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2017-02-23刘大勇
刘大勇,项 蕾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具备丰富的理论系统,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对研究理论进行分析和考察,争取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始终以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进程。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
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我国研究者主要将研究重点放置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研究以及国际形势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史以及学术成果方面的研究、方法论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也遇到相应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产生相应的影响。
(一) 当前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
现阶段,经过我国研究者的不懈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既对我国社会建设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也促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和延伸。首先,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方面的研究。这一项研究内容最初是由李大钊提出并引入中国理论研究界,在中国研究者的研究和探索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联系中国革命建设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方面贡献了相应的力量[1]。其次,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的研究。部分研究者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在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萌芽、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进行细化的解读。现阶段,我国研究者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方面,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成果,主要功能是解决中国社会建设方面的实际问题。第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我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者从诸多角度进行探索和分析,并且联系时代背景不断对研究工作进行深化,取得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总结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研究经验的相关结果为,历史革命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中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条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相应的客观条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实践过程中,又与中国基本国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奠定了研究基础,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逐渐趋于成熟[1]。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遇到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一定的问题,极大制约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围过于狭窄,主要研究方向相对较为集中,基本上并未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方面进行研究,学术研究不够深入,造成理论成果还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遇到障碍,无法为实践活动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理论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不足,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的全面发展[2]。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不够细化,一般只是停留在整体性的层面上,虽然研究广泛,但是针对政策指导价值不足,甚至造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影响研究工作的深入推进。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具体针对当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的细化和措施,并突出研究的系统性,争取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视域的拓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研究领域也相对较为广泛,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进行深化探索过程中,要想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就必须针对当前研究薄弱环节,拓宽视野,对研究空间进行不断的拓展和延伸[3]。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在这方面我国研究者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联系新时期的实际情况,还需要注意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原则研究、方法规律的研究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角度入手进行细化分析,争取形成全面认识。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原问题的研究,现阶段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原问题方面,我国相关研究者还存在错误的认识,所以需要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深化以及不同研究路径的发展情况和相关影响情况角度进行分析,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本原问题。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方面的研究,在历史进程研究方面,当代研究者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与不同思想、思潮的交锋、融合;社会各个阶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态度、不同媒体和社会组织以及留学生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发挥作用角度进行分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形成更为全面认识。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他方面问题的研究,可以从整体研究、当代境遇研究、东西方对比研究等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丰富研究领域和研究理论,突出研究的学术性,逐步构建完善的研究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的创新
(一) 学科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既是历史性的研究工作,涉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以及社会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也是现实性的工作,要求在研究中与当前我国基本国情进行有机结合,指导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实践。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研究时,既要把握过程也要重视研究结果,需要结合多学科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辅助研究工作的顺利推进[4]。在一般情况下,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实际需求,需要融合以下学科研究方法:其一,历史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需要应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对研究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在对历史文献资源和历史档案资源等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而总结历史研究经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其二,文化学研究方法,联系中国实际情况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文化传播、文化融合和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所以可以从文化传播学、文化冲突学、文化接受学、文化选择学以及文化融合学角度进行分析,借助文化学研究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的认识。其三,社会学研究方法。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也涉及思想的社会化和大众化,即借助社会化的思想指导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因此可以从社会化、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以及社会调试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进行深入解读。其四,政治学研究方法。部分研究者提出,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研究时,应该从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将研究工作中形成的方针政策以及学科体系进行有效的区分。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要想取得深入研究成果,还需要从政治学的角度深化研究工作,把握政治取向、政治权威的强化和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等。唯有如此,借助多学科研究工作的有机融合,才能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刻认识,对更为深入地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
(二) 多维视界
在研究中不仅要从多个领域进行解读,也要高度重视将不同研究视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的系统认识,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稳步开展[5]。首先,在研究中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进行有机整合。相关研究人员在实际研究和探索过程中要明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机的整体,因此要想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理论的发展,借助宏观审视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全面认识。与此同时,为了保障研究工作的具体性,在研究中也需要从微观角度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细化的分析和论证,如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差异化情况进行梳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三代研究者做出的贡献加以明确等,都需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审视,形成深刻认识,为后期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经验指导。其次,将民族立场和世界立场进行全面整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世界性的,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基本国情进行有机结合,体现出相应的民族立场,会将中华民族特色思想和民族化的内容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中。由此,在全面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从民族和世界的辩证角度对研究工作进行细化分析,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和国际性,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理论融入中国社会的必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地位等形成全新的认识。最后,从历史辩证思考和现实的观照结合角度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表现出明显的历史性特征,需要借助历史资料的解读总结研究经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客观认识,同时为了能够发挥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现实社会建设的指导作用,还应该注意研究中的现实观照,将研究工作向当代社会延伸,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所以需要将历史辩证的研究思想和现实观照进行有机结合,切实保证研究工作的稳步推进。
(三) 与时俱进
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进行深化探索时,应该注意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紧随时代发展深化认识并对原有思想进行修整和补充,丰富理论研究成果,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的科学性[6]。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中,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共同富裕和缓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此,在实际研究和探索过程中需要把握传统理论研究成果,探索其现代应用价值,并与时俱进地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对研究理论进行丰富和完善,突出研究的时代性特征。如以“勤俭节约”思想启发现代“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并且联系时代发展提出新的课题,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争取能够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新时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四) 保持适当的张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也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需要把握学术研究和意识形态变化之间的适当张力,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简言之,应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性,不能将其与意识形态研究和意识形态宣传等同,而是要结合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验证结果对研究工作进行不断的深化,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我国政治建设之间的联系,协调研究中政治性和学术性的关系,增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保障研究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唯有在学术研究和意识形态宣传中保持适当的张力,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工作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发展是漫长而复杂的系统性过程,本身涉及诸多的问题,研究领域也相对较为广泛,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与中国社会建设实践、与中国历史传统以及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时代发展进程不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导社会建设发展,全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1]龚育之, 石仲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梁怡.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评析[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4.
[3]李映方. 多学科视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
[4]金德万. 生动而复杂的“具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和思考[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2.
[5]刘先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要文献导读四十篇[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7.
[6]王占仁. 共产国际、联共 (布)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