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思品课堂效率
2017-02-22刘小红
刘小红
【摘要】 初中思品实行开卷考试以来,不少教师觉得课越来越难上,学生乃至学生家长都认为开卷考试无非是带着课本进考场,考到哪儿的知识点打开一抄就行。怎样利用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呢?本文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这一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 初中思品 学习兴趣 课堂效率 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080-01
0
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有很强的时代性,既要紧跟国内外形势,又要结合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新课程教学提倡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行开卷考试以来,不少教师觉得课越来越难上,学生乃至学生家长对思品课的重视程度在下降。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主要原因是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首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思想性较强,而趣味性、艺术性较弱,这容易使思想品德教学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降低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法,在教学中注意增加文学艺术的含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漫画、寓言、故事、动漫、小品等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若在教学中恰当地加以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就如“灿烂的文明之花”的教学时,学生对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等知识是有难度的。在教学时,我是通过展示材料图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分析: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形式,即“创三优”活动;“文明户”评选;“三下乡”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班集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设计的目的是:分析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也是加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激发同学们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并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让问题进入课堂,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课堂教学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如这样一则新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继续抓好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推进外贸优进优出、积极利用外资……加快自贸区及投资协定谈判、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工作。要改善利用外资环境,高度重视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对内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要抓好“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针对这则材料,我是从多角度来设计问题的:(1)这则新闻,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哪个理念?(2)我国与其它国家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3)“对内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体现了什么观点?或者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教师如何设置问题情境直接关系到学生问题的发现,关系到探究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教学中,针对课堂所讲授的知识,我尽可能运用学生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学科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融合了其他学科内容,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思想觉悟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将思想品德学科与历史、地理、语文等其它学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相互渗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可以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要素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是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鳴,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实效。教师要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制作好课件,避免空洞说教。比如在讲授《创建新集体》这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分别显示“众人拾柴火焰高”和“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众人拾柴会火焰高,为什么“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却没有水喝”?从而让学生明白原来集体力量的大小不取决于成员数量的多少,而取决于成员之间的组织和配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就是力量等知识点就能一目了然了。随着知识范围和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增强,开始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密切关注。所以,在课堂上特别是九年级的国情教学,如“两会”内容、消费者权益及其它法律内容,可以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能极大引发学生兴趣,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