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方法与临床保健指导
2017-02-22黄子华
黄子华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方法与临床保健指导。方法 收集小儿营养不良患者共106例,根据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针对性保健指导,将两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不良饮食纠正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饮食纠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在小儿营养不良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针对性保健指导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症状,帮助患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其更加受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对性保健指导;小儿营养不良;保健方法;护理效果
营养不良属于慢性的营养性疾病,主要由能量和、微量元素、蛋白质等摄入不足引发,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了脂肪消失、生长发育停滞、肌肉萎缩、系统功能紊乱等[1]。相关的研究报道称,营养不良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当中发病率更高,农村的发病率高于城市,患儿的生长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2]。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慢性疾病的出现与患儿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治疗中还应重视患儿不良饮食的纠正。在本次研究中,对小儿营养不良患者采用了针对性保健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营养不良患者共106例,根据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为5个月~8岁,平均年龄为(3.2±0.5)岁。观察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为6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3.1±0.7)岁。临床表现均存在脂肪消失、生长发育停滞、肌肉萎缩、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配合。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针对性保健指导。
1.2.1环境及饮食指导 保持病房环境的整洁以及空气的流通,为患儿提供舒适的康复环境。根据患儿营养不良程度及其身体状况为其定制针对性的饮食调节方案,调整患儿的饮食结构,并保证其饮食的低脂肪、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帮助患儿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做到少吃多餐、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并积极获取家长的支持,告知家长为患儿提供丰富可口、形式多样的食物,从而刺激他们的食欲。此外,在饮食中可将蔬菜、水果进行合理搭配,并摆放成心形、圆形、卡通人物头像等形状,或者通过黄、红、绿等色彩搭配刺激患儿食欲。
1.2.2皮肤保健指导 营养不良容易导致患儿出现皮下脂肪较薄等症状,且患儿的皮肤弹性降低,容易伴发水肿症状,一旦受到挤压极易出现褥疮或感染,加重患儿的痛苦。护理人员应保证患儿皮肤的清洁性和干燥性,定时为患儿翻身,并对其皮肤进行擦洗和按摩。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角膜干燥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定时为患儿眼角涂抹适量的消炎软膏。
1.2.3生活起居指导 若患儿表现为脾胃虚弱型,应保证病房的凉爽;嘱咐患儿家属多让其晒晒阳光,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量的体格锻炼,降低患儿自汗盗汗症状的发生,并提高其抵抗力,增强患儿体质。对患儿的食具应定时消毒,避免肠道传染病的出现。若患儿需要使用尿布,应在阳光下充分暴晒,做到勤换勤洗;患儿在大小便后,应使用温水对其臀部进行冲洗,之后使用质地柔软的布进行擦拭,并涂抹油膏。
1.3评价指标 统计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不良饮食纠正率,并与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显效标准:患儿消瘦、肌肉萎缩等症状消失;有效标准:患儿消瘦、肌肉萎缩等症状显著改善;无效标准:患儿消瘦、肌肉萎缩等症状仍然存在[3]。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χ2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
2 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 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的不良饮食纠正率 观察组的不良饮食纠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研究发现,充足的营养是人体生理、智力正常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旦饮食习惯不良或者饮食结构不科学,就有可能出现营养不良[4]。值得注意的是,营养不良会对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阻碍,而且还会降低患儿的机体抵抗力,为其他疾病的出现创造条件。部分患儿虽然接受的是母乳喂养,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添加谷类食物,因此无法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导致营养不良的出现。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53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采用了针对性保健指导,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及不良饮食纠正率均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通过针对性的保健指导,患儿及其家属能够提高对营养不良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患儿的不良饮食行为能够得到规范和纠正,从而有助于患儿康复。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营养不良患儿机体的反应能力逐渐减慢,因此不能及时反应出现的病变情况。这就要求在护理过程中应对患儿进行细致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处理。针对重症患儿,应适当提高巡视的频率,若发现患儿疑似出现了脏器功能衰竭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另一方面,应嘱咐患儿家属为其提供可口的、丰富的、不同色彩搭配的食物,从而从视觉上、味觉上刺激患儿的食欲,使其能够主动进食,并纠正其不良的饮食习惯。此外,由于不良的情绪会对食欲造成影响,因此患儿家属还应为其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使其能够具备乐观、开朗的心态,从而保证治疗的效果[5]。在治疗干预过程中,应每周为患儿进行1~2次称重,并根据其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对其饮食结构进行针对性调整,保证保健指导的个性化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 ,在小儿营养不良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针对性保健指导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症状,帮助患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其更加受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闫李良,尚丽.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5(51):165,160.
[2]刘秀琴,李春霞.探析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保健对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5(06):84,101.
[3]杨桂侠,杨静波,王怀东,等.小儿营养不良68例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06):38-39.
[4]娜仁高娃.优良护理在小儿营养不良康复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7(36):412-413.
[5]姜友志,何建青.小儿营养不良80例临床分析及防治[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0):6607-6608.
编辑/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