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教师多模态话语分析

2017-02-21邢文君

文教资料 2016年24期
关键词: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邢文君

摘    要: 本文以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中英语专业组一等奖教师的教学比赛实录为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研究的理论框架,从教学语境、体裁结构和多模态在课堂话语中的协同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大学英语课堂中多模态的配合与协同,旨在丰富大学外语教学多模态研究,促进外语教学。

关键词: 多模态    大学英语教学    多模态话语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对以语言模态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非语言模态的作用日益凸显,与传统语言模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形成了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与此同时,课堂话语早已不是传统的单模态,课堂教学就是由多种模态共同完成的,包括空间、手势、凝视、身势、移动、声音、腔调、音乐、三维事物、口语、书面语、图形、表格、图画、动画等(Jewitt,2009:14)[1]。

西方多模态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得到了迅速发展。从2007年开始,多模态教学研究开始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胡壮麟[2]解释了多模态识读概念并指出了学生的任务是将老师的多模态和符号资源转变为理解。顾曰国[3]区分了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两个概念。张德禄探讨了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制约教学设计的主导因素和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张德禄、张淑杰[4]探讨了多模态外语教材的基本特点和编写的制约因素和基本原则。刘秀丽等[5]探讨了教师多模态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之间的关系。曾庆敏[6]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多模态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教学中多模态的作用,为今后外语教学多模态研究提出了合理建议。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

(一)多模态话语综合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理论框架。张德禄[7]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出了一个综合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分为五个部分: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和媒体层面。其中文化层面主要包括意识形态和体裁结构潜势;语境层面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媒体层面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大类,语言的包括纯语言的和伴语言的两类;非语言的包括身体性的,如面部表情、手势、身势和动作等因素;非身体性的包括工具性的,如PPT、实验室、网络平台、实物(投影)、音响、同声传译室等。本文将基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和媒体层面三方面进行多模态分析。

(二)语境理论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Halliday&Hasan,1985[8],情景语境包括三个变项,分别是话语范围,包括题材和内容等;话语基调,表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交际者的地位、态度、情感等;话语方式,表示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这三个变项分别表现为教学内容、师生特点和教学条件(张德禄,2010)[9]。

教学内容包括所教授的课程的知识领域,包括深度、难度;所要培养的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以及要培养的学生素质。师生特点包括老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学理念,基本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以及学生的基本層次、基本特点和学习兴趣等。教学条件直接影响教学的交际方式,如空间条件、设备和用具、教学环境、传播渠道等。

(三)多模态语篇体裁结构

在外语教学中,体裁概念出现在许多不同的层面。教学使用的课文,会话、记叙、评论、日记、小说、戏剧等都属于不同的体裁;每个教学阶段采用的不同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布置和完成任务等也属于不同的体裁。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说组成了一个体裁结构(有时由两节课或更多节课组合而成)。在这里,我们把一堂课(一节、两节或更多节课)看成一个体裁结构(张德禄,2013)[10]。语篇体裁具有一定的结构潜势,包含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必要成分决定着体裁的类型,而可选成分体现体裁的变异。张德禄(2010)[8]提出了英语综合课的体裁结构,包括7个必要成分和8个可选成分教学程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理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其中的教学阶段和教学环节有其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因此不断适应和变化。

三、教学大赛的多模态分析

本文的语料选自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专业组一等奖获奖教师陈凯的教学录像,时长为27分钟,参与授课的学生人数为16人,授课的课文为“A Crime of Compassion”,教学活动在一个安排有传统讲台和桌椅的教室内进行,并且配有PPT投影设备,教师主要在讲台上讲,间或在同学们之间走动,提问问题。本文将从教学语境,包括教学目标和设计、体裁结构、多模态的选择与配合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一)教学语境

与平时授课相比,教学大赛具有竞争性和展示型的特点,而且教师要在27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其课堂的活动安排和节奏也有一定的表演性。

教师所选用的课文为“A Crime of Compassion”,其教学目标以隐性的手法展现,在课堂的开始便向同学们提出了“mercy killing”的问题,在之后的活动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包括词语解释,文化背景介绍,角色设想,问题提问,都贯穿教学目标,即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加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设计分为序曲,4个篇章和结语部分,其中运用了听音频、角色假想等多种语言输入方式。

