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龚鼎孳的酬答散文

2017-02-22邓妙慈五邑大学文学院广东江门529030

名作欣赏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论散文

⊙ 邓妙慈[五邑大学文学院,广东 江门 529030]

论龚鼎孳的酬答散文

⊙ 邓妙慈[五邑大学文学院,广东 江门 529030]

龚鼎孳是明末清初的文章大家。他的酬答散文颇见功力,品文论艺、言时论政、揄扬劝勉、宣郁遣愁则是其酬答散文的四大内容。品文论艺之文多由物及人或由物论世;言时论政之文融入了严肃的政治反思,同时由于不受政论文体制的拘限而得到更为真实的表达;揄扬劝勉之文多显重友怜才之意,有格调而不空枵夸饰;宣郁遣愁之文一摒应景逢迎之格套,多写易代之际的心苦之状。龚鼎孳的酬答散文由于融入了真实的人生感慨与时代内容,故能成为见工巧更见真情的大家手笔。

龚鼎孳 酬答散文 品文论艺 言时论政 揄扬劝勉 宣郁遣愁

酬答散文,顾名思义,就是为应酬交际所写之文,龚鼎孳的这类散文主要见于《龚端毅公文集》之序跋、赠序、书札。或应邀约而为友朋之诗文题跋作序,或于送别之际赠人以言,或于尺素寸牍间向亲友申其款曲,大多起到提供信息、交流情感之作用。酬答之作,因读者之预先规设,往往易落入溢美之窠臼与逢迎之俗套,但龚鼎孳的酬答散文却能做到情文相生、亲切感人,可以说是其文集中最见精彩亦最显性情的篇章。品文论艺、言时论政、揄扬劝勉、宣郁遣愁是龚氏酬答散文的四大内容,而不同篇章的侧重点则各不相同。

一、品文论艺

龚鼎孳盛赞戴诗之高深厚重、沉郁精坚,得古之法度精神而恨古不见我,实更叹今不知我。国之良臣落职遭贬,于诗艺上孤心刻画,乃寄托落落孤忠之唯一路途。诗穷而后工,其诗之工愈见其遇之穷。龚氏此文不仅是借序戴诗而表戴氏之风节,更是借序戴诗致其怨刺时政之意,对当政“驱君子于小人之网”之行径大加抨弹,于区区品文论艺中却可见明清之际党争之激烈。

除了评诗论文之作,龚鼎孳还有为数不少的书画类之题跋,如《跋米襄阳天马赋》记米芾行书《天马赋》,《跋黄鲁直墨竹赋》记黄庭坚墨迹《墨竹赋》,《题陈章侯美人图》记陈洪绶之《美人图》,《跋沈石田桃园图》记沈周《桃园图》,等等。龚氏的这类作品大多写得情致翩翩、意趣横生,于清丽辞藻与舒徐意态中尽显才士风流。与诗文题跋类似,龚氏的不少书画题跋都有由物及人或由物论世的特点。如《跋黄鲁直墨竹赋》就将黄庭坚书法的“波撇放逸”“位置井然”与黄氏“流离放逐,不改本色”的清刚之气相关联。《题许侍御苏长公墨迹》则由苏轼墨迹的浩然之气想其劲节高致,更以苏子之风节气骨拟许青屿侍御之清超绝俗却不免忤世之累的同道趋尚。《题明妃出塞图》从画图中昭君“一种征愁别怨,掩抑低回之致”顿生怜惜之心,借王昭君赴边和亲之事抨击将相之碌碌无为与朝廷之诲侮召辱,同时更将昭君绝代姿容却不见知于君王的命运比于“孤踪自恃,不善逢迎”之才士的悲剧人生。可见,在品文论艺之外,龚鼎孳有着更为深远的诉求,而这种诉求正是基于他对国情、世道、人心的深切体认。

二、言时论政

龚鼎孳酬答散文中的言时论政之作亦复不少。这种言时论政之语虽不具备政论散文之规模与体系,但由于不受政论文体制的拘限而使其思想情感得到了更为真实的表达与自由的宣泄。如《王铁山司马奏议小序》,短短二百言,却清晰传达了监司守令、百姓与朝廷三者间的关系,更提出良心、天理、王法为牧民者之必备。《朱蒿庵都谏奏疏序》作于僚友朱绍凤因言事被谪之际。杨钟羲《雪桥诗话余集》载:“上海朱蒿庵给谏绍凤,居谏垣四载,奏辄报可。戊戌以论周亮工保闽有功案宜速结,忤旨,降谪建宁司狱。”周亮工之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朝官间之倾轧所致,且其身陷囹圄之时还拼死解了福州之围,按理说朱绍凤为周开脱之谏言本也无可厚非,但清统治者鉴于明士大夫结党风气之盛与明朝党争之烈,对当朝士大夫之结党营派是深为忌讳与严加防范的,故朝堂之上,若言官对得罪之同僚行求情回护之事,便有市恩之嫌。龚氏此文就是要以作序为名而抨弹市恩之论以纠正言路风气,他明言朱氏乃直谏贾怨、恩归君父之臣,而绝非曲护市恩之徒。若人主过疑臣下,必定导致公论不出、是非不明,因此欲得台谏公允之议,必宽朝廷市恩之禁。

与《朱蒿庵都谏奏疏序》类似,论为官之不易的还有作于明末的《送毛簿迁官序》。此赠序乃龚鼎孳于蕲水任上为送别佐官毛氏作,以“良有司”称许毛氏,同时也提出有司者之艰难困顿:“夫有司者,大共之名也。上自二千石,下至尉史,皆得冒之。而治有司者不一人,所以治之者不一法。台察亦治其行实,司勋亦治其资劳,司马亦治其武功,司庾亦治其缗谷,稍不及格,交口而攻,攒矢当胸,决无完理,故有司之难,莫最今日。”历来人们只关注乱世之民不聊生,却忽略了风衰俗怨之世,官吏亦是跋前踬后、动辄得罪。龚鼎孳看到了治无成法、众口交攻下吏员成事之难,提出在上者要“知难图易”,“任人以责成功”。于此种种可见龚氏于酬答散文的创作中融入了严肃的政治反思,而绝非简单的酬酢应答之文。

