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燥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17-02-21王静平魏宁颐唐朝陈楚珺周
王静平++魏宁颐++唐朝++陈楚珺++周梓鑫++杨梅
【摘要】对当前外燥动物模型的复制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目前外燥动物模型主要包括温燥动物模型和凉燥动物模型。其动物模型相关机制研究已从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并引入现代免疫学方法。研究内容紧扣中医理论,选择与燥证病因病机相关的检测指标进行研究。对今后开展中医药防治与燥证相关的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燥证;凉燥;温燥;动物实验;造模方法
【中图分类号】R-3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1-0035-03
Abstract:
Keywords:
燥证(Dryness Syndrome),是一类以津液的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既可单独成病,亦可出现在温热病、消渴、血证等多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并与现代多种疾病密切相关[1-3]。燥证有内燥及外燥之别,外燥证多由外感燥邪所引起,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由于环境的恶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逐年加剧。近年来外燥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目前外燥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为了更好地预防和诊治外燥,研究并明确外燥的发生发展机制至关重要,而合理稳定的外燥动物模型则是实验研究的重要保证。本文将从外燥动物模型的复制和相关机制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综诉,以期为今后燥证的实验究提供参考。
1外燥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1.1外燥动物模型造模思路中医动物模型是根据中医理论,利用特定的致病因素,在动物身上复制出与人类疾病症状和病理改变相同或相似的证候[4-5]。由于外燥证是以人体感受外界燥邪,津液损伤为主要病机,其发病与地域环境、季节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外燥动物模型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从造成外燥证的病因入手,遵循证候演变规律复制,才能保持与临床一致性。目前,外燥模型均以病因病机特点为基础,并结合地域气候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行造模。
1.2凉燥、温燥动物模型造模主要以气候因素为切入点进行造模,即依据医学气象学相关知识,建立“温度-相对湿度”空间量化指标,模拟中医外燥证中凉燥、温燥致病气候环境特点进行模型复制。丁建中等[6-8]依据外燥的自然属性,选取昆明种小鼠,利用人工智能气候箱设常温常湿组、常温组、温燥组和凉燥组,并采取常规饲养进行造模。结果显示,温燥组小鼠气管上皮鳞状化生,皮肤表皮褶皱,足垫表皮增厚,汗腺减少。凉燥组小鼠气管上皮鳞状化生,肺部瘀血、水肿明显,皮下结缔组织增生。两组均出现了与燥证相关的病理改变。
2外燥证宏观表征的观察
模型的生物体表特征即是症,症是识别具体病证的主要依据。实验动物的生物表征主要是观察实验动物的一般状态,如王明明等[9]利用人工智能气候箱模拟早秋、中秋、晚秋气候特点,建立外燥小鼠动物模型,通过观察统计实验动物的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情绪反应、饮水以及大便情况等生物表征对模型进行评价。此法符合中医“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中医理论,具有中医的特色。
3外燥证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前关于外燥相关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了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現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等理论与技术,分别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层面,对外燥证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3.1燥伤皮毛机制研究正常组织结构是机体发挥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观察与模型相关的病理改变是从器官组织层次判断模型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丁建中等 [10-11] 根据“肺主皮毛”的中医理论,利用人工智能气候箱模拟温燥和凉燥的气候特征进行造模。在此基础上,观察模型小鼠的气管、肺组织及足垫皮肤组织,研究燥邪对模型小鼠组织结构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均出现气管上皮鳞状化生,皮肤毛乳头数减少,足垫真皮乳头与汗腺结构紊乱、结缔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为燥证多有皮肤“枯、涸、皴、揭”等病机的研究提供组织病理学基础。
