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对江西省泰和县粮食流通情况的调查
2017-02-21何晓昭
文/何晓昭
民营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对江西省泰和县粮食流通情况的调查
文/何晓昭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粮食流通发生了新的变化,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变化,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民营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笔者对泰和县民营企业参与粮食流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泰和县粮食流通概述
(一)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江西省泰和县是首批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是该县农业的支柱产业。泰和县现有人口56.03万人,户数19.25万户,其中农业人口44.60万人,农户数11.61万户,农村劳动力24.45万人,外出从业人员15.25万人。
全县现有水稻播种面积121.7万亩,粮食(水稻)总产量5.7亿公斤,其中,早稻播种面积57.8万亩,产量2.4亿公斤,中稻播种面积4.2万亩,产量1650万公斤;晚稻播种面积60.1万亩,产量26816万公斤。年可提供商品粮2.7亿公斤。
在粮食品种结构中,早稻常规品种占60%,主要是由于补库和政策性粮食,优质品种占40%;晚稻常规品种占30%,优质品种占70%。
(二)粮食企业情况
泰和县目前有粮食流通企业79家,国有企业6家,其中,中储粮企业1家,民营企业73家。 400吨以上的粮食经营企业22家,400吨以下的粮食经营企业57家。粮食企业73家,饲料加工企业4家,油脂加工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
(三)粮食仓储设施情况
全县现有粮油仓房数388座,总仓容量4.44亿公斤。其中,中储粮企业仓房数32座,仓容量1.41公斤;国有粮食企业仓房数196座,仓容量1.73 亿公斤;其他企业仓房数160座,仓容量1.3亿公斤。
从仓容设施建设情况来看,中储粮企业仓库设施较为良好,各种器材充足;国有粮食企业的仓库中,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仓库173座,之后建立的有23座,大多数为简易砖瓦结构,瓦房面,沥青防潮地面,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存在质量问题。近两年,国家加大了对“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力度,仓库条件有很大改善,各种保防器材虽然可以满足储粮需要,但是保防器材设施老化而且不足。民营粮食企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于2000年中期,之后逐步壮大成熟。其仓储设施从起步时的简易仓库或租借仓库或民房储粮,发展为现代化的仓库和仓储设施。从泰和县来看,5000吨以上仓容量的民营企业有12家,其中10000吨以上的有4家。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粮食产业扶持政策的加大,民营企业的仓储设施、保防器材,更新换代速度超已经过国有企业。
(四)粮食购销情况
目前,泰和县粮食流通购销比较顺畅,一般年份,全年粮食购销总量在6亿公斤左右。其中,中储粮企业购销总量1.3亿公斤左右,国有粮食企业年平均购销总量1.8亿公斤;民营粮食企业及各种主体的粮食购销量2.87亿公斤左右,其中,本县的粮食收购和销售总量分别为2.5亿公斤左右,外县采购、销售0.5亿公斤左右。在粮食购销中,收原粮、销原粮占的比量达70%;主要是用于补库或直接销售。粮食加工企业主要是民营粮食企业,中储粮及国有粮食企业几乎不加工粮食。
值得重视的是,民营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购销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以2016年为例,泰和县早稻种植面积约为57.8万亩,总产量在25万吨左右,商品量在15万吨左右;而辖区内中储粮企业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有效收购仓容只有3.8万吨,仓容压力极大。面对2016年早稻收购仓容紧张的问题,泰和县粮食局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粮食经纪人作用,向企业宣传“粮食企业离不开种粮农民,种粮农民需要粮食企业”,要求民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入市收购,利用粮食经纪人走村串户、点多面广、经营灵活、快购快销的优势,深入到农户家庭、田间地头,及时化解农户存粮难题,缓解农户的心理压力。2016年,泰和县民营企业早稻收购约有8000多万公斤,比2015年同期增加4500多万公斤;民营企业收购量超过托市粮收购量,形成社会化收购和托市收购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加快了早稻收购进度,缩短了收购时间,有效缓解了粮食仓容压力,有效化解早稻收购仓容难问题,避免农民卖粮难,民营粮食企业功不可没。
二、民营企业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环节的作用和影响
从调研数据来看,民营粮食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生产规模、加工能力、品牌运作、购销总量上,已经超过国有粮食企业,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环节产生了一定作用和影响。
(一)对粮食生产环节的影响
