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本的多元解读
2017-02-21倪慧芳
倪慧芳
【内容摘要】文本的多元解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多元解读中的多元指解读主体的多元,文本意义的多元,以及解读方式的多元。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正确指引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关键词】多元解读 语文文本 多元 个性解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多元化发展,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多元解读正是响应这一时代趋势的重要举措。它意指读者在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从多种角度形成多种阅读体验。近年来,多元解读已经成为现代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多元”进行解读,并区别“多元解读”与“个性解读”的差异性,旨在理清语文文本的多元解读内涵和外延,如此才能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
一、“多元解读”中的“多元”
语文文本的“多元解读”,首先要弄清楚何谓“多元”。多元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解读主体的“多元”
语文文本的解读主体不仅仅是学生,还有作家、教师以及教材编写者和教辅编写者等等。不同的解读主体由于各自身份、经验和个性特征等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也各不相同。作家作为文本的创造者,是最有代表性的解读者,在解读过程中更倾向于自身的创作经验的体悟;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既要对文本的背景常识,思想结构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更要结合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做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学习习惯的多角度、多层次解读;学生则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性格特征等因素,对于同一文本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在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时,有些同学会被文中浓厚的父爱所感动,而有些同学则会计较父亲翻越栏杆的违章行为;而对于教材编写者和教辅编写者,更是由于各自的身份与职责不同,在对文本解读中亦各有侧重点,教材编写者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教辅编写者则突出学生的实际答题能力。
2.文本选材的“多元”
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语文文本也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其中传统艰涩的文本内容越来越少,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本内容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在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素养的同时,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为突出。表现在语文文本中,则是选材的生活化、创新化以及多元化。语文文本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它的丰富性与经典性;学生在阅读语文文本的同时,不仅仅是“识字读书”,更是情感思维的一次训练。不同的语文文本选材本身就是一场“多元选择”,它是经过众多语文权威人士不断推敲与精心打磨的产物,在此过程中,既要考虑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要考虑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
3.阅读方法的“多元”
如果说语文文本是一道营养丰富、种类繁多的“大餐”,那么品尝它的食客也各有各的风格和特色。同一道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法来做、来吃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关键在于“会不会吃”。是用筷子吃还是用刀叉吃,获得的体验自然是不一样的。语文文本阅读中有精读和略读之分,这就是不同的阅读方法,所带来的不同的阅读效果。散文诗歌这类的语文文本需要精读,细细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而长篇的小说故事可以带着问题进行快速浏览,掌握主要线索。所以说,语文文本这道“菜”,不仅吃的人多,品尝的方式也大有文章。
正是因为语文文本主体的“多元”、意义的“多元”,以及方法的“多元”,才奠定了语文文本“多元解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现在中学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难点。
二、“多元解读”与“个性解读”
“多元解读”强调“多元”,而“個性解读”则侧重于“个性”。关于“多元解读”的“多元”,上文我们已经讲述清楚,而“个性解读”的“个性”,则指阅读者自己独到的、不同于一般现有的、主流的解读,它可以是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私人解读,无需大众主流的普遍认可和接受,而仅仅是一种独特的解读存在而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创新型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把握思维方向,在语文教育的基础线上,把握“多元解读”的界限,“多元解读”不是“个性解读”。
我们的阅读主体是学生,而现在的学生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个性自主的思想,他们在进行文本阅读的时候必然会带有强烈的个性主观色彩,对于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读。而这些想法更偏向于“个性解读”,而非“多元解读”。因而,个性解读与多元解读的一条区别在于,个性解读只是个人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而多元解读则是在正确掌握文本主体方向的大概背景下进行的多角度的解读,都是对于文本的正确解读。
个性解读与多元解读的第二个区别在于“个性解读”追求新意特别,在“点”上面做文章,而多元解读则是“面”的广泛,强调对一个问题的全面解读,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这也是语文多元解读的一个重要目标。
总之,在语文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合理多元地解读每一部文学作品。这是对传统的一元解读的突破,也是对纷繁的个性解读的合理规约,它有利于学生在放飞思维的同时,真正感受到语文文本的博大魅力。
【参考文献】
[1] 程红兵.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傅丽霞、张西玖. 多维视角中的语文解读学[M].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