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替佐米联合两种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对比研究
2017-02-22龚方王晶
龚方 王晶
摘要:目的 研究硼替佐米联合两种化疗方案对于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60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化疗(BDT)方案为A组,30例采用改良BDT方案为B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与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9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中位PFS时间及OS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毒反应率为26.67%(8/30),较A组的50.00%(15/30)明显降低(P<0.05)。结论 改良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化疗(BDT)方案治疗MM能够在维持化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副反应,提高治疗安全性及耐受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化疗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临床常见恶性血液疾病之一,约占血液肿瘤总数的10%左右,以中老年人群较为多见,目前尚缺乏治愈方法[1]。联合化疗方案是目前临床治疗MM的主要手段,但常规化疗方案的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仅为3.5年左右,5年生存率仅为25%~30%左右[2]。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硼替佐米的应用,MM患者的生存期获得明显延长,生存期也获得延长,但也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等副反应发生风险,且价格相对昂贵,患者的接受度并不高。我院对常规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化疗(BDT)方案进行了改良,旨在研究硼替佐米为主联合化疗方案的最佳剂量,現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化疗的MM患者60例,根据化疗方案分为两组:30例接受常规BDT方案为A组,另30例接受改良BDT方案为B组。A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5岁,平均(55.32±3.64)岁;临床分型:18例IgG型,4例IgA型,4例IgD型,2例λ轻链型,2例κ轻链型;D-S分期:1例Ⅰ期,2例Ⅱ期,27例Ⅲ期;ISS分期:4例Ⅰ期,9例Ⅱ期,17例Ⅲ期。B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8~80岁,平均(54.19±3.71)岁;临床分型:17例IgG型,4例IgA型,5例IgD型,3例λ轻链型,1例κ轻链型;D-S分期:2例Ⅰ期,3例Ⅱ期,25例Ⅲ期;ISS分期:3例Ⅰ期,10例Ⅱ期,17例Ⅲ期。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型、D-S及ISS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A组 本组应用常规BDT方案治疗,即予以硼替佐米静脉注射,剂量1.3 mg/m2,d1,4,8,11;予以地塞米松口服,剂量为20~40 mg/d,d1-4;予以沙利度胺口服,剂量为100 mg/d,d1-21,每3 w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6个疗程。
1.2.2 B组 本组应用改良BDT方案治疗,即予以硼替佐米静脉注射,剂量1.6 mg/(m2·d),d1,8;予以地塞米松口服,剂量为20~40 mg/d,d1-3,d8-10;予以沙利度胺口服,剂量为100 mg/d,d1-21,每3 w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5个疗程。
两组化疗期间均常规予以止呕、护肝、碱化、水化以及护胃等对症支持干预。
1.3疗效观察与评价 随访统计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中生存期(OS),随访终点分别为疾病进展以及患者死亡,随访截至时间为2016年5月1日。按照NCICTCAE标准进行化疗副反应评价。疗效按照进展(PD)、无变化(NC)、部分缓解(PR)与完全缓解(CR)四级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生存情况比较 两组的中位PFS时间及OS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毒副反应比较 B组的毒反应率为26.67%(8/30),明显低于A组的50.00%(15/30),且程度更轻(P<0.05),见表3。
3讨论
迄今为止,MM仍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临床主要依靠化疗治疗,既往常用化疗方案有MP、M2及VAD等方案,但疗效并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多,患者的耐受性较差[3]。近年来,随着各类新药的研发与应用,为延长MM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其生存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硼替佐米是一种新型选择性蛋白酶体抑制剂,不同于传统化疗药物,其对于范素-蛋白酶体通道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有效抑制NF-κβ从而诱导骨髓瘤细胞的凋亡,并可降低基质细胞以及骨髓瘤细胞中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细胞因子的分泌以及细胞的粘附、迁移过程[4]。2009年,硼替佐米已经获得美国以及欧洲批准成为MM的一线治疗药物。目前,BTD方案已成为临床治疗复发性及难治性MM的一线化疗方案。但硼替佐米具有周围神经病变等严重复副反应,且具有不可预计性,临床主要通过及时发现、药物减量或停药、止痛治疗等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疗效与安全性[5]。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为提高BTD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尝试通过改变硼替佐米的用药剂量、时间甚至用药途径等来降低周围神经病变等副反应。本研究中,B组应用改良BTD方案治疗,通过改变硼替佐米的用药剂量、时间后,无周围神经损伤病例发现,且其他副反应也相应减少,副反应率明显低于A组(26.67% vs 50.00%),而在临床疗效、生存情况(PFS、OS)方面与A组并无明显差异,与魏道林等[6]报道相似。证实改良BTD方案能够提高用药安全性,且不影响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对MM患者应用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BTD)治疗效果较好,通过调整硼替佐米用量与时间能够提高用药安全性、节约医疗费用,且不影响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辉,傅琤琤,薛胜利,等.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10):868-872.
[2]梁赜隐,任汉云,岑溪南,等.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3):225-230.
[3]魏紫薇,姜扬文.硼替佐米化疗方案和传统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初治患者疗效的比较[J].医学综述,2015,21(24):4606-4608.
[4]赵冰冰,王焰,糜坚青,等.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对改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的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12):1793-1796.
[5]肖萌,何娟,李艳,等.BD方案与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4):352-356.
[6]魏道林,赵初娴,赵旻,等.改良的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華血液学杂志,2014,35(9):854-856.
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