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理论”的问题缘起、学术争论及价值启示
——以列宁的灌输理论为切入点
2017-02-23司明宇
司明宇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一、问题缘起:实践的发展引起对“灌输理论”的再思考
一直以来,列宁的灌输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者所青睐,并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学科重要理论,是专家学者研究分析的重要课题。近代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社会政治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一些因素影响的存在,比如,社会主义理论的壮大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等,使得灌输理论的研究热潮与日俱增。自进入新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而对灌输理论的理解也有新的突破,出现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
一是在新时代,人们对灌输理论发出不和谐的声音,认为灌输理论是过时论、无用论、强制论等,对于人们的怀疑批判,灌输理论能否化解危机、发挥其活力?
二是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人类社会文明朝着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同时,21世纪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媒介层出不穷,信息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因此,灌输理论的方法与原理是否有坚持沿用的必要。
三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国际背景下,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实际发展的需要,如何将灌输理论中国化?
四是21世纪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特殊的发展时期,灌输主义是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否给我们带来重要启发?
二、学术争论:灌输的概念及“灌输理论”的首倡者
纵观历史,列宁的灌输理论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各种研究名著、论文不计其数,比比皆是,专家学者开辟不同的研究方向、视角,开创了不同的研究领域,比如,理论著作的研究、方法应用研究、价值意义研究及整体的研究等。其中涉及灌输的概念以及灌输理论的首倡者的文章颇有争议。
(一)“灌输概念”的多种观点:语境的差别使其所指对象存在差异性
在当今中国思想政治理论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灌输”一词特指一种意思,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手段方式”。一些专家学者根据原文对灌输一词赋予科学意义,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成为思想主流,占据思想高地,而科学社会主义在引导下才会出现,其不会自主地形成,而工人运动推动经济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因此,只能采用灌输的方法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要指导实践,同时,无产阶级者需将理论与理论斗争作为重要战略指导。
而某些学者提出其他的观点,他们把“灌输”看作动词,不将其作为方式方法,而将其作为实践过程,同时,其本质为教育与宣传,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其认为教育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只有经过教育过程,无产阶级才会认可马克思主义。因此,灌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环节。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专业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对于“灌溉”的定义并没有明确地传递出优劣之分。该观点认为灌输就是将一些明确的观点以及理解向需要理解而并不十分理解的人传达,使其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相关知识,在通常情况下,该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不同程度的教学需求。在教育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地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综上所述,在灌输的定义方面不同的专家学者持有不同的建议,有人持反对意见,有人举双手赞同这种方式。就本文的观点而言,笔者认为列宁灌输理论不仅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方法,如果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对该方式的一种误解,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二)“灌输理论的首倡者”的争议:德萨米、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列宁的争论
学者孙代尧认为,灌输理论的首倡者应该是法国著名的学者德萨米,在其著作《公有法典》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要往无产者的头脑里灌输真理:你有责任给无产者进行这一洗礼。”该段话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德萨米认为无产者在达到共产阶级的路上需要不断学习锻炼。著名学者金重在其著作《灌输理论的首倡者不是考茨基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一种观点,就灌输思想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是该理论的首创者。他们第一次地对灌输理论的具体组成成分进行阐述,明确地表达社会主义要想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就必须向工人阶级灌输必要的常识。但是另外一部分学者并不认可该观点,他们认为灌输理论的最早倡导者是考茨基。著名学者考茨基的有关论文最早形成于1886年,其学术成果可见于其在《新时代》发表的论文,在该文中他提出灌输理论的有关观点,他认为在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引导,是不会有社会主义产生的,在6年后,他又在《新时代》发表论文,作为对前者的补充。
在学术界内,绝大多数的学者同意前者的理论观点,即该观点的创始人为列宁。著名的学者王建华、王启文并为此提供了对应的论据,列宁的该观点最早出现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该文章是在1894年公开发表的。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完善,该思想也在不断充实与完善。列宁在另一篇文章《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中对该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相对的,也有学者认为该思想最早起源于马克思。从灌输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等人对该思想的发展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也是由于该原因,著名学者孙来斌提出:“不妨来一点‘模糊学’:‘灌输论’的首倡者是马克思主义者。”
三、列宁:系统阐述灌输理论第一人
本文认为,列宁是系统地阐述灌输理论的第一人,在对应的著作中对列宁的有关理论加以解读,其主要的含义有以下四层:一是通过研究人类的历史可以发现,如果只是依靠工人阶级本身的力量,并不足以产生并形成社会主义意识。二是社会主义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分子的认知,他们在研读了大量的哲学以及历史等不同的学科后发展起来。三是理论是对行动的指导,这也就决定了理论的重要地位。四是我们要在创造理论的基础上对该理论加以宣传,让人们主动接受。
四、价值启示:坚持灌输理论的必要性、适时性、合力论
之所以耗费大量的精力对经典作家的理论加以解读,是因为传统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发展仍具有极大的启发。通过研读马克思的有关著作,可以发现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践加以指导。对于列宁的观点而言,其产生的背景在战争环境下,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是该理论已经经历几百年的历史,该理论对当下的社会又具有什么指导意义?
