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这场硬仗
——粮食部门全力推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2017-02-22本刊
文/本刊
打好这场硬仗
——粮食部门全力推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文/本刊
玉米,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在过去的一年里,关于它的一场大变革在万众瞩目下开启。2016年,曾在东北三省一区连续实行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市场化收购意味着国家不再对农民的粮食按规定的价格进行托底收购,在各方看来,在连年丰收、库存高企的背景之下,2016年新产玉米价格较往年下跌成为必然。新粮上市后,会不会发生大面积的农民“卖粮难”?农民的基本利益如何保护?库存爆满的情况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市场化收购后多元市场主体的资金能否得到保障?这一系列待解的问题让粮食部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以‘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为核心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硬仗。”2016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吉林调研时如是说。如今,东北新粮上市已经三月有余,这场硬仗的战况如何,是上至中央下至种粮农民的共同关切。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鸣在今年的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情况给予了积极评价。本刊从会议上获悉,2016年,国家粮食局认真贯彻中央部署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协调推进落实改革政策措施,东北三省一区粮食部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央企始终“在市”均衡收购,销区粮食部门积极参与产销衔接,共同推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收购工作顺利开展。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2017年1月20日,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玉米5743万吨。其中:内蒙古719万吨,辽宁1207万吨,吉林1467万吨,黑龙江2274万吨。
谋篇布局
凡事勤于始、精于始,才能成于终。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粮食部门提前行动、早做筹谋,对2016年新产玉米收储工作从顶层着手谋篇布局。
早在2016年年初,根据中央关于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国家粮食局在当年的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即提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等部门正式对外公布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框架。“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一经明确,国家粮食局即密集部署,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做好2016年玉米收储工作的基本方案。
2016年7月,国家粮食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意见中,再次提出了完善粮食收储体制机制的多项举措,包括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收储责任,推动形成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收购的粮食流通新格局,全力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打造农企利益共同体等。
7月8日,国家粮食局在内蒙古通辽市召开东北地区粮食“去库存”和秋粮收储工作专题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有仓收粮、有人收粮、有钱收粮”作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关键被首次提出,与此后提出的“有车运粮”一起,贯穿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之中。
“认真组织玉米市场化收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积极入市收购,激发市场活力。” 9月下旬,新玉米上市在即,国家粮食局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全国秋粮收购工作会议,对玉米市场化收购提出了如上要求。在会议召开前一天,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多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的通知》,通知围绕“有仓收粮、有人收粮、有钱收粮”,对玉米收储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包括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开展市场化收购、切实保障收购信贷资金、加强粮食产销衔接、提前安排收购仓容、指导农民均衡售粮和安全储粮、维护收购市场秩序、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等。通知还特别明确,新粮上市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将暂停相应地区库存玉米销售,2017年5月玉米收购结束后再安排库存玉米销售,届时将按照不打压市场原则确定销售价格,并合理把握销售时机、节奏,维护市场平稳运行。至此,2016年新产玉米收储路径、要求基本清晰。
东北三省一区粮食部门也积极推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主动作为、未雨绸缪,提前开展大规模的产销衔接,为新玉米寻找出路。如黑龙江省举办了“玉米商务洽谈会”和“金秋粮食交易会”,与国内玉米加工、饲料和贸易等大企业签订意向购销协议500亿斤以上。而吉林省粮食局也在2016年组织企业参加了30多场大型推介会、洽谈会和产销协作会,并在8月份举办了2016吉林省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签订购销协议190亿斤。此外,各地粮食部门提早制定收储预案,加速去库存,为新玉米收购准备充足的仓容,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玉米深加工企业奖补政策、多渠道落实收购资金等等。
超前谋划做足准备,玉米收储蓄势待发。
协调推进
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督导协调。为做好玉米收储改革工作,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20个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机制,并明确由国家粮食局承担日常工作。2016年新产玉米上市以来,国家粮食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仅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严格督促已出台各项举措的贯彻落实,更坚持问题导向,协调推进改革进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于这项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的改革,粮食系统上下拿出了实践者、推动者、促进者的姿态。