3.2燥伤正气机制研究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燥邪犯肺人体正气必然会受到影响。近年来,部分学者根据人体“正气”与“免疫”的相关性,通过观察动物模型免疫器官组织、检测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来探讨动物模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从而揭示燥邪犯肺,肺气失宣,卫外功能失职的病机实质。如丁建中等[12-13]利用人工智能气候箱子,设凉燥组、温燥组、常温常湿组、常温组,第7天和第14天检测各组小鼠的血清中IgG-S、呼吸道中IgG-R,并对胸腺和脾脏重量。结果显示,温燥组和凉燥组中血清中IgG-S高于常温常湿组,温燥组第14天脾脏平均重量均高于其他三组;张六通等[14]、胡利群等[15]建立温燥和凉燥模型,分别在第6天、12天、18天检测各组小鼠气道液中分泌型IgA (SIgA) 、IgG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显示,温燥组、凉燥组、常温燥组小鼠第6天至18天IgA (SIgA)、IgG、TNF-α均为下降。常温燥组第18天减少明显(P<0.05),温燥组第12、18天持续下降(P<0.01)。倪圣等[16]依据“温度-相对湿度-风”综合条件刺激建立模型,设常温常湿组,温燥组,凉燥组,第6天和12天,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气道中NE、IL-10 、αI-AT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温燥组、凉燥组NE均升高(P<0.05),аI-AT、IL-10下降(P<0.05),在一定范围内揭示了小鼠气道免疫功能低下。上述实验,均从微观层面阐释了燥邪损伤“正气”的病机实质。
3.3燥伤津液机制研究中医认为“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对津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谢等方面。张六通等[17]、丁建中等[18-20]认为水通道蛋白(AQP)1、4、5 与肺泡内外水液转运及肺部病变分子机制有关,且利用人工气候箱建立实验小鼠动物模型,通过观察常温常湿组、常温组、温燥组和凉燥组各组小鼠肺内AQP1、4、5变化,探究燥邪伤肺、耗津的机制。与常温常湿组比较,温燥组、凉燥组第6天、12天、18天AQP1、5表达阳性率持续下降(P<0.01)。并提出AQP1、5可以作为研究外燥伤肺、耗津病机的特异性指标之一。胡利群[21]、丁建中[22-23]在建立凉燥、温燥、常温燥小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咔唑比色法,分别对小鼠气道和大肠的粘多糖进行测定,探究燥邪伤津液的病机实质。温燥组呼吸道液黏多糖(RS)持续下降,凉燥组第12天最为减少,而常温燥组第12天、第18天RS持续升高;温燥组、凉燥组肠液黏多糖(CS)先升高、后持续降低;温燥组RS与CS呈平行减少。为“燥胜则干”中医理论,提供了量化检测指标。王明明等[24]依据muc5ac与气道粘液的相关性,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温燥Ⅰ组、温燥Ⅱ组、桑杏汤治疗组小鼠气道muc5ac mRNA和蛋白的表达,研究温燥对BALB/c小鼠气道muc5ac表达的影响,进而探究温燥影响小鼠气道粘液分泌的规律。结果显示,温燥Ⅰ组小鼠气道muc5ac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温燥Ⅱ组比温燥Ⅰ组显著增多(P<0.01),提示温燥可导致气道粘液分泌增多,为温燥对小鼠气道粘液分泌功能的影响提供了实验依据。
3.4燥邪伤津血机制研究中医认为 “精血同源”,燥邪伤津,血液也会受到影响。实验研究也证明燥证动物模型的血粘度、血液流变学有明显的改变。丁建中等[25-27]利用人工智能气候箱,选取昆明种小鼠,依据“温度-相对湿度-风”综合指标,建立凉燥、温燥小鼠模型并设常温常湿组、常温组。分别在第7天和第14天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探究外燥对小鼠红细胞流变学的影响。[JP3]与常温常湿组相比,温燥组和凉燥组全血粘度增高(P<0.01)。为 “燥胜则干”病机提供实验依据。
4经典方药反证治疗的研究
方药治疗是检验中医证候的可靠方法,以方测证则是证候模型验证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丁建中等[28-30]利用人工智能气候箱制备小鼠温燥、凉燥模型,在建立模型的第7天后给予桑杏汤、杏苏散治疗,并设空白组和对照组,在用药后第5天检测各组小鼠气管纤毛运动、呼吸道液以及肠液中的黏多糖、血清以及呼吸道液的抗体、粪便含水率。结果显示治疗组气道中的黏多糖明显高于对照组,纤毛运动减慢,气道和血液中抗体有所增加。用治疗燥证经典方药反治验证模型,并进一步探求外燥证的机理,也是目前实验研究的一个途径。
5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外燥动物模型以中医病因学说为指导,遵循证候演变规律从温燥、凉燥两个方面进行复制。其动物模型相关机制研究已从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并引入现代免疫学方法。研究内容从中医辨证思维出发,紧扣中医理论,围绕着“燥邪伤人,首先犯肺”、“燥胜则干”、“肺主卫气”、“肺输布津夜”、“肺外合皮毛”等理论,选择与燥证病因、病位及病机相关的检测指标进行研究。对今后开展中医药防治与燥证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克成.燥证之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1-45.
