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蜂窝煤的温暖记忆

2017-02-23宋慰祖

中外文摘 2017年4期
关键词:煤炉蜂窝煤煤球

□ 宋慰祖

来自蜂窝煤的温暖记忆

□ 宋慰祖

蜂窝煤是北京人为一种圆形的、上面如蜂窝般均匀布局了12~19个通孔的煤球(学名叫型煤)起的一个漂亮的名字。蜂窝煤的名字是北京人起的,但却不是北京人设计的。蜂窝煤的发明人是山东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职工,名叫郭文德。

郭文德1916年出生在河北景县四里屯村,1937年开始从商。1949年的一天,他随东家到北京,在客店里,他受到火苗从封炉子捅的眼里向上冒的启发,联想到当年日本邻居用的煤炉,萌生了制作一种既方便又好烧的新煤球的想法。回家途中路过天津,他把想法告诉了舅父,得到大力支持。

没技术、没资金、没先例,设计研制一种新产品谈何容易,郭文德有的是一股钻研劲儿。回到德州后,按照脑子里的想法,他与另外两个老工人一起,反复推敲,初步制造出一个加工大煤球的机具来,又从煤球的配料上做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大煤球终于诞生了。

郭文德的儿子郭春伏也证实,父亲在1950年生产这种煤球之前,受到了日本邻居的启发:“据他(郭文德)说,当时在北京住的时候,他有一个邻居就是日本人,夜里用湿炭封煤炉,会戳一些眼,是为了第二天不灭,而且第二天上面那一堆煤还在燃烧,燃烧得比较充分一点,所以他当时看到这个情况以后,受了启发,就开始琢磨研究设计蜂窝煤。”

这一点,在天坛公园原总工、老北京人,现年78岁的徐志长先生的回忆中得到印证。他讲到:日本投降前我曾见到一些日本人居京家属,使用小铁皮或陶炉做饭,炉子就放在低矮的榻榻米(二寸厚的精制草垫子)上面,炉内烧蜂窝煤。他们有一铁模具,像圆形盒子,各户自行将煤末过筛加土和水,装入模具捣实,然后扣出晾干,那时蜂窝煤直径大、薄一些。

炉子要是没有了煤还不如一个摆设,于是这大小块的蜂窝煤就成为让人离不开的生活资料。每个家庭、机关都要在能遮风避雨的有限空间里,尽可能堆放起数以百计的蜂窝煤来备用。那会儿作为引火用的引炭是一毛一一块,大小蜂窝煤则是两分四和一分六一块,这几百块的煤钱占了家庭支出的很大比例。机关、工厂运输蜂窝煤自然容易,学校则有众多的学生劳动力来搬运。送煤工有块搬蜂窝煤用的托板,胸前还有块皮革的大围裙做防护,不怕上衣被脏兮兮的煤饼给蹭黑。

生炉子、引火、拔烟、燃火和封火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摸不着门道的人遭罪不说,还会牵连许多人家呢!焖米饭时火灭了,为了不让饭夹生,还要央求借别人家闲下来的炉火使,用后还要主动还给人家一块蜂窝煤作为答谢。若是赶上谁在下班回家做饭时用劈柴点火生炉子,那可就热闹大了,烟熏火燎呛得楼道上层住户们都睁不开眼睛,更别说是做饭炒菜紧忙活了。邻里关系处得好的人家,用完了火会借给缺火种的人家一块还没燃尽的蜂窝煤,这样就可以避免生火点炉子时的那番困苦与受罪。

每天晚上,各家都会派出封炉火技术最高的人来操持这等技术活儿,而有些手潮的人家,就不得不多买些引火用的蜂窝煤来解决,作为后者的引火蜂窝煤要比普通燃煤在价钱上高出许多,一般人家都承受不起。各家每过一年半载的就要彻底修理一次炉膛,用煤场买来的耐火土和泥砌炉瓦,直到有了标准炉瓦后就省些事儿了。

(摘自《北京日报》)

猜你喜欢

煤炉蜂窝煤煤球
海底的“黑煤球”是什么东西?
海底的“黑煤球”是什么东西?
HEARTH WARMING
煤球换出人心
民用小煤炉背后的污染大问题
烧蜂窝煤的记忆
造蜂窝煤的老工人
甜蜜的时刻
夜归
含煤球团直接还原热失重及动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