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探究式学习
2017-02-22曾慧兰
曾慧兰
【摘要】 探究式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新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学生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在于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识和态度,它顺应了课改综合化的走势,促进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生物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改革的课题。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生物 课堂教学 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106-01
0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的现状。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用智慧的教学方法施教,使知识变枯燥为生动;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创建“生物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来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教学时,根据学情分析,有不少同学也明白“病从口入”的道理,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了,可为什么却出现了许多有关于饮食方面的疾病?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营养呢?哪些营养摄入较多,那些营养摄入较少?这些问题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的。在教学时,我就通过设计探究问题,提倡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习任务涉及到:(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2)结合教材P36图IV-22,分组讨论饮食与健康的关系,看一下图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道理。(3)通过对这些图片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如果日常生活中不注意饮食中的合理营养就可能会损害身体健康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营养呢?我国的营养学家对此做出了回答,阅读教材(37图IV-23)--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思考一下:哪些营养摄入较多,那些营养摄入较少,怎样做到合理营养;今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这一组探究式问题的解读,让学生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之后,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由于创设了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此激发学生以积极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二、感受探究過程,体验探究乐趣
著名学者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而通过自己去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
如平时布置学生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
在新课程形势的要求下,一位称职的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就如生物课的学习更多要引申到课外,课外多以加强社会实践和探究为主,还学生生物知识于自然世界。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随教学进度设计一些相关活动:如实验探究、采集制作标本、参观访问、动植物普查、生态环境调查等等,并主动与当地的一些疾病预防、食品卫生宣传、科普宣传、人口普查、环保行动等部门加强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参加他们的一些活动。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才能融会贯通。
三、给足时间空间,引导独立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如在学习神经系统时,涉及到的名词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中枢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取一节有节的树枝,那么枝节就可比喻为细胞体,较细的可看为树突,较粗的就可比喻为轴突。树皮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较粗的枝条和树皮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如在传染病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现流黄鼻涕和头昏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感冒属于哪一种传染病?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我国现行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教育,关注学生将来为一个合格公民,在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要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法指导和要求,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