[2]杨梅,王雪梅.基于数据挖掘的云南燥证证候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物,2013,31(10):2162-2165.
[3][JP2]何宽其.类燥证探讨[J].中医杂志,2009,50(6):569-570.[JP]
[4]王彩霞,李德新.论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的思路[J].中国医学学报,1997,12(3):45-47.
[5]孙健,郑潇潇,张浩,等.中医动物模型研制方法研究进展[J].中兽医学杂志,2010(4):54-55.
[6]丁建中.外燥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06.
[7]殷涛.外燥伤肺的分子机制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
[8]倪圣.细胞因子网络失衡与外燥伤肺病机的实验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5.
[9] 王明明.外燥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
[10]丁建中,胡利群,杜压明,等.温燥对“肺主皮毛”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长江大学学報,2008,5(3):1-2.
[11] 丁建中,龚权,李侃,等.外燥对小鼠气管、肺与皮肤影响的病理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527-528.
[12]丁建中,龚权,朱慧玲.外燥对小鼠血清与呼吸道液体抗体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5,12,7(4):18-19.
[13]丁建中,龚权,等外燥对小鼠呼吸道分泌功能与抗体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2(12):341-351.
[14]张六通,丁建中,王明明,等.外燥对小鼠气道免疫分子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159-160.
[15]胡利群,丁建中,刘国平.外燥对小鼠气道免疫及分泌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2015,(21):19-21.
[16]倪圣,丁建中,张六通,等.外燥对气道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与IL-10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2).
[17]张六通,丁建中,李军川,等.外燥对小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表达的影响及意义[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12(1):3-5.
[18] 丁建中,李军川,胡利群,等.外燥对小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699-2670.
[19] 丁健中,贺尚荣,张燕翔,等.水通道蛋白4在外燥小鼠肺组织表达的实验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3):1-28.
[20]丁健中,张六通,李军川,等.水通道蛋白1、4、5在外燥小鼠肺表达的意义[J].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3):764-765.
[21]胡利群,丁建中,王明明,等.外燥对小鼠气道与大肠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1233-1234.
[22]丁建中,张六通,黄江荣,等.外燥对两种品系小鼠气管纤毛运动影响的意义评价[J]. 时针国医国药,2012,23(7):1958-1959.
[23]丁建中,胡利群,张六通,等.外燥对小鼠气道“纤毛-黏液毯”御邪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20-40.
[24]王明明,张六通,丁建中,等.外感温燥对BCLB/C小鼠气道muc5ac表达的影响[J].时针国医国药,2011,20(3):1751-1753.
[25]丁健中,张六通,马青,等.外燥对小鼠红细胞流变学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386-1387.
[26]丁建中,龚权,张六通,等.温燥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2007,48(11):1024-1032.
[27]丁建中,张六通,龚权,等.凉燥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636-2637.
[28] 丁建中,张六通,邱幸凡,等.桑杏汤对温燥小鼠气管纤毛运动与呼吸道液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5):4-5.
[29]丁建中,龚权,张六通,等. 桑杏汤对温燥小鼠血清与呼吸道抗体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905-906.
[30]丁建中,龚权,张六通,等.杏苏散对凉燥小鼠肺与大肠功能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ZI:20-21.
(编辑:梁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