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蒹葭》的意境营造

2017-02-22刘燕燕武警特种警察学院教学科研部北京102211

名作欣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伊人营造意境

⊙ 刘燕燕[武警特种警察学院教学科研部,北京 102211]

《诗经·蒹葭》的意境营造

⊙ 刘燕燕[武警特种警察学院教学科研部,北京 102211]

《诗经·蒹葭》在意境营造上具有艺术上的深度、高度、宽度。这一方面源于诗歌本身的艺术创作成就,更来源于欣赏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人生阅历感悟,自身的审美想象和文化心理基础,从而最终铸成诗歌意境营造的深度、高度和宽度。正因为如此,才使《诗经》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诗经·蒹葭》 意象 意境营造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诗歌,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关于这首诗也有很多分析文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诗歌主旨的探析;二是对诗歌名物及词语的考辨;三是感悟式的赏析;四是与其他篇目进行比较研究;五是运用西方有关文艺理论进行研究(如心理学、符号学、修辞学、移情说等角度);而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之“意象”“意境”等概念入手者较少,表述也存在简略、笼统之不足。因此,笔者从中国传统美学之“意象”“意境”的概念入手,在分析二者关系的前提下,以宗白华先生提出的“艺术的意境有它的深度、高度、宽度”为逻辑起点,意在以《蒹葭》为例,推进宗白华先生的论点,以期较为准确地把握这首古典传统诗歌的意蕴及其流传不衰的原因。

一、《蒹葭》的“意象”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首次使用了“意象”这个词。他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指作家头脑中的意象(胸中之竹)。审美意象是诗人直接面对客观景物时,瞬间的感兴的产物,是诗歌的最小单位。在《蒹葭》中,作者直接触目感兴,共表现了三个意象。

首先,蒹葭意象。蒹葭即芦苇,多年生水边植物。蒹葭意象本身给人以纤弱、柔美的印象。水边大片的芦苇带给人的是美丽、诗意、柔弱的感怀。而诗歌中的背景却是秋天,而且随着诗歌的展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季节的转换,由初秋到深秋,露重霜浓,蒹葭由青渐黄,透出了浓浓的秋意,也给诗歌打下了萧瑟、凄凉、令人哀愁的基调。

其次,伊人意象。一说伊人,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美人——一个风姿绰约、气质绝佳的美人;只不过这个美人缥缈朦胧,只能远远眺望而无缘近观——只能令人遐想。同时,作者又把伊人这一意象始终置于诗歌的中心位置,让诗中的男主人公一直在深秋的水边苦苦追寻着他心目中的伊人,然而,伊人却始终若即若离,无法追求到;也令读者陷入一种深深的怅惘之中。伊人意象给整首诗歌带来了神秘、朦胧的意味,也充分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补白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容度和弹性。

最后,在水一方的意象。水意象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可以代表爱情,可以代表时间流逝、送别等等。而这里的水意象显然代表了爱情,并且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水一方”,表明爱情受到间阻。在《蒹葭》中,我们可以看到,水既是爱情的背景和见证,水又与相恋、相思有关,水也是幽会的地点,同时,水的阻隔又使爱情发展不顺,受到了间阻。在深秋的水边,男子来到这里与心仪的女子幽会,可是,伊人却遥遥地在水的那边。于是,男子上下求索,苦苦追寻却总是可望而不可即。水边环境优美,为幽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浪漫、幽静之所,是故事展开的背景和线索,也见证了男子的苦心孤诣,痴情浪漫。

在水一方不仅告诉了我们爱情受到间阻,也揭示了伊人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更能引起读者进一步的想象,伊人该是多么美丽和美好。越是美好就越想得到,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思慕、渴望,从而陷入一种深深的企慕之中。

二、《蒹葭》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蒹葭》一篇不仅创造了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更创造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象’与‘境’(‘象外之象’)的区别,在于‘象’是某种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境’则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境’不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果,而是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也就是说,意象是“点”,意境是“面”;意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意境是整体的,不仅有画面的实境,还有画外的虚境。

意境的营造不仅在于实境的创造,还在于虚境的营造。通过阅读《蒹葭》,我们超越了诗歌有限的实境的描绘,而是在实境的基础上,融进了我们的想象,设定了诗歌的情境,在我们的脑海里创造了一个虚境。在我们的脑海里,也会出现那哀怨而楚楚动人的蒹葭,会出现深秋的白露,会出现影影绰绰的伊人,会出现那长久地徘徊在水边的青年男子。我们甚至都看到了他的迷惘的表情,听到了他的叹息。于是,我们的情绪也染上了这首诗歌的情绪,也变得难以自拔,也变得消沉怅惘。可见,虚境的营造有赖于读者的鉴赏,有赖于读者的认同及想象。也正因为鉴赏活动的介入,才使得意境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的意境有它的深度、高度、阔度。”这意境的深度、高度、阔度的实现仍然离不开读者的鉴赏,正是因为有了读者的鉴赏,意境的深度、高度和阔度才得以实现。读者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性格旨趣、文化修养,决定了对诗歌的进一步阐发,也决定了诗歌意境的深度、高度和阔度。当然,这必须首先基于诗歌自身创作达到的高度。

