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无声告白》中的人物成长历程

2017-02-22张玛丽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

张玛丽

摘 要:华裔美国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讲述了美国俄亥俄州一个由华裔男性、白人女性及其他们的三个混血子女组成的五口之家的故事。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华裔男性和他的三个混血子女的成长历程来再现华裔美国人及其后代的历史。

关键词:伍绮诗;《无声告白》;成长历程;再现历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历史的再现是少数族裔作家的创作特色之一。不论是非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还是拉丁裔美国人、犹太裔美国人,都尤其关注于找回过去、追寻自我、再现历史。《无声告白》围绕一个华裔混血家庭的故事展开,过去和当下不断穿插,由回忆引发出往事,通过叙述华裔男性和他的三个混血子女的成长历程来再现华裔美国人及其后代的历史。

一、故事追踪

个人叙事是指作品中叙事者运用个人声音对自我经历进行叙述,涉及叙事者的个人感知、文化认同以及记忆的创造和建构。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绮诗的开山之作《无声告白》荣登2014年美国亚马逊文学类销售冠军。它主要讲述了李家二女儿莉迪亚溺湖而死以后,家庭其他成员对此所展开的自我救赎道路。美国历史教授、华人移民第二代詹姆斯和白人妻子玛丽琳结婚,生下三个混血子女——内斯、莉迪亚和汉娜。作为社区里唯一的混血家庭,他们身处于周围人的排挤与不信任中。直到莉迪亚落水而死,才慢慢地揭开了这个家庭的悲伤过往,一步步展现出美国华裔第二代移民詹姆斯及其子女内斯、莉迪亚和汉娜的成长历程,再现了华裔美国人及其后代的历史。

二、父亲詹姆斯的成长历程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偏见还未消解。1950——1954年间的麦卡锡主义掀起了美国对华种族歧视和偏见的又一轮高峰。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民主、排外运动,波及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至今仍然清晰可见。

小说中父亲詹姆斯·P.李是美国华裔移民的第二代。詹姆斯虽然出生在美国本土,也没有去过别的国家,但从不觉得自己属于这里。他的父亲冒名顶替邻居的亡子移民到美国加州。美国虽被称为“大熔炉”,但国会害怕熔炉里的东西变得太黄,所以禁止中国人移民美国,只允许那些已经移民美国华人的子女入境。像詹姆斯父亲这样的冒名者在加州的唐人街几乎随处可见,他们的假身份很容易被揭穿。为了不被发现而遣返回国,他们不得不选择拼命融入人群,极力避免与众不同。

詹姆斯从小生长在美国,却因美国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处处倍受歧视和排挤,从小自卑,渴望融入人群。劳埃德的学生似乎都是清教徒、参议员或者石油大亨的子女,而他作为劳埃德的第一位东方学生,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就注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上大学后,他希望情况能有所改善。然而,在哈佛读了七年书——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情况却丝毫没变。他只认识几个熟人,没有朋友,在椅子上坐不稳当的习惯依旧没改,好像随时有人过来会撵走他一样。而他与妻子玛丽琳的结合,更多是因为他太想融入白种人的社会。他享受着被一个白种女孩爱慕的感觉。玛丽琳是个漂亮白皙的普通女孩,缺乏明显的特色,能够完美地融入人群。因为她的普通和自然,和玛丽琳在一起时,他觉得从容自信、安逸自在。

三、子女内斯、莉迪亚和汉娜的成长历程

小说中,内斯、莉迪亚和汉娜是父亲詹姆斯和母亲玛丽琳的希望。和父亲相比,他们是幸运的一代,但其成长依然充满曲折和痛苦。大儿子内斯不被父母重视,被父亲压迫着和白人邻居杰克交朋友、被父母剥夺了对天文学的爱好等,但最终如愿考上哈佛,逃离了这个充满禁锢和压抑的家庭。二女儿莉迪亚继承了父亲的黑头发和母亲的蓝眼睛,是最受父母寵爱的孩子。父母对她寄予厚望,将自身无法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她的身上。父亲渴望她融入群体,成为受欢迎的人;母亲期盼她与众不同,成为优秀的独立女性。而莉迪亚幼年时目睹母亲离家出走,害怕历史重演,选择压抑自己的需求,满足母亲要求的一切。长此以往,她一直处在害怕失去的阴影里,每天如履薄冰。她尝试过各种方法来摆脱内心的恐惧,却无力挣脱,最终选择了逃离,在深夜落水而死,在死亡中找到了自己所追寻的平和与安宁。相比于哥哥、姐姐,小女儿汉娜的生活十分平静。她那时刚满十岁,又小又胆怯,几乎不会引起家人的注意。正因为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的漠视,汉娜十分渴望获得存在感,于是在姐姐莉迪亚失踪后,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在成长历程中,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位置,可又不知道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里,一直寻寻觅觅。正如本书作者在全书开篇所写,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再现历史是少数族裔文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过去不能被忽略,而应与当下和未来联系起来,以此来展现历史的完整性。本书作者在创作《无声告白》的六年中,四易其稿,但故事本身仍然没有改变。在每一稿中,她只改变了讲述故事的方式,主要情节自始至终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她一开始就知道莉迪亚会死,也知道其他主要情节的发展过程。她只是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写开头、如何将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才是最好的。经过了许多尝试,她才找到构筑这个故事的方式,以此来让读者明白,过去与现在是如何相互影响并构造出这个故事的。

参考文献:

[1]南帆. 《文学的维度》.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8年.

[2]伍绮诗. 《无声告白》. 孙璐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中真假自体在两代母女关系中的冲突
欲望与救赎——《无声告白》的世界
东方主义视角下《无声告白》中的他者形象
浅谈英语读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华裔小说《无声告白》的文化价值和出版意义解读
无言的反抗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