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佤族新米节把谷神请回家

2017-02-22张伟锋

中国西部 2017年1期
关键词:沧源佤族木桥

文·图/张伟锋

佤族新米节把谷神请回家

文·图/张伟锋

木鼓舞

①远眺沧源城

来自远古,带着神秘

关于佤族,在史书中记载得并不是很多。大多数时候,佤族是和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记载在一起的,所以,对于佤族的久远历史,到现在为止我们知道的东西并不是很多。有记载说,在周秦时期,佤族先民是“百濮”的一支,被称为“濮子蛮”“古喇”“哈佤”等。不过,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在历史的河流里,佤族是个经常迁徙的民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一部分散居于西双版纳州与德宏州境内,总人口近40万人,其所使用的民族语言属南亚语系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佤族没有通用的文字,都是以口头传承、结绳等原始的方式进行记事,这种状况直到1957年才得到了彻底地改变。这一年,国家组织了一批专家,帮助佤族群众创制了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佤族的分布区域,较之其他民族而言,并不算广阔,主要在中国和缅甸。在中国最为集中的地区就是沧源县和西盟县,这也是国内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其中沧源的佤族人口要比西盟的多得多,约占全国佤族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佤族的自称因地而异,在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自称“佤”,栖居于沧源、双江、耿马和澜沧的佤族则自称“巴饶”或“布饶”,而分布于西盟、孟连的佤族便自称“阿瓦”“勒佤”。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遵照本民族群众的意愿,国家正式将其定名为佤族。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信仰自然有自然之神。他们相信,只要供奉好万物之后,寄居在万物之上的神灵便会保佑人们。而村泰民安、五谷丰登,也自然而然地被归结为是佤族人虔诚地把愿望寄托于自然、寄托于神灵之后的结果。这种内心的认知和取向,随着经年累月的积淀,深深地为佤族人所认同,形成共同心理素质的一部分。大约也是这种认知的驱动,在每年的新谷成熟之时,村村寨寨的佤族便会举行庆祝活动,祭拜社神和谷神、祭拜自己的祖先,以此感谢大自然的丰厚馈赠,感谢谷神赐予人类粮食。时间久了,便成为了传统,便诞生了对于佤族人来说意义非凡的新米节。佤族新米节的形成和完善,是社会生活内涵重叠复加的结果,因为它脱离了单一农耕祭祀的主题,并且承载了多重的社会功能,被赋予了诸多的文化内涵。

在佤族的新米节中,佤山的村村寨寨都要举行敬天神、地神、山神、谷神和敬祖先仪式,组织拉木桥和修路搭桥、打扫寨子,叫谷魂、迎新谷,举行犒劳敬牛仪式,敬献新米饭给老人和小孩品尝等。白天,人们开展喝佤族水酒、斗牛、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晚上人们燃起篝火、敲响木鼓、吹起芦笙、弹起三弦、对歌对调,通宵达旦地打歌狂欢,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我参加过两届沧源的佤族新米节,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是虽然所举行的活动十分众多,但是最为核心的仍然是把“头稻谷”谷魂请回家这一环节。甚至可以说,其他的活动和仪式,都是由这个关键所派生出来的。所以,如果是初次参与、体验、感受新米节,那么抓住了这个关键,就可以玩得游刃有余,尽情体验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拉木桥,众人的祈福与狂欢

“神啊,谢谢你赐予万物,惠泽广阔的阿佤山/神啊,谢谢你指引猎物,走进猎手们的视野——/让我们年年有肉吃/让我们躲过饥饿和荒凉——神啊,是你的宽厚仁爱/你的慈悲之心……滋养了我们万世万代/在有生之年,我们迁徙;在有人之处,我们念想着你/敬畏着你——神啊,请接受阿佤人的集体叩拜/请取走阿佤人朴素而赤诚的感恩辞令”。在一首题为《感恩辞》的诗歌里,我曾写下了这些语句。神灵在佤族人心目中无比的崇高,而在众多的神灵中,“莫伟神”被佤族人认为是人类祖先的化身,是天下最为尊敬的神,他能够主宰人类、动物、山水的命运。因此,只要遇有重大事情,如自然灾害、战争、举行重大节日之前等,佤族人都要首先祭拜“莫伟神”,以祈求最高之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万事顺利、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在每年的新米节来临之前,佤族人在昭毕昭寀(佤族对祭司的称呼)的带领下,来到供奉“莫伟神”的房屋里,将茶叶、米、酒等祭祀用品摆放在地上,隆重而虔诚地祭拜“莫伟神”。整个祭拜“莫伟神”的仪式,都由昭毕昭寀来主持。在密集的人群中,只见昭毕昭寀身穿一袭黑色的衣服,头戴黑色的包头,双手抱着红色的公鸡,单膝跪地,口中念念有词,一边杀鸡祭祀,一边默默祈福。而其余参与祭祀的人们,则一律低头下跪,不出一语,直到祭祀完毕。这时候,默立在祭拜的佤族人身边,你会感觉空气仿佛是停滞的,又仿佛是涌动的,似乎那些隐身于自然万物之中的神灵,正在高处慈爱地看着你,关照着你的生活和命运,似乎一种信仰的力量正在心中缓缓升起。