由于国家的扶持政策到位,种粮效益有所增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粮食产量年年增加。一是国家的惠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增加种粮补贴,实行农资补贴、农机补贴,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二是良种良法的推广,如抛秧技术、直播技术,优良稻种的推广和普及科学种粮,粮食单产提高较快;三是由于实行退耕还林、土地整理、农业水利基本建设,使种粮面积逐年增加,荒田、荒地逐年减少。这些政策的扶持、科技的提高、条件的改善,使泰和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突破5亿公斤。
同时,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的现实情况下,民营粮食企业、粮食专业合作社在粮食生产环节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利用资金、市场、信息的优势,一是采取土地承包、土地租赁、土地流转种植粮食,把独家种植向合作经营转变,把人工作业向机械作业转变,使粮食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利用规模种植,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减少中间环节,增加种粮效益。三是利用企业的经营信息,种植市场上适销对路、增产增收的品种,改变品种结构和种植结构,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减少中间环节,起到了粮食生产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周边农民改良品种结构,增加了种粮收入。泰和县丰颖稻业、嘉泰米业、昌峰源稻业等民营企业,土地租赁、流转面积在300到1000亩,全部种植市场畅销的优质水稻,并且实行从粮食种子、生产技术、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不仅企业自身增加效益,更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农民。
(二)对粮食流通环节的影响
流通环节对粮食安全有着重大的影响,无论是产区还是销区,都忽视不得。由于民营粮食企业的兴起,粮食流通环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从粮食流向来看——流向不定。泰和县现在生产的粮食只有1/5左右用于农民自留口粮或通过市场式粮供应城乡居民及当地的粮食加工行业;1/10左右用于政策性粮食如专储粮、省储粮等轮换;其余大部分粮食是由民营企业的购销活动,流向广东、福建等主销区市场,而且哪个地方价格高,粮食就流向那里。
2.从参与粮食流通的主体来看——主体多元化。参与粮食经营的主体大幅增加且呈现多元化格局。泰和县有79家有粮食收购资格的各种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比重不断下降,“主渠道”地位逐渐削弱。多元市场经济成分大幅上升,逐渐成为粮食市场的生力军。
3.从粮食收购库存量来看——收购多库存少。正常年景下,国有粮食企业与民营企业收购的粮食平分秋色,各占一半;市场粮价下跌时,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或临时存储收购,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常规品种的稻谷收购量可达70%~80%,但优质品种稻谷依然是随行就市,多数被民营企业收购;市场粮价看涨时,国有粮食企业年收购量约只占社会粮食商品总量20%~40%,主要是完成各级储备粮的轮换计划,其余部分除少量的农户自留或市民产销见面外,均被民营企业或其他主体收购。在收购的粮食中,除政策性粮食要长期储存外,其他的粮食都是即购即销、快购快销,流到销区,很少库存。总的规律是:用于库存的少,用于流通的多;坐库坐店收购的少,边购边销的多,收购的粮食立即外运,甚至不入库。
(三)对粮食质量的影响
在粮食生产环节上,民营粮食企业涉入粮食生产,对粮食品质的提升,粮食品种结构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优质稻的推广种植方面,在目前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普遍不景气,也无力进行粮食品种改良、难以发展订单粮食的困境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替补作用,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奠定了基础,也为粮食流通顺利进行创造了好的基础。所谓“卖粮难”,主要是指品种劣质、口感较差、食味品质较低的粮食品种,难以找到销路。优质粮食品种深受市场欢迎,深受消费者喜爱,是不愁销路的。
但在收购环节上,民营企业参与粮食经营,实现粮食质量监管越来越难。一是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力少,又多数是机械收割,水稻一般不晒或晒不干,而收购主体又多,为竞争粮源,市场处于你不收我收的现状,造成收购的粮食水分、杂质、普遍超标。二是储存环节上,条件好的企业将收购的高水分、高杂质通过整理、烘干、鼓风达到降低水分,其他主体收购的粮食或立即外销,或现收现加工。三是“多龙”治水,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环节的质量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粮食加工环节由质检局负责,粮食销售渠道环节由工商局负责,形成不了合力,势必影响粮食质量监管。
