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本阅读的迁移路径
2017-02-21陈琼香
陈琼香
初中文本阅读的迁移路径
陈琼香
《语文课程标准 (2013)》中明确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五个任务,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同时规范了语文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阅读作为语文家族的 “大佬”之一,在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及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功能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文本阅读的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首抓任务,注重文本阅读的迁移,成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的标杆。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阅读的迁移。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短期目标是应试,如何让学生在千变万化的阅读考试中不倒,是所有语文老师所要思考的。是题海战术?是灌输答案?还是猜测考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的。在已经明确不考课内文本的考情下,对文本阅读的教学更考核一个教者的功力。“文本阅读只不过是个例子”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功在课外,力在课内”,这些教学哲思,都在告诉我们:文本阅读需要迁移。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思维”的总要求,许多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随意迁移,一味求新求异,甚至完全抛开作者、写作背景,做纯个性阅读。乍一看,思想活跃,热闹有趣,仔细一琢磨,却让人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一位实习小伙子讲解 《木兰诗》,在翻译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就文中内容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全班探究。结果有学生说:花木兰作为女性,在军营中如何与男战士们共睡一室?于是师生们顺着这个话题一路侃开来,围绕木兰如何遮掩自己的女儿身畅所欲言。这堂课,表面上看,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 “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参与面广,实现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仔细一想,并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堂课,除了让学生知道文本内容 (翻译)以外,学生获得了什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本课堂里成为了空谈。虽说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鼓励对文本的阅读多元化,但这 “多元化”需要有个主线,正所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文本阅读的迁移有什么章法可循呢?下面作者尝试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其路径。
(一)文本阅读的迁移是有益的。上文提到的 《木兰诗》一课,虽然做到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考,但是,这样的迁移是有用的吗?完全抛开作品内涵,又如何能做到让学生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呢?若在学生五花八门的疑问中,老师能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在比一般男战士更艰难的征战生活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木兰?由此得出木兰的美好品质从而树立优良的“三观”,才是有益的迁移。
(二)文本阅读的迁移是正面的。由于生活阅历浅,生活安逸,许多学生对社会现象缺乏观察思考,更谈不上判断。因此文本阅读迁移的作用之一便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评价生活、创建生活。如在讲授 《山米与白鹤》一文,讲授尾声,我说: “无依的山米、绝望的白鹤、独居的外祖父,这三个并不幸福的生命,却因为一个爱字搭建了一个感人暖人的世界。学了这一课,让我们带着不一样的眼光来看身边的世界。”我出示了四张图片:猴子向猴子扮演者六小龄童敬礼;小羊藏刀救母;斗牛士突感不适蹲坐墙根,扎着尖刀的牛靠前探究斗牛士;墨西哥国家野生动物园里一头雄狮一眼认出十二年前的救命恩人并扑向窗口与之亲吻。看后让学生思考:谁是禽兽?一番讨论后得出:没有爱的生命体都是禽兽!这样的迁移,在学习课文之后,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给他们摇摆不定的青春期指明正确的道路,是语文教学的最大功效。
(三)文本阅读的迁移是有用的。对文本阅读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个孤立的片段,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简单的复制,没有新的启发,没有活的联系,没有美的传承。一次有用的迁移,将会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精神。 《美猴王》一课,因为内容为学生所熟知,因此许多老师对此课的态度要么浮光掠影要么忽略不教。我决定改变一下教法。在上课伊始,我随手拿起顶着门的一块大石头,问学生: “我要是告诉你这块石头是活的,能蹦能跳,你们信吗?”学生吃惊地看着我,“话说,这块石头在天地间已伫立千万年,他经受了日月之精华,能跑能跳还能上天入地,你信吗?”说到这里,全班的同学都恍然大悟:哦,这就是石猴子美猴王啊!讲析完课文后,我是这么结束的:“这堂课,我们观看了这块石头的今生,突然间,我有点不舍,为什么不给这块石头一个来世呢?在来世,他必将有个美好的名字,还有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这个故事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叫 《石头记》……”此时学生兴奋了,有的学生直接喊出 “《红楼梦》” “林黛玉” “贾宝玉”,我相信,学生们将会带着极大的好奇去探究 《石头记》,多少人读不下去的 《红楼梦》就这么被学生捧读起来!这样的迁移,用处是超乎想象的。
(四)文本阅读的迁移是公允的。在当今信息爆炸思想爆炸的环境下,人们对任何行为均可做个人的解读。网络的滥用,使得许多人的解读评论达到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任性状态,这样一来,人们在言论狂欢中对一些平常人平常事进行道德绑架,整个社会充满了戾气,发现问题的人多,解决问题的人少,指责批评的人多,冷静思考的人少。因此,语文教师在文本阅读的教学中,便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担。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是昏庸无能的,在 《水浒传》中宋江是宽厚仗义的,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是美好的......这样思想一刀切的文本阅读,违背客观世界的立体型与多样性,在该模式下的人们必定是片面、狭隘、孤立地看问题、看世界、看生活。作为语文教学,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首要任务便是教会学生公允分析、判断。 《桃花源记》一文,向往悠闲自在、自给自足、恬静和美的世界,但在阅读文本时,我们还需要让学生明白在青春年代里要有奋斗、创新;宋江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挟持某些不愿落草的名士上山,并非一味宽厚;鲁庄公能虚心请教曹刿,对其军事才能深信不疑便是海纳百川广开言路的贤君。建立了公允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时,将会有更冷静的思考,寻得更合理的解决办法,使得社会少一份戾气,多一份完善。
当然,在这里强调文本阅读迁移的 “章法”,并非说每一类文章设计一个套路便可以一劳永逸。新课标指出: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语文,由“语”与 “文”组合, “语”即语言表达,指向语文的工具性;“文”,是文字及文字言论,承载着人的思想,指向语文的人文性。语言表达与言论思想,都是千变万化,因人、因地、因事、因时而异的,如果文本阅读教学中仅仅抓住章法,对文本进行理性的、科学的条分缕析,必将教出僵固不化的死脑筋出来。因此,在迁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心智,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我们不能陷入教条主义,每一篇文章必做迁移,每一次迁移必是按部就班,不能为了迁移而迁移。文本阅读的迁移是一座沟通课内到课外的桥梁。利用好这座桥梁,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实习生 谢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