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千锤百炼》看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生成机制

2017-02-23牛语蘩

关键词:商业化纪录片

牛语蘩

(莱斯特大学,英国 莱斯特 LE17RH)

从《千锤百炼》看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生成机制

牛语蘩

(莱斯特大学,英国 莱斯特 LE17RH)

2012年的《千锤百炼》是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史上第一次商业化的尝试。中国的独立纪录片有着较高的人文关怀和艺术价值,有许多作品可以堪称是电影艺术的精品。因此,政府应当给予这一艺术以资金上的支持和制作上的引导。此外,市场也应给予独立纪录片这样一类特殊的艺术影片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而创作者也需要对市场需求和体制要求进行相对的妥协,在不影响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电影化、商业化的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

中国独立纪录片;《千锤百炼》;生成机制

一、《千锤百炼》的样本化意义

2012年,华人导演张侨勇的纪录片《千锤百炼》在国内上映。作为第一部在院线上映的独立纪录片,它无疑开启了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商业化发展的可能性。该片讲述了在四川会理的大山深处,拳击教练齐漠祥带领他的学生追逐拳击梦想的故事。在片中,导演运用西式的思维拍摄中国的文化,并依靠中西方团队的合作,共同完成这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电影。这部纪录片在2012年第49届金马奖中成为黑马,一举拿下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由于其良好的口碑和紧张刺激的拳击打斗场面,该片被安排在2012年12月在全国上映。虽然最终这部影片的总票房只有七万元,但是它也确实见证了独立纪录片进入院线的可能性。就这一现象,笔者将会从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四个角度对《千锤百炼》的生成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经济基础的影响——被西方资本囚禁的文化呈现

可以说《千锤百炼》既满足了纪录片商业化的叙事模式,又延续了已往中国独立纪录片对东方奇观的展示。极具中国特色农耕文明造就了四川会理千年不变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影片多处描绘了齐漠祥的徒弟何宗礼和廖云飞的家人在田地里辛苦耕作的场景。在这个落后的村落中,他们保持着最原始的人力耕作,这些场景的描绘都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除此之外,佛教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影片多次出现齐漠祥和他的好朋友在寺庙中喝茶的场景。在中国,佛教代表了中国人隐忍、平和的生活态度。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信息闭塞、柴米油盐只够温饱的大山里,隐忍是最好的心理安慰。而在中国古代,大山深处往往出高手,齐漠祥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些许神秘色彩的“大”人物。作为为数不多的见过江湖大世面,也曾经为国争光的风云人物,他在村子里的威信可想而知,至少,孩子们都非常崇拜他,而他自己也仿佛肩负着使命一般,想要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这样的叙事路线仿佛好莱坞模式下的中国故事。想想《功夫熊猫》,想想《花木兰》,完全出自同一体系:在一个祥和的小镇里,出了一位能够改变村民命运的大英雄。只不过与电影不同的是纪录片的结局,齐漠祥惨败,他的弟子也陷入迷茫。一个陷入危机的好人并没有解除危机,反而陷入更大的危机。对于商业片来说,这是残酷;而对于纪录片来说,这是现实,是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可以说这部影片是非常完美的商业片与传统独立纪录片的结合。归结起来,它还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而且是又一个东方奇观。这样的合作短期之内可以达到所谓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纪录片投资生态,而对于中国独立纪录片长期的发展而言,是一种风格上的束缚。

(二)政治制度的影响——在体制市场诱惑下的妥协

中国早期的独立纪录片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还是主题思想方面都与现在有很大差别。其主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思想上的“离经叛道题”。例如:《好死不如赖活着》就讲述了在一个落后贫困的村子里马深义一家五口人面对艾滋病和死亡的恐惧与无奈。而《天安门》是由于其拍摄内容的大胆而被定为灰调子,未能在央视播出。因此,近些年像《千锤百炼》这样的能够拿到龙标的纪录片从其内容上来看则要柔和很多。例如:范立新的《我就是我》讲述了少年追梦的故事,充满正能量;《旋风九日》则是为了纪念邓小平而拍摄的。因此可以看出独立纪录片必须在阳光下面“健康”发展。