(一)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必须坚持灌输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各行各业取得显著成就。在经济方面,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内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强,社会经济结构、产权形式、就业方式以及分配方式逐步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迈进;在政治方面,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地区性资本主义制度并存,共同维护国家政坛稳定;在文化方面,大众文化日益丰富,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朝着多样化发展。这就引起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发展:在我国社会群体中,共同利益有所差别,这也是造成文化诉求发生改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产生多样化意识形态,这种观念意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同时也有非马克思主义内容。此外,在以市场效益为发展前提的背景下,拜金主义顺势萌生,这也是产生多样化意识形态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一现象,人们进行深刻的思考,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主要做好稳定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潮以及多样化意识形态中的主导作用,这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思想教育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为顺应国际潮流,我们必须打好思想基础,坚持灌输理论。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既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此外,全球各地可以进行文化交流,传播速度日益提升。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西方国家利用普世价值观,运用多种媒介向我国国民宣扬其政治自由、民主平等,以削弱我国青少年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热爱程度,从而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价值观。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必须确立正确的指引方向,从而真正做到对青少年给予良好的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因此,我们要做好引导作用,适时灌输,形成完整思想体系。
(二)灌输的内容必须具有适时性:更新内容、符合客体需要
1.时代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灌输内容要进行相应的更新。在新形势下,由于突发状况以及新问题不断发生,随之而来的是与灌输教育相联系的环境、途径、主客体等方面也都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灌输工作的进行也必定会面临新的挑战,若让灌输教育能得到大众的肯定并被他们接受,则要加强灌输教育的创造性,提高主动性,并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求灌输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大灌输教育的研究力度。若要实现上述目标,则必须坚持:第一,灌输内容必须和科学发展规律相适应,其内容的更新要和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并且要让大众得以信服。其中,理论知识必须融入灌输对象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前提条件,要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第二,灌输理论应和时代进步紧密结合,心无杂念的马克思主义人士面对问题会有准确而客观的判断,他们会坚定不移地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来处理、解决问题。当面临实际挑战时,我们要有勇敢的精神,勇于面对,时刻记住回避永远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积极探索,从而得到令人信服的科学性结论,并时刻提醒灌输对象牢记灌输内容,从而使灌输内容和被灌输者融为一体。
2.灌输内容要符合客体需要,避免与社会现实脱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灌输的相关应用都得到很大的改变,时代在不断进步,这些内容也需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对于灌输内容的选择,首先,需要以民众的发展要求以及生活规律为基础,并且从根本上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要把灌输客体的发展要求以及素质水平等内容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使灌输内容一步步地向灌输客体传送;最后,灌输理论应该以帮助公众解决实际以及现实中的问题为思想,以“以人为本”为主体服务理念,扩大其吸引力及感染力。
(三)灌输的手段与方法的适时性:三结合
当今时代的各种事物发生了不同方面的变化,与此同时,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在这个时代已不再是马克思、列宁时代。自然而然,灌输理论的方法手段、外在环境以及主客体在很大程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列宁说,方法即是工具,确切来说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正是使用这个手段来和客体进行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灌输方法的更新是必然要进行的。
