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赛会时期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现状和对策
2017-02-21朱天欣
朱天欣
摘 要: 分析赛会志愿服务的特点及赛会结束后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发展情况,能够为指导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有效的建议和举措。重视后赛会时期的高校志愿服务情况研究,是继承和发扬赛会志愿服务精神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能够推动高校乃至社会志愿服务氛围的营造,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 后赛会时期 高校志愿者 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多次承办国际大型赛事、会议,我国组织志愿者参与大型活动服务已成为青年志愿服务中的重要内容。2013年、2014年南京市分别承办了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和第二届夏季奥林匹克青年运动会,在宁高校学生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主要来源,分别动员1.3万名和2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赛会的筹办与服务,涉及竞赛场馆服务、奥委会官员助理、语言服务、礼仪服务等方方面面。“奥林匹克运动事由富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组成,没有志愿者,要想组织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是不可能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对奥运会志愿者给予这样的评价,肯定了志愿者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发挥的巨大作用。
高校大学生参与国际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也成为他们人生中重要而难忘的一段经历,他们是一个光荣的群体,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志愿者们经过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洗礼,必然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特点
大型赛会主要指洲际、国际性大型专项或综合体育竞赛或会议。志愿者作为赛会组织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志愿者招募、培训、后勤保障等工作。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相较于日常青年志愿服务,因其专业性、重要性、规模庞大性的特征,使得配合其运作的志愿服务工作有相对应的特点。
(一)组织规范,团队化运作优势强。
以亚青会、青奥会为例,为保证最高效的志愿者管理,采用“馆校对接”模式开展志愿者岗位管理,即一所高校承担一个竞赛场馆或服务职能的全部志愿者工作。志愿者招募方案、培训内容、考核指标、激励政策均有统一的框架要求。各高校团委直接向组委会志愿者部负责,从高校团委借调专人担任场馆志愿者之家主任,全程负责志愿者团队管理,加強场馆对志愿者的管理效力。
由于“馆校对接”模式决定了比赛场馆志愿者管理的团队化特点,一所高校的全部志愿者与场馆内竞赛服务团队、观众服务团队、后勤保障团队等职能工作人员相对应地组成了志愿者团队,志愿者团队内又根据各自服务的职能岗位划分为各个岗位小队。因而能够充分体现团队工作有组织、有纪律、有效率的特点,更发挥既团结一致求奋进,又你追我赶有竞争的良好工作状态。同时,团队管理按照树型结构搭建,围绕志愿者经理、志愿者之家主任两个核心,分别侧重外部沟通和内部建设,分工合理、责任明晰。
(二)培训体系完整,素质提升效果显著。
培训工作是志愿者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志愿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更是打造高素质志愿者队伍的决定因素。国际体育赛会的志愿者需要接受系统全面的培训,方能满足组委会对志愿者的各项要求。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在国际大型赛会志愿者培训方面已经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培训内容。
大型赛会志愿者培训以志愿者礼仪、技能培训、岗位实训组成培训体系,由专家指导授课,培训周期在两个月左右,其中封闭式集中培训时间1个月,确保志愿者培训工作的高质量。培训以竞赛服务为重点,使志愿者掌握所服务岗位相应的工作内容,成为合格的“技术助手”;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塑造志愿者友好、有礼、得力的气质形象,成为靓丽的“赛场名片”。
志愿者通过参与培训,不仅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方面得到了指导,还在人际交往、社交礼仪、国际交流、国情世情、世界文化、自我安全防护等方面开阔了眼界、获得了提升。志愿者一致认为,丰富的培训内容使他们受益匪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激励保障到位,凝聚力强士气足。
高校志愿者的激励侧重强调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在激励方式上更强调精神激励[1]。国际大型体育赛会的志愿者激励方式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除了优秀志愿者评选和奖励外,特色鲜明的志愿者激励物资是其区别于其他志愿服务项目的最大优势。激励物资主要由根据大赛标志、吉祥物、志愿者吉祥物等主题专门设计制作的志愿者服装配饰、文具用品、徽章卡片等,由组委会统一配发或由各场馆志愿者团队自行设计制作。激励物资的发放方式一般有时间累积型、目标达成型、项目突破型、先进奖励型集中模式,分别对应鼓励志愿者坚持完成一个阶段的培训或服务、实现某个阶段性目标、攻克某个工作难点及在服务过程中表现优异等情境。有计划、有规划地发放激励物资能够调节志愿者团队的工作节奏和氛围,提振志愿者士气和战斗力,以更好地完成服务任务。
同时,全方位的志愿者保障为志愿者开展服务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一方面确保志愿者服务安全,与志愿者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志愿者权利义务。另一方面保证志愿者饮食、住宿、交通有保障、得便利,使志愿者能够充分感受到组委会和学校的关怀,能全力以赴地投入赛会服务之中。
二、后赛会时期青年志愿服务管理的情况分析
国际体育赛事的承办会为主办城市留下内含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中志愿服务遗产更是意义重大,对当地社会精神风貌有明显积极的影响。志愿服务遗产的内容包含成熟的志愿者组织管理模式、优秀的骨干志愿者、丰富的志愿服务文化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不因赛会的结束而消失,相反会长期存在,感染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使相关管理工作产生新的特点。
(一)志愿服务观念更新。
长期以来,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定位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开展义务劳动等浅层面。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缺乏系统认识,“体验式”参与、“一过性”参与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对志愿服务缺乏认同感。而校内相关部门或社会组织普遍存在将志愿者等同于免费劳动力的潜在观念,随手指派志愿者打杂帮忙的情况屡见不鲜,只注重对志愿者的使用,忽视志愿者的培养。经过大型赛会的培训、洗礼,社会、高校、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的观念被快速刷新。
首先,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增加。经过系统化培訓,大学生意识到要做好志愿服务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要成为一名合格志愿者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不断参与服务的学习和适应,才能满足志愿服务的要求。同时认同志愿者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以项目为导向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发展。其次,高校、社会认识到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重视志愿者队伍长期稳定地培养。
(二)高涨的个人自信与荣誉感。