从内容呈现的方面来讲,早期的独立纪录片导演为了尽可能还原“被纪录者”的原始生活而大量地使用长镜头来拍摄他们的生活对话或者生活细节。正是依靠这些近乎真实的人物对白和生活细节才使得导演的主题思想得以像涓涓细流一样缓缓渗透给观众。因此早期的独立纪录片叙事的节奏较为缓慢,同时,一些冗长的生活对话和繁复情感表达也会使观者失去耐心,但这恰恰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一大特色。相比之下,《千锤百炼》的叙事手法会显得简洁很多。无论是在内容的呈现还是情感的表达上都极其地电影化,导演自身的思想情感在这部纪录片中表现得十分明确,但又融合得恰到好处。本片删去了大量重复的生活对话,所有的人物对白都非常有寓意,简明扼要。再加上大量快速切换的拳击镜头,使得整部影片极具观赏性甚至更具商业性。可以说这部纪录片体现了新一代年轻导演的拍摄风格。然而,与此同时,这一转变也是独立纪录片对于商业胁迫的妥协。艺术创作虽然穷苦,但是对于如今这个时代而言,它必须赚钱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早期慢节奏的叙事方式,在商业化的竞争中就显得有位劣势,必须做出改变。因此这也是精英文化在向大众文化转变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从以上两个方面也不难看出《千锤百炼》事实上是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背景融合的产物。

(三)技术发展的影响——被抹平的艺术鸿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电视台以及各个地方电视台开始使用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来主要进行新闻的录制,这种录像设备非常适用于现场拍摄,它最大特点是摄录同步,可以把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采访、报道,直接声情并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它把电视记者们的采访报道活动直接推向荧幕,而观众也能够看到媒体人采访的过程而不是结论。这种摄录模式和声话的同步也消除了无声画面中不能表达心理活动、抽象概念等种种缺点,形成电视特有的语言。但是由于设备的专业性和昂贵性,ENG无法普及,这一技术上的“垄断”也把电视台里制作人的地位推到制高点上。因此在早期,许多导演大都通过这一身份获得拍摄的权利。但是,设备的垄断同样给导演们带来许多拍摄上的难题,也大大提高了也与导演的拍摄成本。因此,在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早期,多数导演都拥有既服务于体制内又独立于体制外的双重身份。随着摄录一体机的出现,摄影技术也随着设备的先进性有了一些提高。无论是从画质还是录音的保真程度方面,都是一个不小的飞跃。虽然这一器材仍然无法在民间流行,但它已逐渐走出电视台。

近年来,随着DV、单反等录像设备的出现,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这些设备甚至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大大节约了导演们的拍摄成本,再加上非线性剪辑的普及,民间自导自演自行剪辑已经不成问题。杨天乙导演的纪录片《老头》就是在这一时期拍摄出的经典作品。

除此之外,单反的专业使民间的摄像爱好者也能拍出富有景深和层次感的电影镜头,这也能够让更多的纪录片能够通过技术的应用来表达影片的思想,可以说纪录片越来越向电影化发展。《千锤百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整部纪录片拍摄所使用的主要设备只是几台普通的5DII单反相机。但它所拍出的镜头无论从画质还是构图的层次感来说都非常细致。可以说技术的提高,磨平了过去艺术上无法克服的差距。

二、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方向之探索

(一)政府支持

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笔者认为解决的途径首先是政府支持。中国的独立纪录片从20世纪90年代走到今天却还是如此困难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此。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那些事业刚刚起步的青年导演和那些追求经济利益远超于艺术精神的导演来说,政府应当设立相关的基金会给予这些创作者资金上的支持和创作上的引导。

众所周知,如今有大量刚从校门走出的毕业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获得业界的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追求自己的电影梦。但是由于资历的浅薄、资金的限制,他们的才华无从展示。因此,政府应当设立相关基金会,给予这些有梦想的年轻导演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拍出好的作品,同时不仅仅是为纪录片事业也为中国电影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和有趣的想法,只有这样,中国的独立纪录片才会得到良性的循环与传承。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制片理念创新

这里所指的经济条件是指除了政府支持以外,依靠公司、爱好者捐款或者众筹来实现的经济条件。

首先,从前期的制作来讲,由于现实问题,投资上担心自己的投入得不到回报,因此,中国在艺术电影的投资上比较苛刻,但是只有敢于投资才能有机会实现高回报。纵观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有许多艺术电影由于其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得奖记录,走进院线也同样得到观众的认可。如《白日焰火》《刺客聂隐娘》等都是先有的知名度,而后通过宣传才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可见,观众的内心是对影片有较高期待的。因此一些大的制作公司应当给予艺术片或独立纪录片更多的机会。