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分布在第三、四、五篇章处,主要分析第四、五、六自然段中Mac 6个月前和6个月后的身体变化,讨论“Do you believe we have the right to die?” “What is the only moral thing to do?”进行角色假想,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习其中的词汇和课文中的描述手法,课堂中的语场不仅在于增加知识的信息量,还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内容比较明确,形式多样。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话语时间占到了83.6%,而学生的话语时间仅为2.15%,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本节课中,教师使用的主要形式是口头交际,包括手势、动作、表情、腔调等,同时使用电脑、图片、音频、PPT等形式,对顺利展开课堂教学有促进作用。

(二)体裁结构

这堂27分钟的课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教师向评委、同学们、在场的人问候。(2)导入话题;通过“mercy killing”引入本课话题“A Crime of Compassion”,并简要介绍了课文摘要。(3)教师展示了教学计划和要求,并希望一起分享下对Crime和Compassion的理解。(4)介绍背景信息,在序曲部分,教师介绍了“The Phil Donahue show”的背景知识。(5)播放课文对话音频,PPT上的文本,运用多模态手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语境。(6)提问问题,询问课文中观众的态度,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如“play God”意义和用法。(7)通过两个问题“Is murder legal?”“Is murder right?”正式引入课文的内容的学习。(8)课文学习:给出了Crime和Compassion的定义,并主要阅读4.5.6段,假设自己是医生和护士,想象Mac 6个月前与6个月后的样子,听课文录音,学习其中的表达。(9)通过提出问题进行课文学习“What did he want to do?”“Do you believe we have the right to die?”“What is the only moral thing to do?”询问学生的观点,并说出教师自己的理解,并引入了Cross的概念。(10)结束:引入哈佛公开课Justice,并要求学生就“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发表观点,并在教师的微博上用不超过140词进行留言。

(三)各模态选择与配合

1.听觉模态的运用

听觉模态主要包括话语模态,即口语语言,教师与学生的口语互动,解释课文、生词,提问问题,进行评论,等等,另一个就是非语言,包括伴语言(包括教师的发音、语速、重音等)和音频模态,包括音乐歌曲,课文录音,录像中的声音,等等。教学中,大多数时候,教师会以听觉模态为主,直接使用自己的语言完成教学任务。音频模态的使用对于提高学生兴趣,提供可理解性的鲜活素材,活跃课堂气氛具有促进作用。

在陈老师的教学比赛实录中,教师话语占到了84 %的时间,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频繁用到“Do you think ..?” “Do you agree with that?” “Will you do that?”并且教师给予了积极的反馈:“Very good.” “Thank you for your answer.” “Thank you very much.”对于学生的称呼,也亲切地使用了“Dear students”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了提问的方式,其中以展示性问题为主,教师的问题等待时间不够,教师往往出于时间限制原因,自己回答,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发音清晰,重音突出,总体而言,该教师的课堂语言输入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实现有效的语言学习。

教师两处运用了音频模态,通过播放课文录音,能更加真实地感受人物的语气和态度,运用音频多模态,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加深对課文的理解。

2.视觉模态的运用

视觉模态主要包括书面语言和非语言两类,其中书面语言作为文字模态,主要包括PPT文字展示、书本讲义、课本、板书等。非语言包括图像模态(包括图片,动态视频等)、体态语模态(包括肢体语言、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教师穿着、教室情景。

一是文字模态 ,在本教学视频中,教师提前发放了教学文本,在教学过程的始终,主要运用PPT文字展示, 该多模态PPT 集 文字、图像、音频于一体,PPT 中的文本包括字体、字号、字形、颜色、下划线和效果等,通过文本模态可以凸显教学信息中的重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陈老师的PPT中,其课文部分的引用以黑色字体加粗,并在关键词的部分标红,题目和问题往往单独一页,并以红色、紫色、绿色的加粗标注为主,十分突出醒目,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是非语言模态,非语言交流作为必不可少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对于促进学生理解,吸引学生注意力等具有促进作用。

首先从图像模态角度分析,图像模态比文字模态更加直观、形象,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恰当地使用图片,能够对教师正在讲解的主题起到烘托和突出主题的作用,使情景和背景信息更加真实直观地表现出来,但是,过渡使用比较花哨的图片,尤其是与主题无关的图片,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谨慎使用图片。

在本教学视频中,教师在总共31张PPT中,其中12张运用了图片,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示了教学内容和背景知识,如下面两图:

图 1

教师运用Mac 6个月前精神煞爽的警察形象与6个月后患病的虚弱形象进行对比(见图1),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差别,也很容易产生怜悯、同情之心。