三、《蒹葭》意境的深度、高度、阔度

《蒹葭》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是什么魔力让人们几千年来都这么喜欢它?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契合读者青春期特有的心理体验乃至引发人生企慕而不得的感情共鸣、浪漫主义及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才是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正因如此,才铸成了诗歌《蒹葭》意境的深度、高度和阔度。

(一)唤起青春期的特有心理体验

《蒹葭》首先是一首爱情诗。它描写了处于青春期的渴慕异性和单相思的一种情境。青春期是每个人必定经历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是一个对一切充满展望、怀着对人生和理想的无比期盼、无比憧憬的时期;然而,青春期也有许多苦恼,因为自身的不成熟、不完善,因为没有人生的历练,缺乏对人生的透彻的认识,因而时时陷入伤感的境地。因此青春期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时期,而那些令青年人苦恼和伤感的事情实际上在成年人看来是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青年人自己都会忘却,但处于青春期时,却会令人苦恼、伤感,甚至难以自拔,因此,这也就使得很多青春文学总是带着一些淡淡的忧伤。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本就喜欢忧伤,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再掺入爱情的成分,就更容易多愁善感了。《蒹葭》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爱情的困境。既不是如《静女》般约会的甜蜜,也不似《桃夭》般婚嫁的欢乐,也不似《鸡鸣》般婚后的如胶似漆,而是苦苦的单相思,充分描绘了单恋的苦楚。主人公悲伤、怅惘、执着,深陷感情之中无法自拔,极其真实地为我们呈现了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的真情实感,读来极其动人。处于青春期的人,通过读这首诗可以读出现在的自己;青春已逝的人,通过读这首诗可以读出自己的过往,可以唤醒对自己青春的深深记忆,从而对失去的青春充满缅怀。总之,《蒹葭》虽是一首爱情诗,却能在各类年龄人群中产生普遍共鸣,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其委婉含蓄的情致深深打动了人们,从而实现了其意境创造的深度。

(二)引发人生企慕而不得的感情共鸣

《蒹葭》不仅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展现人类困境的诗歌。古人讲,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从一出生,就有了自己无法选择的出生、成长环境,有了自己无法逃避的相貌、智商等先天条件,在后天的努力过程中,又受个人原因、自身能力、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使我们无法实现充分的自由。于是,就出现了类似《蒹葭》的“在水一方”和“道阻且长”。因为没有足够强大的自身条件,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崇高的事业目标,只能选择眼前的事业;因为外界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导致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忙于眼前的生活,也许就再不会前进;因为没有很好的平台,我们也许就只能屈居下僚,任岁月侵蚀,消磨了志气;也许因为认识的局限和无法掌控的社会因素,我们不能尽情逞才任性。人生有很多自己无法掌控的因素和“道阻且长”,导致了我们只能做现在的自己。尽管我们对于“伊人”有着无限的向往,可“伊人”却永远“在水一方”,我们始终无法接近,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就算是像《蒹葭》中的男主人公一样始终不屈不挠、奋斗终生的话,我们也只能是无限地接近“她”,但却永远得不到“她”;就算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了一点儿小小的进步和小小的理想,抬头一看,新的更大的目标还在前方,对于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只能是无限地接近,而无法最终实现。

《蒹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企慕而不得。而这种困境比比皆是,因此,抛开爱情层面,这首诗所展示的情境是人类普遍共有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因而,它能得到最广泛的共鸣,这也是这首诗长期、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在这个层面,《蒹葭》超越了爱情层面,完成了其诗歌意境深度的最终创造。

(三)富于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蒹葭》是浪漫的,有浪漫的景物,有浪漫的情致。其浪漫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场景浪漫。深秋、水边、伊人、蒹葭,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伊人缥缈、蒹葭苍苍,在这如诗如画的背景下,发生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其次,故事浪漫。在这秋色无边的蒹葭水边,远远伫立着一位缥缈的佳人,吸引着一个痴情的年轻男子,在这里苦苦地追寻,因而,这是一个浪漫的抒情诗篇。