——引导央企及其他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
2016年11月底,黑龙江省肇东市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门前,装满玉米的大卡车排起了长龙。“今年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要求央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此我们提前准备,主动担当,早收粮,早开秤,现在每天收粮1万吨,最大限度地收购,稳定市场,保护农民利益。”中粮生化能源(肇东)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石晓梅说。同时她也表示,玉米收储市场化改革使企业不论是在粮源的获取上,还是在成本上,都有了相当的优势,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据了解,9月中旬,中粮集团下属深加工企业率先启动东北玉米收购。截至2017年1月6日,中粮集团东北四省区直属企业累计购进玉米710万吨。
“中储粮总公司要在新粮上市后有序轮入中央储备和国家一次性储备玉米。中粮集团、中航工业集团等有关中央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渠道和优势开展市场化收购,力争不低于去年政策性收购量,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中央企业要综合考虑市场走势和其他市场主体收购情况,合理把握收购时机和节奏,做到始终‘在市’均衡收购。”这是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在2016年玉米收储工作中对有关央企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另据了解,国家粮食局还专门对中央企业的玉米收购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
“引导好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是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2016年11月28日召开的全国主要产销区玉米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鸣说。而央企的积极入市收购,向市场传导出了有利信号,对其他市场主体的入市起到了带动作用。
据吉林省粮食局局长张宏明介绍,吉林省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入市收购的企业有1000户左右。而在民营企业进入得比较慢的阶段,央企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各地粮食部门还引导督促地方骨干粮食企业参与玉米收购。再加上出口退税、加工奖补等利好政策的实施,各类玉米加工企业、贸易企业在玉米收购工作中也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购销市场十分活跃,收购进展好于预期。
——深入一线督查督导
进农户、进企业、进市场。10月14日至21日,东北玉米收储刚刚开始,国家粮食局即派出3个工作组,赴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进行督导调研。工作组深入12个市(盟)、23个县(市、区),58家各类企业及61户种粮农户和合作社,实地调查粮食收购现场,了解交易和价格情况,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座谈,深入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落地情况、玉米生产和收购情况,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10月29日至11月2日,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卢景波带领由国家粮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督查组,再赴黑龙江省开展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收购工作督查。督察组深入6市10县(市、区)和农垦宝泉岭管理局的收购一线,就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收购资金落实、玉米生产者补贴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粮食市场监管等进行现场督查,并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地方政府、有关企业、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粮食经纪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督查中,国家粮食局一方面督促各地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要求,贯彻落实前述《通知》中有关措施方案,另一方面注重发现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从“有仓收粮、有人收粮、有钱收粮”到“有车运粮”
车皮紧张,玉米难运!随着玉米收购渐入高峰,东北地区玉米外运压力问题凸显,已经签好产销合同的大量玉米积压在关内无法运出,形势十分严峻。此时,“有车运粮”成为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的又一个关键。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国家粮食局立即与中国铁路总公司沟通协调,并在2016年11月23日与其联合召开东北四省区粮食铁路运输协调会议,研究建立粮食运输需求与运力供给对接工作机制,安排部署粮食铁路运输工作。中国铁路总公司对此也高度重视,千方百计挤出运力,在春节前两个月,按每日3000车组织东北玉米突击抢运。同时,国家粮食局与铁总建立了玉米运输协调机制,东北四省区粮食局也与当地铁路局建立了相应机制,定期互通情况,协商解决措施,统筹运力安排。会议还决定,对偏远和运输矛盾突出的地区,以及紧急突发情况的粮食运输需求,优先安排运力保障,防止发生农民“卖粮难”。
据黑龙江省粮食局局长朱玉文介绍,初步预计,黑龙江约有580亿斤玉米要销往省外,运输需求巨大。“起初在铁路运输上没有相应的准备。”朱玉文坦诚地说,“但目前看,玉米铁路运输效果非常明显,运输矛盾得到了极大缓解。国家粮食局的协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解决了我们黑龙江玉米运输难的问题。”据介绍,2016年进入12月份后,全省粮食日均装车由10月份的780车提升到1961车,玉米日均装车由496车提升到1812车。最高粮食日装车达到2146车,其中玉米日装车1956车。“创造了哈尔滨铁路局粮食运输的新纪录!”朱玉文说。截至2016年12月27日,黑龙江省玉米铁路外运量达117亿斤。张宏明也表示,吉林省运输问题一度也比较突出,协调机制建立之后有了很大的缓解。此外,国家粮食局还积极向国务院汇报,并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协调,在公路运输上争取优惠政策,黑龙江、吉林等省相继出台外销玉米公路运费减免,建立公路运输快速通道等优惠政策,进一步缓解了玉米外运压力。
而在保障“有钱运粮”方面,除了积极支持农发行发挥贷款主渠道作用外,针对中小型粮食企业普遍存在的抵押物少,资信水平低的问题,国家粮食局也多次与财政部、农发行等部门和单位沟通,提出了发挥现有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粮食担保基金等风险防范措施建议。2016年11月,农发行、财政部、银监会和国家粮食局联合发文,提出在东北三省一区建立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即在东北地区范围内由政府适当出资,引导符合条件的粮食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缴存于农发行账户,专项用于防范东北地区玉米市场化收购贷款风险的基金。此举大大增强了银行放贷信心和贷款投放力度,拓宽了收购企业的资金渠道。12月,国家粮食局又专门组织召开了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座谈会,对各地落实情况予以指导、协调、督促。
——加强市场监测研判 主动引导市场和舆论