综上所述,民营粮食企业对粮食流通的贡献和力量不可小觑。民营粮食企业走村串户上门收购粮食,适应粮食市场放开后农民卖地头粮的需求,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民营粮食企业解决农民就地就业,缓解了社会就业的矛盾;民营粮食企业亦产亦商,在从事农业生产之外获得另一份收入,缓解了部分农民种粮增收难的矛盾;民营粮食企业将农村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有机连接起来,在国有粮食企业、农民、粮食流通市场之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粮食有序流通,及时将农民生产的粮食售出,减少了粮食资源浪费,也保证了粮食均衡销售,粮食买方市场粮源有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从事粮食流通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一是收购数量难掌握。民营企业在收购过程中,往往是即购即销、快购快销,并且除了少数的大型民营企业有较完善的会计统计账外,多数是家族式或者家庭式经营,资金是左口袋和右口袋的关系,收多少、销多少、销往何方难以掌控,粮食统计数据失真。二是价格难以掌控。一方面不承担政策性粮食收购的民营企业,其收购价格是随行就市收购;另一方面政策性粮食收购是到库价,民营企业收购是田间地头、上门收购价,其收购时的运费、人工费用、合理利润无法准确测定,是根据距离远近、搬运难易、雇工多少随时调整价格,难以界定是否压级压价、还是抬级抬价,也难以反映粮食的真实价格。三是质量难监管。现在农民收割习惯已经改变,绝大多数是机械收割,大部分粮食不会再次整晒。再者,水分高、杂质高的粮食可以通过烘干、除杂处理后入库,水分高的甚至可以先入库后通风处理,第三,部分质量不合格的粮食,还可以通过加工处理,入库质量难以界定。四是市场难监管。民营企业点多面广、遍地开花,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萎缩、人员缺少,管理起来极为尴尬。上述这些现状和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要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米袋子”问题在省长责任制的前提下,完善和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各级行政首长一定要认清形势,增强粮食安全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明确县政府对本县域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负总责,粮食工作管理不到位或者没有管好的地方,行政首长必须承担责任。
二要充实县级粮食行政管理岗位。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是最基层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粮食流通安全的具体责任。一个县对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的定位、设置,直接关系到粮食工作全局,更反映了对粮食工作的重视程度。鉴于当前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工作实际,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实际,应在政策措施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加强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不降格,不撤并,不削弱,建立健全在政府组成部门中独立行使职能的各级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特别是增加粮食行政执法机构,落实好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让缺失的岗位不再缺失,以便能有足够的力量开展粮食监督检查和粮食行政执法,确保粮食市场秩序。
三要创新县级粮食行政管理工作。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要列为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指导、监督、协调、服务”八字职能,义不容辞、守土有责。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在三大管理创新上下功夫。一是在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如何实施对全社会(包括国有、民营、其他主体)粮食流通的监管是粮食行政管理的全新课题,比如粮食宏观调控实施、保供稳价应急措施制定、粮食经营行政许可、粮油市场流通秩序监查、粮食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都需要通过创新的工作制度设计推动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在宣传引导创新上下功夫。粮食行业进入市场经济较晚,粮食产业发展较之于其他产业更为滞后,要积极宣贯和引导各种主体的粮食企业,牢固树立“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三是在行政执法创新上下功夫,要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粮食、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物价、农业、公安等部门组成的粮食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粮食流通市场。
四要建立粮食行业自律组织。规范多元粮食收购主体,制定粮食行业经营管理制度,并加强民营企业、粮食经纪人行为管理,发挥自律中介作用,为粮食经济服务,为种粮农民服务。要把国有、民营企业、粮食经纪人聚拢起来,发挥其积极的的作用,让农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用粮单位结成利益共同体。
(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