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设计及实践
2017-02-21冷钧
冷钧
【内容摘要】虽然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我国高中教学中的使用时间较短,但由于其综合了各种优秀的教学观念,因此使用效果始终较为理想。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高中生物教育者开始将这种教学手段融入到了自身的教学之中,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生物学习能力,对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开展方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求达到理想的生物教学效果。下面我们将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对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关键词】生物实验 启发式 教学设计 启发问题
生物主要是对生命现象以及生物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在高中开设生物课程,主要是为了让高中生通过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了解自然知识,养成良好的生物思维,提高自身的生物实践能力。为了有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中生物老师一直在积极探索高效的生物教学方式,而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利用启发式手段进行教学,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利用多元化形式开展启发式教学
由于生物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老师在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时,必须要加入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教学元素,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达到这效果的教学种类较多,像直观性教学、第二课堂教学等等都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一课时,老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的展示细胞的增殖过程,这样做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本课的知识点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另一方面是便于学生对细胞增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同时,当本课知识点教学完成之后,老师还应对课余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来对学生进行教导。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开展第二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生物知识点进行学习,所以要尽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只需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以及与他们交流感情即可。
二、使用生物实验开展启发式教学
生物与数学以及物理学科相似,都是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老师可以利用生物实验来开展启发式教学。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一课的实验为例,开展这一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果醋以及果酒的发酵菌,掌握这一发酵过程的反应式。老师先实验开展之前,首先老师应向学生展示自己酿造的葡萄酒,并向学生告知:“同学们,你们看,这是老师自己酿造的葡萄酒,只要方式合适,你们自己也可以酿造出相同的酒,你们想尝试吗?”来带动学生对于本次实验的参与兴趣;其次,老师应利用课件来向学生展示本次事物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注意事项,从而达到对学生适当启发的目的,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了。
当实验结束之后,老师要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发现葡萄酒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只是加入了葡萄汁,为什么可以酿出酒呢?”进而再次对学生进行启发,这时再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运用问题开展启发式教学
教学问题是启发式教学常用的手段,老师会通过问题来达到对学生学习引导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人类遗传病》一课时,老师首先要利用“同学们,你们了解什么是遗传病吗?”“你们知道有什么常见的遗传病吗?”等一系列的提问,代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对遗传病这一概念产生探究意识;之后老师要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遗传病呢?”以及“有什么方式可以改变遗传病症吗?”引导学生对基因变异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这种启发式问题的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气氛,同时还能通过不断的启发,让学生自主对知识点进行学习,进而达到理想的生物教学效果。
四、合理运用语言开展启发式教学
语言是课堂知识教学的重要开展元素,老师只有合理使用教学语言才能达到相应的生物教学质量。所以老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让学生可以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例如讲解《细胞的分化》一课时,老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带领学生对上一课“细胞的增殖”知识进行复习;其次要使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细胞分化以及细胞增殖之间的相同之处以及不同之处进行对比,进而实施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本課知识脉络的同时,对细胞增殖知识点进行了巩固,切实完善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
结束语
本文介绍的启发式教学开展方式只是对各高中生物的参考,各高中生物老师在实际开展启发式教学时,应将本校学生的生物学习综合情况以及使用的生物教材两方面的因素考虑到其中,制定出科学的启发式教学计划,进而将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完全挖掘出来,为自身所用。
【参考文献】
[1] 高红雷.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1):68-69.
[2] 边小灵. 高中生物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设计[J]. 考试周刊,2016(40):139.
[3] 周美华.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 新课程(中),2016(03):81.
(作者单位:四川省古蔺县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