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改良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手术护理
2017-02-22杭丹徐建华
杭丹 徐建华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椎间孔改良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总结我科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改良TESSYS技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 本组病例在围手术期,制定系统的护理及康复计划,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术后3~5 d出院,住院期间及术后近期随访3~6个月,无1例并发症。结论 经皮椎间孔改良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方法。术前积极准备、术中观察与处理、术后系统科学的康复指导是手术成功和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椎间孔;TESSYS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在保守治疗无效后常采用手术治疗,传统上常多采用后路开放减压手术。但其创伤大、出血多,脊柱正常生理结构被破坏、术后恢复期较长等缺点。近来,随着我国微创脊柱外科的进步,以椎间孔镜为代表的脊柱内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临床治疗方面疗效肯定并日趋成熟。我院于2015年3月采用经皮椎间孔改良TESSYS[1](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共为24例,现将行该手术的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20~54岁,L4/5椎间盘突出16例,L5/S1椎间盘突出8例,患者均表现为一侧肢体疼痛麻木为主。所有病例均行CT 或MRI 检查后明确诊断,不合并腰椎管狭窄。排除标准:①与患者临床症状不符合的腰椎间盘突出;②明确由腰椎滑脱或不稳所致的腰腿痛症状的患者;③L5/S1节段椎间孔为横突或髂嵴完全遮挡者;④穿刺路径有感染病灶;⑤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手术的患者。
1.2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X线透视确定责任间隙,确定穿刺点并划线标记。常规消毒铺单,使用18G穿刺针行穿刺,正侧位X线透视确认穿刺位置,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沿18G穿刺针再置入头部弯曲的22G穿刺针,穿刺针进入椎间隙水平,透视确认位置后进行造影,观察患者腰痛反应及责任间盘造影形态。再以环锯行椎间孔成形,放置工作套筒,行镜下操作,摘除突出髓核,对神经根腹侧及背侧行充分减压,但应该避免损伤正常椎间盘组织及神经根,清理残留碎屑,严密止血,并行纤维环及髓核成形。并询问患者下肢疼痛缓解程度。缝合伤口,术毕。
1.3疼痛观察及疗效判定 疼痛观察是通过术前、术后第 3 d、术后3~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疼痛程度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获得。疗效判定主要是通过是否有VAS评分有明显改善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获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术前术后VAS 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心理及疼痛护理 经皮椎间孔改良TESSYS技术作为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方法。患者缺乏对相关知识及手术方式的了解,对手术的成功与否存在疑虑,甚至担心手术可能导致肢体瘫痪,易产生疑虑甚至恐惧情绪。针对上述情况,巡回护士应在术前结合图片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手术的基本过程、技术优点,介绍手术室环境、设备、麻醉方式、以及该手术的先进性、安全性,强调创伤小、效果好 等特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预后良好的病友来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疑虑及心理障碍,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2]。
同时,由于该类患者入院时常合并中重度疼痛,责任护士应告知管床医师,并給以必要的消炎止痛药,改善患者腰腿痛的症状。
2.1.2体位训练 术前1~2 d指导患者进行术中体位耐受训练,即患者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双手向后或置于前方,通过训练,使患者能够采用俯卧位坚持1 h以上,从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2术中护理
2.2.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所以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其中部分患者痛阈值较低者,会给以基础麻醉(如丙泊酚等),以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术中必须行心电监护,注意观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对于患者由于紧张造成血压偏高者,要给予适当降压,有利于术中镜下视野清晰;如患者突发呼吸困难、氧饱和度降低等情况,必须立即汇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暂停手术。
2.2.2术中疼痛护理 患者术中因手术刺激,尤其在行椎间孔成形及神经根周围减压时,可出现疼痛加重,必要时可肌注或静脉给予止痛药物。少数病人在术中可出现颈部疼痛,该疼痛可能和术中内镜下持续的水流冲洗有密切的关系,而与术中颈部体位无关。一旦出现持续的颈痛,巡回护士应每间隔几分钟就询问患者一下,必要时帮助患者按摩颈部,如不缓解,应提醒手术医师暂停手术,待患者缓解后再行手术[3]。
2.3 术后护理
2.3.1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脉搏、血压等,以及双下肢感觉、运动等变化情况。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主诉,询问患者症状有无好转,有哪些变化。部分患者术后当天会感到腰痛以及患肢麻木等,告知患者这是手术后正常情况,需通过卧床休息结合用药、康复等治疗,逐渐缓解。
2.3.2康复训练 术后72 h内,应监督患者减少下床活动,以免造成出血形成血肿,形成血肿,引起神经症状。术后24 h在床上行双下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功能锻炼。术后3 d,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练习抬腿,防止神经黏连;并行腰背肌功能锻炼,腰背肌锻炼的常用方法包括小燕飞和五点支撑等。运动量以腰腿部无明显不适为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3.3出院宣教 术后以卧床休息为主,术后3~4 w佩戴腰围下床活动,3个月内避免做弯腰活动,避免负重。应嘱患者随时观察自己的病情,避免腰腿痛的復发或加重。如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至医院复诊。
3 结果
术前VAS评分(7.85±0.6)分,术后VAS评分(2.45±1.2)分,末次随访VAS评分(2.13±1.1)分,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本组织病例中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于3~5 d出院。
4 讨论
经皮椎间孔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Hoogland教授在YESS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在2002年德国脊柱外科学会上报道了这个技术,由于该技术直接行神经根松解和减压,得到了脊柱微创外科学者的广泛认同。
TESSYS技术使脊柱内镜技术走向成熟,将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由椎间盘内操作转为椎管内操作,保护正常的椎间盘组织而直接作用于责任靶点。通过磨除部分上关节突前缘,将工作通道置入椎管内,以完整显露椎管内结构,直接对神经根及硬膜囊进行充分减压[1,4]。我科至2015年采用经皮椎间孔改良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该技术由于疗效显著、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治疗方法[5-6]。行椎间孔镜手术,患者术后腰腿痛明显缓解,配合围手术期良好的护理及宣教,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Hoogland T, Schubert M, Miklitz B, et al. Transforaminal posterolater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or without the combination of a low-dose chymopapai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in 280 Consecut ive cases [J]. Spine,2006,31(24):890-897.
[2]楊艳萍,张小爽.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47-48.
[3]周毅峰.侧后路经皮椎间孔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79.
[4]周跃,李长青,王建,等.椎间孔镜YESS与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骨科杂志,2010,3(30):225-231.
[5]张超,周跃,初同伟,等.椎间盘镜下与开放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对椎旁肌损伤程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4):287-289.
[6]周跃.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技术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5):326-328.
編辑/罗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