三、揄扬劝勉

揄扬同志、劝勉友朋是龚鼎孳酬答散文的又一重要功能。龚鼎孳以其乐于奖掖风流而在当时声誉广著,此类为友朋扬名广誉的文字在其酬答散文中可谓俯拾皆是。黄州韦克振于龚鼎孳蕲水任时,倡言成立辟社,意图矫正楚地之文风,龚作《辟社序》对韦氏大加推扬,除了夸誉韦氏之人品文风外,还交代了韦氏成立辟社之良苦用心。《黄美中畏合堂近稿序》除了夸美黄氏为人熟知的文章能事外,更赞叹其不慕荣利的“落落穆穆、深山静云之意”。《送熊雪堂老师归制守章门序》则对熊文举父丧守制之孝行致意再三,并以熊氏反衬世上以亲殉官之徒,把熊氏之行提升到明人伦正人心的高度,其评不可谓不高。《相国魏贞庵五十寿序》则颂扬相国魏裔介收人心、培元气、惜人才之举措,并称许其“为仁也大矣”,最后落到祝寿之实,美之曰“仁者寿”。《任春臣诗序》则对任氏不以友朋之浮沉荣辱定去就亲疏的侠义之气极近赞美之能事,这种品质想必是久经宦海风涛阅尽世情凉薄之龚鼎孳最为钦服的。

独二三故人,皆二十年笠交,高才丽藻,绝伦逸群,以视不孝弟,如百尺楼上人与楼下语,何止十倍曹丕。不自意小草十余年,既已身名飘絮,还家黑头矣。而此数子者,犹低眉帖括,视影不聊。与群辈争槽枥之食,自伤蚤达,兼为诸君伤迟暮。宵灯忆雨,感怵心魂。……盖老公祖艺峰之峻岳,学海之浩澜,登高一呼,雄者臂奋。弟也惰民,回头橐笔负弧时事,中怀猎喜。喜诸子得韩、欧为师,亦喜老公祖得翱、籍、曾、苏为弟子。有此二喜,顿忘两伤,辄不量羽尘,斋栗三日,手书其姓名以进,惟老公祖拂拭矜护。——《与某太守·三则》其二

龚鼎孳首先奖誉故交之才藻丰赡,接着叹息他们受尽尘驱物役之苦。十余年间,自己已历尽宦海风尘,而才华十倍于己的故交却依旧蹭蹬场屋,穷达之异何啻天渊!自伤蚤达,不过羁人孤宦之落寞;诸君迟暮,却是物长人促之悲凉。寥寥数语,写尽诸君才高命蹇之乖舛,真可谓语悴情悲。接着龚氏话锋陡变,转而夸耀太守于文坛之高名盛誉,并以韩愈、欧阳修相期许,实为勉其汲引后进延揽人才,同时更希望他能对自己的故交存“拂拭矜护”之美意。此文虽系请托却格调自高,全无卑琐之态;虽为揄扬却非空枵夸饰,确为出自肺腑。请托之文能得此风标,具此情意,真乃不愧作手。

四、宣郁遣愁

《王季友山晖稿序》乃入清后龚鼎孳为侍御王广心之子王鸿绪的诗文所作之序,文中固不乏夸诩之言,但最精彩动人的却是回忆与广心等人的交游以及由此生出的盛衰无常之感:

明亡清兴,岁月如流,家国巨变,命运翻手繁华覆手苍凉,承平之长赋慢吟化为乱离之歧路悲泣,昔日之风流少年已作星流云散。朋从沦散知己异路,悲莫悲兮死别生离;宦海浮沉平地风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沧海之变,非我能言;黍离之悲,非我敢言,故每作迂回吞吐之语,实乃伤心人别有怀抱。

酬答赠别之文,往往易得工巧而难见真情,龚鼎孳之文虽亦不能全免逢迎之俗套,却于品文论艺、言时论政、揄扬劝勉、宣郁遣怀中向我们展示了其识见、胸次与性情。或知人论世,或指点江山,或循循善诱,或敦敦致意,或如膏自煎,或如梦初醒,仿佛他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特定的交流对象,而是自己半生繁华半生落拓之坎坷经历,是自己欲遮还羞欲去还留的凄苦心境,是自己梦寐想之穷达依之的人间温情,所以龚鼎孳文中那些激昂中的消沉、放旷中的耽溺、温婉中的感愤、绝望中的企盼也就不难理解了。名为酬答,实则人情之冷暖、世路之险夷与一己之悲欢,故每每读来,多真情而少应景,多体贴而少敷衍。

①杨钟羲:《雪桥诗话余集》卷二,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②《与某太守·三则》其三,《龚端毅公文集》卷二十六,《龚鼎孳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57页。

③《上林紫涛按台·四则》其三,《龚端毅公文集》卷十八,《龚鼎孳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1页。

④《无圣历试草题辞》,《龚端毅公文集》卷二,《龚鼎孳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87页。

⑤《张建侯时艺序》,《龚端毅公文集》卷二,《龚鼎孳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88页。

⑥《复熊雪堂老师·四则》其二,《龚端毅公文集》卷十八,《龚鼎孳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8页。

作者:邓妙慈,文学博士,五邑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JM2016C49);五邑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2015BS04)

猜你喜欢

文论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中国当代文论不应该说古代汉语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