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和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7-02-22裴松霞赵玲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弥漫性阳性率影像学

裴松霞 赵玲玲 贾 永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郑州 450053

CT和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裴松霞 赵玲玲 贾 永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郑州 450053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行CT和MRI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07—2016-02收治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经CT、MRI影像学诊断结果,分别比较两种方法检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灶数量、检测阳性率。结果 47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经CT扫描,共检出阳性患者28例(59.57%),病灶40个;经MRI扫描,共检出阳性患者44例(93.62%),病灶74个,无论是在检出阳性率还是病灶的检出数量上,MRI显著高于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均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MRI的检测灵敏度相对更高,更有利于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CT;MRI;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指头部受到外力冲击之后造成的原发性脑实质损伤。患者在外部旋转力的作用下,导致大脑灰白质旋转,交界处及中线结构发生撕裂损伤,进而表现出大面积的脑肿胀或脑内轴索水肿、断裂,同时伴发小血管劈裂,是十分严重的一种闭合性损伤[1]。意识丧失和持续昏迷是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其具有极高的病死率,且预后效果较差[2],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就我院2014-07—2016-02收治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CT和MRI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07—2016-02收治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经临床诊断证实。男27例,女20例,年龄15~81岁,平均42.3岁。患者均昏迷,并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抽搐、呕吐症状,头部处于活动状态,且无明确定位的异常神经特征。经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评分,其得分3~12分,平均6.3分。患者均有明确的脑部外伤史,包括交通意外37例,高处坠落9例,钝器击打或严重撞击4例。患者均在受伤后24 h到医院就诊,并行CT及MRI扫描诊断。排除合并其他脑部损伤的患者。

1.2 方法 CT扫描:选择西门子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作为诊断仪器。将OM线作为基线,扫描范围是从颅底到颅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对患者的横断面进行连续逐层扫描,设置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层厚5 mm,层间距1~3 mm,螺距2.0,矩阵为256×256,必要时进行冠状面和矢状面的重建。MR扫描:选择德国西门子Avanto 1.5 T超导型磁共振作为诊断仪器。对患者进行常规横断面T1WI、T2WI序列、FLAIR序列扫描,参数设置分别为:T1WI/SE:TR=400 ms,TE=16 ms;T2WI/TSE:TR=400 ms,TE=100 ms;FLAIR序列:TR=9 000 ms,TE=108 ms。扫描层厚设置为3~6 mm,层间距为1 mm,矩阵为512×512,必要时对患者的病灶位置加行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

由2名经验丰富、年资高的影像学医师进行盲法阅片,观察CT、MRI的扫描结果及影像学特征,做出判断,并比较两种方法检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灶数量、检测阳性率等。

2 结果

47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经CT扫描,共检出阳性患者28例(59.57%),病灶40个,其中出血灶和非出血灶各有36个和4个,病灶的位置在大脑半球皮层下脑白质及脑深部结构的各有25个和15个;经MRI扫描,共检出阳性患者44例(93.62%),病灶74个,其中出血灶和非出血灶各有58个和16个,病灶的位置在大脑半球皮层下脑白质、脑干背侧或者脑深部结构的各有41个、6个、27个,无论是在检出阳性率还是病灶的检出数量上,均MRI显著高于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 、MRI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阳性率比较

3 讨论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作为一种严重的颅脑外伤性疾病,其损伤后病理机制主要是外力引起神经轴索膜损伤之后,会使得侧两侧的离子分布平衡状态打破,导致膜去极化、正常传导受阻的情况,同时,钙离子内流导致轴索内的符合增大,细胞内的蛋白酶、酯酶被激活,并共同作用诱发轴索微管及微丝损伤,轴流传输无法正常进行,包括线粒体、轴索小泡在内的多种细胞器在局部堆积,进而导致轴索局灶性肿胀或折曲,轴浆外溢;上述情况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理和控制,会出现轴索断裂及周围血管撕裂表现,伴发局灶性出血表现[3]。

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或者磁共振MRI扫查在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多层螺旋CT应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过程中,可通过从颅底到颅顶的连续扫描对颅脑损伤情况进行有效探查,还可通过薄层扫描对局部损伤进行观察和判断,但CT无法对神经轴索损伤的情况进行直观显示,也就是说在患者只有轴索损伤发生,但无出血灶或者出血灶较小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应用CT扫描获得良好的扫描效果,本文经CT扫描检出的40个病灶中,36个均为出血灶,只有4个未出血灶,也证实了上述的结论。

MRI应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时,可利用FLAIR技术对损伤中伴发的组织水肿情况进行判断,在病灶处显示高信号。这是由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开始时,主要以血源性水肿为主,但血脑屏障发生破坏之后,血浆从血管不断流向细胞外间隙,脑组织中的自由水含量增加,即使是轻微含水量的变化也能反映在 MRI的信号强度改变上[4],具有很高的检测敏感性。与CT扫描相比,无论是病灶的检出数目还是总体检出阳性率都大大增加,同时,位于不同部位的病灶或不同状态的病灶检出数目也均高于CT扫描的结果,诊断效果明显更优。值得注意的是,MRI扫描过程中,如患者的病灶位置与颅骨或脑脊液处接近,则DWI图像、DTI图像均易出现变形,且由于其检查时间较长,可能不适用于部分重症患者。

总之,CT、MRI均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MRI的检测灵敏度相对更高,更有利于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福转,张孟荣,葛涛,等.CT、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6):108-109.

[2] 王军.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急诊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80-81.

[3] 吴继雄,石安斌,杨秋云,等.探讨使用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4,33(7):14-15.

[4] 冯振广,李牧,夏爽,等.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预后评价[J].中华创伤杂志,2014,30(1):37-39.

(收稿2016-04-21)

R651.1+5

B

1673-5110(2017)02-0084-03

猜你喜欢

弥漫性阳性率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