国际体育赛会志愿服务的经历为志愿者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服务经历和参与高规格赛会筹办的宝贵经验,因此参与赛会服务的志愿者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志愿服务团队的认可空前高涨,对志愿服务的热情达到顶峰。特别是各高校往往会在赛后组织志愿者表彰、志愿服务经验宣讲等活动,一方面将赛会志愿服务文化向校园传播,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强赛会志愿者的服务动力和决心。在跟踪调查的志愿者中无论是否继续在志愿者团队工作都表现出了对志愿服务的巨大热情。
(三)重视志愿者专业化发展。
志愿者在大型赛会组织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再仅仅是秩序维护、场地管理等体力要求高、技术要求低的辅助岗位,在礼仪、礼宾、语言等技术要求高的岗位志愿者们也发挥着独当一面的重要作用。在竞赛方面的技术辅助岗位,志愿者们经过严格的培训甚至担任了具有较高技术要求并关系到比赛结果的重要岗位。这些事例让人们了解到志愿者是可以具备较高专业性的,并且能够承担相应的职责。提高专业技能强的志愿者在志愿者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视专业志愿者的培养是后赛会时期志愿服务的重要特点。
志愿者专业化的进程代表着社会对志愿者角色定位更加准确,也表明志愿者能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后赛会时期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管理对策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指标[2]。大型赛会带给主办城市和国家的精神文化遗产需要被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志愿精神的传扬和发展,更离不开志愿服务的亲历者和管理者的付出和努力。结合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经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值得实践和探索。
(一)加强骨干志愿者队伍建设。
骨干志愿者是志愿者团队的核心,既是志愿者组织管理的金字塔尖又是志愿者精神的旗帜导向。选拔组建一支作风端正、工作能力突出的骨干志愿者队伍能够极大地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效率。骨干志愿者应该具备如下基本条件:强烈的志愿服务意愿和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首先要能够做好一名志愿者才能成长为骨干,有足够的志愿服务经验才能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实践探索,要能够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在团队内树立勇于奉献吃苦耐劳的良好志愿者品质;出色的表达能力,骨干志愿者在团队管理中往往扮演了服务方案的制订者、培训课程的讲授者、服务过程的监督者的角色,这些角色要求骨干志愿者能够将团队的精神准确地传递给志愿者并确保执行,要及时关注志愿者们的工作状态和思想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引导和调整,确保团队精神状态和服务状态;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并重,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仅需要长效性的管理和耐心长久的付出,还需要不断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志愿者的诉求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和内容,需要骨干志愿者能够勤奋思考不断发现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并且吸引青年积极参与。
选拔培养骨干志愿者队伍既要靠志愿者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更要依靠组织的培养和锻炼,充分利用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力量,在高校延续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素质能够快速提升青年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进而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进程与发展。
(二)优化志愿者培训体系。
作为志愿服务项目的重要环节,提供培训是志愿服务组织者应尽的义务,接受培训是志愿者的基本权利[3]。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培训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培训的价值可以从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两个角度思考探索。培训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基础,实践自学为尝试,强化志愿者主动参与培训的动力。以情境展示、团队互动为培训方式,将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互相交流,既活跃了志愿者培训的氛围又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培训内容上,以志愿者岗位职能介绍为基础,以志愿者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改变以事务性培训为唯一目标的枯燥、单调的培训,改变志愿者作为“劳动力”的潜在定位,真正通过志愿服务培训全方位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培训不仅关注志愿服务这一事,更关注志愿者成长这一生。
同时以志愿者培训为起点,重视志愿服务教育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重视志愿服务实践教育,还要加强志愿服务理论教育,在高校开展系统化、正规化的志愿服务教学,使志愿服务教与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社会结合、知与行结合[4]。
(三)提升志愿者激励水平。
大型赛会志愿者的激励方式以其丰富的形式、充实的内涵为志愿者团队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给志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鉴其经验,在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管理过程中应不断丰富激励方式和内容,采用更贴近志愿者心理与现实需求的方法,促进志愿者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一是规范志愿者注册与考核:对志愿服务时长的认定系统化、精确化。加强志愿服务管理网络化建设,将过去繁琐且缺乏监管的人工管理变为系统化自动累积服务时长,保障志愿者的利益。二是加强志愿者精神奖励和物质保障:以志愿服务先进表彰为抓手,对优秀典型的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树立校园示范,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同时不断优化志愿者午餐、交通补贴的标准制定,保护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三是强化志愿者品牌效应,提升志愿者归属感:为志愿者设计形象标志及周边文化产品,使志愿者对团队更有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且更便于推广志愿服务项目和理念。
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宝贵经验,要充分挖掘发挥其中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文化理念,保护和激发志愿者投身公益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要努力发挥青年志愿者向善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势头,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晓华.基于现行高校志愿者管理模式下的志愿者心理需求分析——以浙江大学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3,(28):198.
[2]袁文,王丽君,王文杰,等.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中外对比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9):65-66.
[3]张晓红.大型活动志愿者培训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38-42.
[4]王锐兰.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的应然、实然与或然[J].江苏高教,2012,(6):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