1.将外在灌输这一方法和启发疏导这一方法,此二者合并。所谓外在灌输是指列宁时期最为常用的一种灌输手段。其对主要方面所需要具有的理解要求更为高深,而且其运动方向单一而不可逆转,由主体来决定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因而其起着引导作用。而另一个方法——启发疏导法相对偏向客体自身非被动接纳正统思想,而且改正错误的行为方式以及观念,使其本体政治思想逐渐转变成为优良的思想观念,本体思想的展开更是促进完成此种灌输方法。相关启发疏导,需要以客体其内在自觉性作为基石。而内在自觉的含义是让客体自身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理解,让自己自发地经由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的自我所具有的错误行为以及思想,并且改正至能够符合条件。
2.将直接灌输这一方法和间接渗透这一方法,此二者相结合。所谓直接灌输即“面对面”的灌输,大致是在某个地点,其主体使用一些手段对客体灌输,此种灌输方式在时间以及空间上基本相同,并且这一灌输方式所具有的针对性更为强烈,不仅可以于较短时间之内得到好的结果,还可以更加高速地达到灌输主体这一目标。现如今,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生活中生存的客体,有迷茫感或是困顿感都实属正常,加之其世界观略为稚嫩,很难对其正确地抉择,以至于此种灌输方式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若单单使用此种灌输方式已不足以实现其目的,此时就需要将实际情况以及客体所具有的变化二者相结合,改变其灌输方式。将间接渗透这一方式和直接渗透这一方式做对比,前者其改变灌输形式,使得客体可以更为轻易地接纳其内容,并且其具有更加优良的效果且保存时间显著增长,在很大范围内降低了主体权威性,使得客体自发性有了显著提高。就目前而言,此种渗透方式最为主要的途径就是影视等一系列活动。也正是使用了此种渗透手段,才使得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在世界上声名显赫。
3.将传统和新兴这两种媒体进行合并。媒体是新型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报纸是列宁时期最不可或缺的媒体。对于媒体,列宁有着以下观点:“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就后一点来说,报纸可以比作脚手架,它搭在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周围,显示出建筑物的轮廓,便于各个建筑工人之间进行联络,帮助他们分配工作和观察有组织的劳动所获得的总成绩。”而新兴媒体,也应接纳并且利用。现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俨然已成为第四大媒体,我们早就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可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在互联网上消息良莠掺杂。就灌输这一方面而言,互联网络慢慢成为新兴交往平台,若是社会主义这一思想不将此平台占领,就会有与之相对的势力对其进行抢夺。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灌输方式和先进的技术来开展这一工作,逐渐形成能够有效宣传社会主义意识的开放网络。
(四)灌输主客体形成合力:稳固主体主导位置、坚持客体参与原则
在灌输这一作为下,其主体有着引导的作用,也就代表主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的效果。为保证灌输能够起到作用就需要提升其灌输主体的素质。此时,政治工作者们良莠掺杂、水平各异。确实,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提高,我们可以看到教职工们整体素质亦是显著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局部地区、学校或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者还有很大范围的提高空间,这个现实不容置喙。若是想要保证其灌输的成果,最为主要的就是全面提升其主体的素质。想要对主体素质进行全面提升,需要保证以下几个方面:广泛学习思想政治的理论、理念,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以及坚定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政治立场为社会主义的事业所起到的意义。通过不间断地对自我进行审核、教育,并且结合群众力量,接纳与自身观点相斥的意见,从客体的角度对教育模式进行审视,改变自身的观念,使其跟上时代步伐,并且在某些方面扮演客体角色,换言之即改变灌输方式。与此同时,其客体是否已经提升素质决定了灌输的行为是否可以顺利进行,以及进行所需要的时间。可是,并不是主体对其进行灌输,客体就一定能够接受,还有其本身条件的制约。换言之,客体其本身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也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客体素质进行全面提升,是保障这一行为可以顺利进行的基石。第一,需要培养客体辨别灌输内容是否正确的能力,让客体自身可以与之结合,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第二,需要对客体的内在进行刺激,使其更加具有动力,这也是能够保障实现灌输这一目的的基本条件。
客体在接受灌输时有时也会占据主动地位,在主体占据主动、表现其能动以及引导性之时,客体亦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主体,甚至还可以经由自身需求来选择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使得客体学习更加具有动力。若是在灌输过程中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最重要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长时间围绕主体,进而忽视了和客体的交流,致使客体被推向边缘。灌输效果的实现是基于灌输过程中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因此,笔者的想法是,主体和客体二者的提升与客体参与进来是有关联的。客体参与进来可以更好地使其与其他客体之间进行交流,此种交流为构建客体自身人格、完善客体自身以及对客体未来发展都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