打开国家粮食局官网可以发现,东北地区玉米收购价格监测信息和累计收购量会定期发布在网站上,这也是国家粮食局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实时监测市场信息,及时研判市场形势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及时透明的市场信息也为农民售粮、企业收粮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2016年10月25日,国家粮食局下发通知,要求东北四省区和有关央企加强玉米收购价格监测,从10月31日至4月30日,每周监测1次。10月28日,再发紧急通知,要求将东北玉米收购进度报送周期由五日报改为日报。徐鸣在全国主要产销区玉米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及时向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报送玉米收购进展和价格情况,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对各方面了解掌握收购情况和引导市场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正确引导舆论,2016年10月27日,国家粮食局联合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牵头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解读国家有关政策,通报玉米收储工作进展情况,并组织多路记者深入东北玉米产区实地采访调研。收购工作开展前及收购期间,各地粮食部门也牵头组织了新闻通气会。中央和地方各大主流媒体开展了大量的有深度的正面宣传报道,释放出了积极信号,回应了社会对改革情况的关切,为进一步推进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心系农民
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中,粮食部门始终心系农民利益,在玉米价格总体较往年下跌的情况下采取多种举措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
——创新渠道,为农民开辟互联网销售新平台
2016年12月12日,全国玉米市场化电子交易暨黑龙江省农民粮食购销专场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启动。来自绥化市的4.8万吨玉米通过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平台销出,该平台也是由国家粮食局交易协调中心打造的国内首个直接面向种粮农民的国家级粮食网上购销平台。通过该平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等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可利用自有粮库或租仓,将自有粮食烘干整理后上网销售,还可将粮食交到地方粮食部门指定的粮食交收库,委托其开展代烘干、代存储、代销售,将烘干后同等质量粮食标的集并后上网销售。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还在平台中引入物流公司为购粮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协调解决运输问题。
“为农民开设售粮专场,利用‘互联网+’手段构建安全可靠、运行规范、方便农民的粮食网络购销体系,对于促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切实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徐鸣在出席启动仪式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发挥统一竞价交易平台优势,逐步使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平台成为农民销售粮食的新渠道,成为全国粮食市场化购销的重要平台。
——为德美亚系列玉米正名
德美亚,东北区第四、第五积温带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在玉米市场化收购中,遇到了销售难题。因其属于偏硬玉米,颗粒略小,关于“德美亚”玉米的不实传言在市面上流传,部分企业存有疑虑,购销不旺,价格十分低迷,农民售粮困难有增加的趋势。
“德美亚系列玉米与其他品系的玉米在容重、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淀粉含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2016年11月18日,在东北玉米(德美亚)营养价值评定结果发布及产销对接会上,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营养研究组研究员李爱科说。这次会议是国家粮食局专门为促进德美亚玉米购销而组织的,会议还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对有关评定予以点评。除了为德美亚玉米正名,会议还组织了黑龙江省粮食局与安徽等南方玉米需求大省饲料协会以及企业代表进行产销交流对接。玉米加工企业借此对德美亚系列玉米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目前德美亚系列玉米市场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引导农户适时售粮和科学储粮
《关于切实做好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对农户庭院储粮的技术指导,支持农户配备科学储粮装具和设施,引导农民错峰、有序售粮,缓解收购压力。要建立健全包括订单生产、烘干清理、收储加工、质量检测、营销促销和信息服务等在内的一体化粮食产后服务网络,切实解决粮食收获后储存难、保质难等实际问题。按照要求,各地粮食部门在服务农民售粮和储粮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在黑龙江省宾县常安镇营口村,大大小小的装满玉米的科学储粮仓遍布村落。相较以往的“地趴粮”,玉米在这样的储粮仓里储存,质量得到了更为有力的保障。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我们这里的玉米基本都上架了,没有‘地趴粮’。”宾县粮食局副局长邹本伟介绍说,使用“玉米架子”后,不仅可以延长农民售粮时间,玉米还可以自然通风晾干,降低霉变率和水分,提高质量。“因为我们大力推进科学储粮,黑龙江玉米霉变呕吐毒素率极低,南方的加工企业非常欢迎,农民受益也从中得到了保护。”朱玉文说。
上栈子、码趟子,东北各地粮食部门在国家有关部门统一要求下,针对玉米实行市场化购销后售粮时间可能拉长的实际,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指导和技术指导力度,引导农民做好离地通风科学储粮。此外,国有粮食企业也利用仓储、烘干等设施,开展为民代烘、代储服务。吉林省粮食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地趴粮”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黑龙江省粮食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户玉米科学储存指导工作的紧急通知》,东北各地基层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到种粮农户特别是大户中间,在向农民宣讲政策,引导其适时售粮,尤其是及时销售“地趴粮”的同时,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暂不收粮的农户搭建简易储粮装具,使庭院粮食立体储存,实现离地通风,让他们储好粮,卖上价,防止霉变坏粮,造成损失。
目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硬仗仍在继续。当前活跃又平稳的市场形势得来殊为不易,而改革发展永无止境。事不避难者进。2017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继续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加快玉米“去库存”等任务已经明确,新的胜利需要粮食部门继续以使命担当和真抓实干去夺取。
(执笔人: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