个机构中,通过团体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大学成为现实存在,目的就是通过自由的学术氛围培养那些有能力担任独立任务的研究人才。首先,国家应该尊重大学的学术自由,“自由”的价值观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自由,高等教育应该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大学对自由的追求与对国家负责是不相冲突的,大学有了国家这个强大后盾作为其发展的守护神,反过来又会将自己的影响力为国家影响力增砖添瓦。其次,大学本身一直追求的是自治,尤其是大学的系科同样也在不断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由之地。当然,在此提及的自由就是对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追求。高等教育领域始终不会放弃对自由的追求,一方面,教师们从事科研时需要最大限度的自由以保证对科学的探索;另一方面,从事教学工作时也需要有不受言论禁止的发言自由,以此保证社会的民主进步。学者是大学这一“知识工厂”的主体,他们掌握着高深知识,具有学术的真正权力,享有学术上的自由。剑桥大学的艾雪培爵士说:“在文明的国家里,学术自由已发展为一种受到特别保护之思想自由的角落。…… 大学教师之所以享有学术自由乃基于一种信念,即这种自由是学者从事传授与探索他所见到的真理之工作所必需的;”*梁启超,蔡元培等:大学的精神,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4年,第138-139页。在德国,学者共同体被公认具有自由的权利,主要是指教师教学权利和研究者及学生的权利。最后,大学的学者应该具有对自由的信念,这种信念会使得这些研究高深知识的人将学术自由视为一种手段,当有外界干扰出现时,这种信念会使学者出现发自内心的自省,时刻鞭策自己。培克把大学描绘为“纯粹学术之圣杯的堡垒”,把教授称为“奉事圣职的骑士”。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有学者才有资格检验学者的学术道德,所以学者必须拥有自治权。例如牛津大学的学术自治即表现为学校学术委员会可以剥夺某些触犯学术道德的教师的学术自由。
三、我国高校教育目的反思
(一)高等教育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具有动态性
自古希腊、罗马时期,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主要倾向于工具主义(即社会本位)。中世纪时期大学的价值观则强调无任何功利的教育追求(即知识本位)。文艺复兴时期,高等教育价值观主张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资产阶级活动家。从洪堡到纽曼,都主张教育促进人的精神发展(即个人本位)。而现代,教育的位置愈加重要,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力量,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增加,高等教育的地位愈显重要。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方针一直都是在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下进行的。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同时为国家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在这样一种社会本位倾向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或许只有社会需要的“材”,而非造成一个真正的“人”。
(二)高等教育领域乃培养完善人格之地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亚里士多德也以为,人类至高的理想是基于现实基础上,将不美的现实加以改造,以使它走向完美的理想世界。教育就是使人已达人格至善。我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更注重实用,高校设置的课程都要与就业挂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高等教育阶段被忽略。我们高校培养人的目的首先应该是培养人,其次才是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的使命首先是塑造一个具有文化的人,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在美好的世界里看到生活前进的方向。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与知识本位都应该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得到体现,而非偏重一个价值倾向。所以高校教育目的定位时不应该只注重社会需求。我国的“双一流”目标提出后,各高校纷纷都向这个模糊的目标进发,有的甚至是“拔苗助长”,这势必带来的是不能长远发展的后果。
(三)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高校的人才培养除了要对学生负责,还应该对国家负责,大学的崇高地位就在于为国家培养了真正的高级人才。现代大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社会现实需求有着密切联系。纽曼的大学理念就是认为大学是探索各种知识,传播普遍知识的场所,但这个观点与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截然相反,以就业为目的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带有很强的功利性。高等学术场域,无非就是那些有志于学术探讨和研究之辈的精神寄托基地,高等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探索那些人类未发现的至高真理,这是别类别级教育无法做到的。根据伯顿·克拉克教授提出的四个价值观念,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到,在正义、能力、自由和忠诚的基本价值导向下,高等学府的学者们除了致力于探索那些高深的真理,追求“闲暇的好奇”,但也要根据时代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人才以及将这些探索出来的真理服务于社会,社会实践亦是发现真理的途径之一。
总之,高校教育目标的定位需要建立在个人本位、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三者的综合价值体系中,经过高深知识洗礼的人首先应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基于理解人生真理与拥有探索真知信念的基础上,再授予他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使之日后能自觉地将自己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
[1] [美]伯顿·R·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 [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出版社,2002.
[3] [美]Clark Ker著.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4] 陈洪捷,施晓光等. 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5] [美]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6] 梁启超,蔡元培等.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4.
[7] 徐丹.高等教育目的:克拉克·克尔的观点[J].江苏高教,2006(2):7-10.
[8] 王小飞,孙田歌.高等教育系统价值论——伯顿·R·克拉克规范理论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17-20.
[9] 王志彦.对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思考[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4-7.
[10] 曾丽.高等教育价值观浅探——伯顿·R·克拉克高教价值观及其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9(3):40-42.
[11] 郑文.高等教育权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教育研究,2007(6):64-68.
[12] 王宝玺.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美国大学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81-83.
[13] 周光礼.培养理性的行动者——高等教育目的再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49-57.
[14] 张国忠.高等教育价值观: 高等教育目标转变的内在依据[J]. 教育与现代化,1997(2):53-56.
[15] 刘兴国.论高等教育价值观[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39-41.
[16] 董泽芳,张继平.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J].高校教育管理,2012(6):6-9.
[17] 张俊洪,陈铿,杨文萍.论高等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辩证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29-32.
[18] 李福华.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25-33.
[19] 胡四能. 21世纪高等教育的使命和目的——克拉克·科尔的高等教育目的观述评[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9-82.
[20] 张燕军.中美教育目的的取向之比较分析—个人、家庭、国家教育目的的视角及其整合[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4.
[21] 闫震普.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8.
(责任编辑:赵 峰)
The Education Obj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Values
WANG Qiu-ya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re are four basic values, namely, justice, ability, freedom and loyalty. In these four values, "ability" to represent individual based education, "free" represents the knowledge based education, "justice" and "loyalty" represent the society based education, These four kinds of values in the system is not only conflict but coordination. As the contradi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basic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establish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view of culture.
Burton R·Clark;higher education; values; educational objective
2017-03-30
王秋燕,女,汉族,四川自贡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高等教育。
G641
A
1009-9743(2017)02-0101-05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7.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