最后,情致浪漫。青年男子在水边追寻伊人,历经时间季节的变化推移,蒹葭由青转黄,由黄转白,时间渐渐进入了深秋,可男子依然不能释怀,依然在执着追求。试想,如果换了一个中年人,追求不到也就放弃了,绝对不会这么“执迷不悟”。

浪漫源于现实。因为现实有这样的情形,数不胜数。不论是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还是对于事业、人生的执着追求,类似《蒹葭》的这种情形,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同时,“浪漫都倾向于对现实的再创造”。在阅读欣赏中,即便作品中的浪漫超出了正常范围,可它的底色是现实的,也依然能够给人以共鸣。在阅读中,读者可以在作品中读出自我,读出人世间共有的情感,也可以把自己置身其中,完成自己在现实中不能达成的愿望,以获得最大的阅读满足。正是因为达到了艺术创造的浪漫主义的高度,也才完成了《蒹葭》意境营造的高度。

(四)符合“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传统文化心理

《蒹葭》的情感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在《蒹葭》中,我们看不到“狂飙突进”式的西方的行为和情感表达方式,只能看到男子的单相思般的痴情追求和追求不到的低回怅惘,并且是一唱三叹,情感回旋往复。其情感方式完全是中国式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情感是内敛的、含蓄的、自我沉浸式的,没有任意发泄出来。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来源于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儒家传统美学思想的源头缘起于氏族社会。春秋时期,孔子痛感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各国之间的杀伐征战,建立了儒家学派,倡导社会应该回到周公时期的大同社会,回到那种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上下有序、社会稳定的和谐状态。这种思想的来源就是基于孔子的思想认识,他认为氏族社会的那种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基于此,他建立了他的儒家学派。氏族社会的社会组织结构是基于氏族血亲的,而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人生理想也是基于血缘关系的,这也符合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状况。在孔子的学说阐述中,家是逻辑起点,然后推己及人,到朋友、到社会,最后上升到国家层面。首先在家的层面要孝敬父母、兄长,因为这是直接的血亲关系,要长幼有序,要尊卑分别;出门之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要像在家里一样,与朋友交要讲求“忠”“信”;到了国家层面,君主是放大了的父母,是放大了的“家”,就更要讲忠君爱国,至此,儒家学派完成了它的逻辑建构,也形成了它的等级秩序。在这个秩序中,长辈、父兄、君主是要遵从的,是不能有怨言和怨气的;由于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因而,长期以来形成了中国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文化心理,表现在诗歌创作上是这样,表现在日常行为、行事上也是这样,因而,《蒹葭》这首诗的作者是这样创作诗歌的,诗中的男主人公也是这样感情含蓄内敛、内心充满惆怅的。

孔子还倡导“中庸”,认为过犹不及。在艺术上,孔子认为,真正美的、有益于人的艺术作品,其情感的表现应是适度的。如果超出了应有的适当的限度,使欢乐的情感的表现成了放肆的享乐,悲哀的情感的表现成了无限的感伤,这样的艺术作品就是有害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不应当有过激的表现,而应该适可而止,有充分的理性约束。

基于以上原因,在中国的文学作品当中,很少能看到那种西方式的强烈的冲突、强烈的情感表现和宣泄,有的,只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中庸”的原则对中国人也同样影响深远。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任由感情无节制地强烈发泄,不但伤害自己,而且容易伤害其他人,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只能使情况更坏。成熟的人应该是能够控制自己感情、不使其走入极端的人,即“允执其中”。因此,在《蒹葭》的流传中,人们能够认同它、欣赏它,能够随着它的情感流动和它一起起伏生成,而不会质疑它为什么不能狂飙突进和狂热地宣泄情绪。《蒹葭》正是因为深深契合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才使得其意境营造拥有了无限的阔度,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蒹葭》在艺术成就上确立了一个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标杆和高度,不仅在《诗经》中是卓尔不群的,在中国古典诗歌长河中也是屈指可数、不可多得的。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其意象和意境营造的妙合无垠上;表现在意境营造的深度、高度、阔度上。千百年来,人们在对它进行解读时,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感悟,结合自身的审美想象,结合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赋予了诗歌多层次、多角度的广阔的解读空间,也最终完成了诗歌意境营造的深度、高度和阔度。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首诗歌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胡秦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3).

[4]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严伟英.金庸小说与《红楼梦》的几点比较[A].吴晓东,计璧瑞.2000年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刘燕燕,武警特种警察学院教学科研部副教授,文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伊人营造意境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亲近、温情、不加掩饰地记录乡村——《瓜熟蒂落》最为温暖人心的意境
长相思·相思
伊人时尚
伊人时尚
美丽可持续
春色满园
一朵花的意境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