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汉辩亡论(节选)

2017-02-22权德舆

月读 2017年2期
关键词:西京两汉董卓

言两汉所以亡者,皆曰莽、卓a。予以为莽、卓篡逆,污神器,以乱齐民,自贾夷灭,天下耳目,显然闻知。静徵厥初,则亡西京者张禹b,亡东京者胡广c。皆以假道儒术,得伸其邪心,徼一时大名,致位公辅d。词气所发,损益系之,而多方善柔,保位持禄。或陷时君以滋厉阶,或附凶沴以结祸胎e。故其荡覆之机,篡夺之兆,皆指导之,驯致之。虽年祀相远,犹手授颐指之然也。其为贼害,岂直莽、卓之比乎?

(《全唐文》卷四九五)

注释:

a 莽:王莽,汉元帝皇后之侄。西汉末年因外戚关系掌握政权。元始五年(5),毒死汉平帝,自称假皇帝。次年立刘婴为太子,号“孺子”。初始元年(8)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 卓:董卓,东汉末年军阀、奸臣,他虽未称帝,却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帝,把持朝政,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b 西京:西汉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此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此处代指西汉,后文的“东京”代指东汉。 张禹:西汉大臣。汉元帝曾命张禹教太子(即后来的成帝)《论语》。成帝即位,以帝师赐爵关内侯。后居相位六年,以老病罢。张禹虽归家隐居,因曾为天子师,国家每有大政,必与他商议。

c 胡广:胡广历事东汉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六帝,在三公之位达三十余年。当时朝政衰败,宦官专权,胡广身居高位,却不施力策,只一味追求平和,终酿成东汉末期军阀割据专权的局面。

d 公辅:指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此处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

e 凶沴(lì):凶恶之人,此处指东汉时期外戚、权臣梁冀。

大意:

西汉、东汉之所以灭亡的祸首,都说是王莽和董卓。我认为王莽、董卓篡权叛逆,玷辱国家政权又发动战乱使百姓罹乱,最终自取灭亡,这些事天下之人有耳共闻,有目共睹,众所周知。但如果仔细探寻两汉灭亡的原因,那么致使西汉灭亡的人是张禹,使东汉灭亡的人是胡广。他们都假借传播儒学来满足自己的私心,一心求取盛大显著的声名,并爬上了三公宰辅的高位。他们说的每句话,对于国家都有很重要的利害关系。可他们多方阿谀奉承,只求保全自己的官职俸禄。张禹坑陷当时的君主汉成帝以致滋长祸患,胡广依附于恶人梁冀以致结成祸胎。因此两汉颠覆灭亡的隐微迹象,王莽、董卓篡位夺权的先兆,都是因为他们两人才渐渐形成的。他们虽然距西汉或东汉灭亡的年代相距较远,但祸乱的造成就好像他们亲自授意指挥的一样。这两个人造成的危害,哪里是王莽、董卓之乱可以相比的啊?

【点评】

权德舆是中唐时人,他能书善文,为政公正,兼有政声和文名。这篇《两汉辩亡论》是其代表作之一,探讨了两汉灭亡的原因。论史者谈论两汉灭亡之事,往往将其归因于权奸篡政,视王莽、董卓为千古罪人;而权德舆则认为灭亡两汉者并非王莽、董卓,而是在史上还算有声誉的张禹、胡广。这一观点不同于以往,令人耳目一新,然仔细分析却见解超群。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大的恶果都是积累小恶所致。张、胡二人身居高位、手持政柄,本应有所担当,但他们却心存私利,一味谄媚求宠,只求保位持禄,放纵权臣弄奸,无视国家危亡,以致酿成亡国的恶果。追根寻源,张禹、胡广显然难逃罪责。这篇文章意在强调国家重臣对国家的前途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应当立足本职,有所担当,不可只求禄位而无所事事。(海濤)

猜你喜欢

西京两汉董卓
先秦至汉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西京砚瓦
凿壁偷光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王允计除董卓
渺渺何所思
两汉劫持人质的类型及特点
编辑部的故事
两汉荒政措施的不足与局限
曹操曾“献刀”刺杀董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