图 2

图2更直观地展现在这个由宗教、法律、道德、科技组成的十字架中,其核心问题是选择的问题,每个人都应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

其次从体态语模态角度分析,体态语包括如表情、目光交流和手势语等。课堂上教师借助体态语模态更能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饱满的热情、亲切的笑容可以感染学生,给学生传递正能量;适当地对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能给他们传递积极的信息;采用恰当的手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学习气氛。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尽可能利用体态语模态,对于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时甚至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外语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师的体态语分析,将从手势、站立姿势、面部表情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手势,在手势的使用上,Norris区分了四种类型的手势:拟物、暗喻、指示和节奏。拟物手势指的是用手势来模拟某个具体的事物或某个具体的动作,暗喻手势则是用手势表示比较抽象的思想或事物,指示手势指的是用来指向某个方向或某个事物的手势,分别起到标注关键特征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节奏手势则是手或手指有节奏地快速挥舞(胥国红,2010)[11]。

在该教学视频中,教师运用多种手势,教师在讲解Crime的概念时(见图3),给同学们两个选择:“Is crime a moral thing, or a legal thing?”教师用举起的手臂指向两个方向,是一种指示手势,表明了两种选择,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图 3

图 4

此处教师讲解只有Barbara Huttmann,而不是上帝,有这种爱和智慧,可以使Mac脱离痛苦(见图4)。教师用这种放在心脏处的手势,表示爱的意思,是一种拟物的手势。

图 5

此处教师正在给同学们布置任务(见图5),教师在说到需要注意的地方时,用上下挥舞的手臂加重语气,提醒同学们注意,此处是一种节奏手势。

二是站立姿勢,站立姿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开放度和直立度。当一个人双手摊开呈开放式的姿态时,往往给人热情容易亲近的感觉,而如果双手紧抱在胸前或叉腰则是封闭式,易给人高高在上或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相比直立的姿势,向前倾的姿态往往表达关注兴趣和交往的愿望,往后仰则给人要拉开一定距离的感觉(胥国红,2010)[11]。

在该视频中,陈老师多以开放式的姿势,并且身体向同学们方向前倾,表现出对学生反馈的重视,也增加了亲近度。同时,陈老师还不断地在同学们之间走动,增加与同学们的接触,极大地鼓励了正在发言的同学,给予正在发言的同学强大的情感支持(如图6):

图 6

三是面部表情,面容包括面部表情、目光交流等。面部表情包括微笑、皱眉、嘟嘴等,通常能反映人的心理活动,传递赞许、同意、反对、支持、质疑等不同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和谐课堂气氛的维持和师生互动效果的强化(李广凤,2014)[12]。

由于本视频的主题为“A Crime of Compassion”,讲解了一个医生帮助一个痛苦的病人遵循了他死亡的意愿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死亡选择的主题,因此教师在课文讲解中,以皱眉、哀伤的表情为主。在与学生互动中,有表示惊讶、认同、赞许的各种表情(见图7)。

图 7

四是教师穿着与教室布局,身为男教师,获奖教师穿着西装打领带,衣着比较正式。教室布局为传统的教室,教师在讲台附近讲课,同学们在座位上听讲,讲桌上放有电脑,教学中使用PPT教学设备。

图 8

模态与媒体是形式和实体的关系。模态选择与配合需要依据具体的教学语境,看一种模态能否完全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义,在对陈老师多模态话语分析中可以发现,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相互配合,其中非语言模态辅助了语言模态的表达。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模态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本文选取全国外语教学专业组一等奖视频为例,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教学语境、体裁结构和多模态的配合与协同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于现代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由多种模态构成,听觉模态仍占主要地位,与此同时,非语言模态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作为受众的学生对于教师多模态话语的接纳程度和反馈有待进一步研究,从而获得更多的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Jewitt,C.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alysis [M]. London:Routledge,2009.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1-10.

[3]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02:3-12.

[4]张德禄,张淑杰.多模态性外语教材编写原则探索[J].外语界,2010,05:26-33.

[5]刘秀丽,张德禄,张宜波.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03:3-9.

[6]曾庆敏.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性及其作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01:141-144.

[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04:15-20.

[8]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M].Geelong,V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9]张德禄. 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03:48-53+75.

[10]张德禄,丁肇芬. 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J].外语界,2013,03:39-46+56.

[11]胥国红.教师课堂上的“言”与“行”——对一堂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7-11.

[12]李广凤.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研究[J]. 教育科学,2014,02:38-42.

猜你喜欢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