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在“建安七子”中的文学成就分析
2017-02-22王明敬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0
⊙ 王明敬[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 450000]
刘桢在“建安七子”中的文学成就分析
⊙ 王明敬[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 450000]
在建安文坛上,刘桢的五言诗向负盛名,有“陈思已下,桢则独步”的美誉,其诗歌成就位于“建安七子”之前列;他的文赋创作也因具有清词丽句、寓情真切的个人特色,受到了时人颇高的评价,文学造诣可见一斑。“七子”之名最早见于曹丕《典论·论文》(载《文选》卷五十二),“建安七子”其他六子在建安文坛上也成就斐然,本文主要在对比研究的视野下,对刘桢的文学成就与其他六子进行探讨论证。
刘桢 “建安七子” 文学成就 文学地位
一、刘桢家世生平
刘桢字公干,东平宁阳人,据传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曹植《与杨德祖书》“公干振藻于海隅”等语,可知其文名早为乡梓所重。因史料记载不足,生年无确考,据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刘桢诗》中代叙其生平事迹,知刘桢“飘薄许京”是在建安元年(196)以后,再结合《遂志赋》和《魏志·武帝纪》可考,初平三年(192)曹操曾命刘桢来归,桢称“小”未就,古人二十以下称小,可大略推测其生年或在熹平四年(175)左右,卒年见于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建安二十二年(217)死于疫疠。
关于刘桢的家世,史料记载也语焉不详,甚至不一,未知孰是孰非。《后汉书·文苑传·刘梁传》记载:“孙桢,亦以文才知名。”称刘桢是东汉尚书郎刘梁的孙子。《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文士传》:“桢父名梁,字曼山,一名恭。少有清才,以文学见贵,终于野王令。”《文士传》记载刘梁为刘桢父亲,《文士传》的作者为汉末名士张隐,与刘梁时代相近,所记或为真。
二、刘桢文学成就与“七子”之中其他人相比较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方面,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的文坛上备受赞誉,而且也得到了后代文人的称赞和肯定。曹丕在《与吴质书》中云:“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钟嵘《诗品上》中云:“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又“自陈思以下,桢则独步。”把刘桢列在上品之中,在建安时期的诗人之中,仅位于曹植之后,盛赞他的诗风“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孔融在“七子”之中最为年长,成名也最早,以“逸才宏博”而名震远近。就文学创作而言,成就在“七子”之中并不突出,是“七子”之中唯一一位没有赋传世的文人,诗歌成就也不高,孔融的散文创作代表了其文学成就。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孔融文章存世三十多篇,大多是一些教令、书信等,最有影响的还是一些带有论辩性的文章,如收入《文选》“书”类里的《论盛孝章书》,收入《文选》“表”中的《荐祢衡表》,孔融之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气盛,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孔融的这类文章,感情充沛,或直抒己见,或驳难论敌,气势如虹,通篇生气勃勃。其《论盛孝章书》实际是荐人之书,写得文采斐然,思想与艺术皆有可取之处,是可以代表其文学创作风格的。刘勰《文心雕龙》称孔仲举的《荐祢衡表》气扬采飞,这种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孔融高迈刚毅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其文语言铿锵有力,形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式,骈散结合,但也因此,有“理不胜辞”的不足之处。
“七子”之中属王粲年辈最晚,却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可见其文学成就显著,主要表现在五言诗和赋的创作上面。他的五言诗在建安文坛中独树一帜——“发愀怆之词”。《七哀诗》是王粲诗歌的代表作,描绘了乱离中的悲惨图景,真实地记叙了他在避乱途中的所闻所见,感人至深,颇能代表慷慨悲凉的建安诗风;《从军诗》五首寓意深刻,境界幽深,描绘了宏大的场面,流露出积极入世、奋发图强的激昂意绪,是他诗歌的另一面貌,也具有代表性,富有感染力。钟嵘将其五言诗列为上品,并称“五言之警策”,肯定了王粲五言诗极高的艺术成就。王粲在建安时期是作赋名家,以赋见称于世,《文选》选王粲赋名篇《登楼赋》一篇,《登楼赋》抒写作者的离乱之感,注意在赋中抒写复杂的心理活动,深情委婉,内容真挚,语言与以往的大赋的繁复富丽不同,文曲简练,代表当时赋高超的艺术成就。
三、文学地位的呈现
①(刘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79页。
②(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48页。
③(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20页。
④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64页。
⑤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⑥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3页。
[1]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陈寿.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俞绍初.建安七子集[Z].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5]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王鹏廷.建安七子诗歌创作实绩论述[J].河南大学学报,2003(4).
作者:王明敬:郑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