祭拜完“莫伟神”之后,佤族新米节便正式拉开序幕。在新米节的第一天,所迎来的是气势恢宏、热闹非凡的拉木桥活动。这一天,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沧源县城,街道上锣鼓喧天、人头攒动,来自全县、全市、全省和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共同和佤族群众见证并参与古老的丰收祭礼。

②祈福

③拉木桥

在拉木桥活动中,昭毕昭寀站立在新砍伐回来的木桥之上,念颂祝词,并发出拉木桥的指令。而系在木桥四个角落的长绳上,坠满了拉木桥的人们,他们在领唱者“拉——木——桥喽,海——嗬——海”的领唱之下,边拉运木桥,边纵情歌唱,远远望去拉木桥的人群就像起伏的海面在涌动,他们的歌声就像涌动的波涛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整个拉木桥活动,长则会持续半天,短则会持续几个小时。而拉木桥时所唱的调子则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此起彼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天空格外地晴朗,阳光任性地明媚,在浩瀚的苍穹之下,在苍茫的大地之上,浩浩荡荡的人群,十分有序地遵从着昭毕昭寀的指令跟随着拉桥调的节奏,时而往前、时而往后,迂回地朝着搭桥的方向行进。在不远处的河流两岸,早已经被人群挤得严严实实,那些着盛装的佤族妇女,在看到向河流靠近的拉木桥队伍之后,开始唱起动人的歌谣。“海——嗬——海”,拉木桥的人们离河流的距离越来越近,来到河边的时候,拉木桥的众人齐心协力,娴熟地架设木桥。每年新米节,佤族人都会拉木桥,都会架新桥,对于他们来说,架桥似乎已经是一门必备的技能,所以,整个架桥的过程,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在搭建完木桥之后,昭毕昭寀便带领年长的村民向新桥祝福,随后是一群身着佤族服饰的阿佤姑娘、小伙手拿毛巾和盛满水的竹筒给新桥洗涮,再随后人们便可以从新搭建的桥上走过。佤族人认为,新桥,是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能给村民带来财富和健康的通道,它承载着对生活最淳朴、最美好的愿望。

谷魂归来,颗粒归仓

每年的农历八月,田野里的谷子金黄,田野里的稻浪翻滚。在以人头桩、牛头桩为背景的祭祀台上,佤族人举行着开镰割稻取新谷和请谷魂仪式。在开镰割稻之前,昭毕昭寀念诵祭词,并对镰刀进行浇奠,然后依次把镰刀庄严地交给18位母亲。佤族是个信仰万物有灵的民族,而昭毕昭寀则是可以通灵的人,他可以在神灵和人间自由穿行,可以把人民的祈愿传达给神灵,并祈求神灵保佑。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包括新米节在内的各种祭祀中,所有的指令都是有昭毕昭寀发出,他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昭毕昭寀的手里接过镰刀后,18位母亲开始紧张而虔诚地忙碌起来,她们在田里快速地挥动着镰刀,不停地割取着新谷。不多久,18位母亲抱着割取到的新谷,回到昭毕昭寀的身边,并把新谷安放到他双手端着的篾桌之上。待母亲们把新谷安放完毕,昭毕昭寀便在迎谷魂队伍的簇拥下,缓步走向谷魂车。

当满载稻谷的谷魂花车驶进县城,早就等候着的佤族群众,开始一路载歌载舞,喜迎谷魂,欢庆丰收。无论你是穿行在沧源县城的司岗里大道,还是逗留在新米节的主要活动地点葫芦小镇,都可以看到到处是欢乐的人群、幸福的表情,他们中有迎谷魂队,有稻杆笛队,有36头牛组成的驮牛队。在宽敞的司岗里大道上,昭毕昭寀和迎谷魂队进行了谷魂交接仪式,并高举新谷向18部落的驻地葫芦小镇前进。迎谷魂队伍抵达葫芦小镇之后,佤族人又在昭毕昭寀的主持下,举行了盛大的“叫谷魂”和犒劳敬牛仪式。