其次,除了让大公司出资拍摄、制作、发行之外,爱好者们的众筹和捐款资助也是解决资金短缺的方法之一。在国外,一些发行公司和艺术院线都是依靠公益才得以运行的,因此对于这些作坊式的民营发行公司或院线并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新片《我的诗篇》、动画片《大圣归来》就是通过众筹而制作完成的,由此看来,通过民间的资金支持,完成一部好的独立纪录片也并不是没有可能。而对于艺术影院或院线概念的设想,如果经营得当,也并不是没有可能。国外的这些影院大都建立在颇有情调的地方,例如废弃的剧院、咖啡馆等等历史感或特色感较为浓重的地方。由于近几年来院线的兴起,许多老剧院慢慢废弃,而这些地方也承载了一段段特殊的历史和美丽的回忆。把这些地方重新利用起来,将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好的商业手段。而一些颇有情调的咖啡馆,想要吸引文艺青年来此看一段文艺片或纪录片也并非难事。

(三)文化呈现的多元化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大多数都是东方奇观在西方的呈现。农耕文明的自给自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也展现出其弊端——农民单靠本分种田、辛勤劳作,一年的收入只能够解决温饱,而孩子的教育、上层建筑的需求则得不到满足,因此,大量农民会选择各种方式摆脱自己的宿命,向城市发展。这些被称为“边缘人”的群体,被纪录片创作者们拍了又拍,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特色。不光是张侨勇的《千锤百炼》,他的另一部作品《沿江而上》也是如此。虽然主人公从四川会理的拳击手变成了三峡移民,但他们的身份都是农民。此外,范立欣的《归途列车》也是如此,《好死不如赖活着》也讲述了底层农民的心酸,但他们更苦,因为他们还要忍受绝症的折磨。

因此,笔者认为,虽然这一特色确实可以体现出中国社会的独特之处,也与导演自身的社会阶层和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城市中的九零后、零零后这样在中外文化思想相互融合且对抗的环境下长大的新新人类,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对于创新的理解,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苦恼是否也值得被关注。如果说关注农民是关注中国历史的遗留问题,那么对于新一代的理解更加能够反映出新中国的全新面貌。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独立纪录片的题材应该更加多元化,所关注的问题也应更具现代化。

有人曾经预测,说中国独立纪录片会逐渐向商业化发展。笔者认为这一趋势有待考证,但是坚决排斥商业化也是笔者所不提倡的。《千锤百炼》这部纪录片就明显地带有商业化的元素。大量的打斗场景以及快速切换的镜头与之前中国独立纪录片冗长的慢镜头组合形成强烈的对比。这部纪录片也确实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故有印象,也因此更能够为习惯模式化的商业片的大众所接受。除了《千锤百炼》之外,另一部范立欣的纪录片《我就是我》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业纪录片。它记录了12年快乐男生比赛的全过程,更记录了这些男生从普通大学生或社会人到明星的转变(不仅是外在的转变,还有更加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影片取得不俗的票房,并获得第3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最高奖“人民选择奖”和“人民选择纪录片奖”两项提名,这也证明了纪录片商业化不一定会使艺术质量下降。因此,纪录片的商业化发展也是独立纪录片冲出重围进入大荧幕的一个机会。

综上所述,整体来说,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发展近三十年,虽然发展缓慢,但是较之前的不见天日来说,已经逐渐步入正轨。虽然体制依然是困扰独立纪录片发展的一个问题,但是依靠市场的窗口,有越来越多的方式可以让导演们获取拍摄资金。事实证明,对于某些题材的纪录,商业化反而会为其作品增光添彩。而对于其后期的发行、宣传和上映来说,制作人一定要认清事实,切不可为了利益与普通商业电影相提并论。而对于观众来说,一些独立纪录片或是艺术电影的题材太过沉重。但正是那份沉重和现实,才让其变得如此宝贵和有意义,因此对于这样的精英文化来说,对整个市场做出明确的受众定位,才是明智之举。只有选对受众,稳住固定受众,慢慢发展新的受众,才能让独立纪录片大放光彩。

[1]雷建军,李莹.生活而已——2000年后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研究[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3.

[2]江宵,焦道利.海外华人纪录片中的“边缘人”[J].青年记者,2015(7).

[3]胡秀春.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他者化”呈现方式[J].新锐视点 ,2013(6).

G22

A

2095-0292(2017)04-0164-03

2017-05-19

牛语蘩,英国莱斯特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责任编辑薄刚]

猜你喜欢

商业化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服装设计商业化实践中的品牌孵化路径研究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武术商业化发展进程研究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