①洗新桥

②迎谷魂

③谷魂交接

④谷魂花车

⑤迎谷魂

⑥驮牛队

⑦叫谷魂

佤族的“叫谷魂”是敬祈丰收的一种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将谷子的魂叫回来,让它粒粒饱满,来年获得更大的收获。关于“叫谷魂”,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秋收时节,一位佤族妇女从旱谷地背谷子回家,走到半路,被路边的一棵树杈划破了口袋,漏掉了谷子。那一年,整个寨子的人家都缺食断粮。于是,寨子的头人就派人去询问神灵到底是何故。神灵说,人有人魂,树有树魂,你们的谷魂丢了,以后每年稻谷成熟,要把道路修宽修好,把谷魂叫回家才行。第二年,头人就按照神灵的指示,旱谷成熟时,派人修路搭桥,然后“叫谷魂”,寨子里的粮食果然得到了丰收。从那时起,“叫谷魂”仪式便一代一代虔诚地传了下来。“叫谷魂”,是佤族的一种精神寄托,为的是敬畏自然、祭拜祖先、崇尚劳动、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

尝新米、舂粑粑,共享丰收的喜悦

在这个世界上,最“纯洁”的人是什么人?佤族认为,是老人和小孩。所以,在取回新米之后,佤族人会把舂好的粑粑和各种美食首先敬献给老人和小孩,并由昭毕昭寀念诵祝词,众人双手合十,感恩天地、感恩自然的赐予。

取回新米之后的佤族人,开始投身于快乐的忙碌之中,他们生火、洗米、蒸饭,准备舂粑粑所用的糯米饭;准备舂臼、簸箕和芭蕉叶。当然,这些还不够,喜欢热闹的佤族人,会在宽敞的广场上举行舂糯米粑粑比赛,以此增强节日的氛围。比赛开始,18个部落的参赛者将热气腾腾的糯米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杵臼里,你一棒、我一棒舂起粑粑来,如果力气跟得上,就可以不用换人,也不用间隔停歇;若是力气跟不上了,就得轮番上阵。除了舂粑粑的人之外,还有在旁边帮忙的,他们有的在杵棒头打整糯米,使其始终位于杵棒的正下方,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使糯米尽快地舂化,在最短的时间里变成又白又软的糯米粑粑;有的往舂臼里添放酥子和香油,放上酥子是为了让糯米粑粑吃起来更香更甜,滴洒香油则是为了不让糯米因粘拉在杵臼上而多耗费力气。

场上的人,紧张而忙碌,专心致志投身比赛;场下的人,也没有闲着,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沉浸在这样的场景里,不兴奋、不激动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有的游客更是按捺不住自己,在比赛结束之后,亲自跑上场去体验一把舂糯米粑粑的乐趣。不过,好奇和力量之间的矛盾,过不了几分钟,就会显得很突出,一个个累得腰酸背痛,几乎瘫软在地;有的会强撑着多舂几下,结果是弄得双手颤抖、手面磨起血泡。但是,尽管如此,这并没有损耗大家游玩的开心和快乐。或许,这种可以忘乎所以的兴奋,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城市生活里,已经变得无处可觅,而在神奇迷人的阿佤山却是随处可寻。

①舂新米比赛

②簸新米

③敬献老人和小孩

④分粑粑

尝新米、舂粑粑,敬献老人和小孩,是一件富有乐趣的事情,也是一件意义深刻的事情。此外,因为牛被认为是佤族人的救命恩人和忠实伙伴,所以,煮好的新米、舂好的糯米粑粑自然也要先敬献给牛。佤族人的这种对神灵、祖先的尊重,对老人的敬仰,对孩子的关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充分地体现了常年栖居大山的佤族人以食为天、人以节为乐和天人合一的人本理念。

自然之神在高处。有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不仅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感恩自然的生存之道。在几千年来的历史传承中,在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里,形成了阿佤人、阿佤山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佤族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从古至今,一直辛勤地耕耘着脚下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获得食物,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从事农耕劳作,形成了以新米节为代表的农耕祭祀节庆活动,透过叫谷魂、迎新谷、尝新米、祭社神、祭祖先等仪式,体现了佤族非凡的智慧以及敬畏自然、感恩天地、崇尚劳动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

猜你喜欢

沧源佤族木桥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竹筷木桥
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Single-Log独木桥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沧源佤族革命历史档案展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课堂
不达彼岸
拥挤的小木桥
沧源翁丁山地佤寨的空间布局及形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