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开原市西龙湾高句丽山城及遗址调查

2017-02-21铁岭市博物馆

北方文物 2017年1期
关键词:龙湾高句丽瓦当

铁岭市博物馆

辽宁开原市西龙湾高句丽山城及遗址调查

铁岭市博物馆

西龙湾 高句丽 山城 遗址

2009年5月在开原市靠山镇西龙湾村西龙湾小学所在的山岗上,发现一座山城遗址,山城建在柴河北岸东西向山脉前伸的岗地之上。城为土筑,略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570余米。文化遗物主要有陶、瓷、石器、板瓦、筒瓦残片等。经对文化遗物的研究与分析,山城始建于高句丽时期。高句丽建城之前这里曾是一处青铜时代遗址,辽金以后也有沿用。在山城西北的后井子地、北部的后河沟北地,发现两处高句丽时期的居住遗址,见有大量板瓦和陶器、铁箭头等文化遗物。山城与平地居址的平面布局,应是平战结合的整体。

西龙湾山城位于开原市东南45公里的靠山镇西龙湾村东,地理坐标为东经124°15′9″、北纬42°15′43.6″,海拔高程143.5米。北与一道东西向连绵的山脉相连,西为西龙湾村民住宅区,南侧即为柴河谷地及河道,山城脚下的河谷边缘,有开原经靠山镇至上肥地乡公路在此通过(图一)。城址坐落在柴河北岸东西向山脉前伸的岗地上,地势北高南低,南缘高出柴河河谷约13米。城内地面比较平坦,西龙湾小学校就建在城内。由于山城所在是柴河北侧山脉向河谷前伸部分,柴河从东向西流淌,在这里遇到突出的山体,河流在山脚下转而南流,在这里形成一个近乎90°的大转弯,使山城的东面山体也濒临河水,转过南端后绕城又西北流,形成山城北面与众山相连,其余三面临河的独特地理形势。河谷内有古道东去进入东部山区,通向古时高句丽腹地。山城依河据险,控遏古道,有一夫当关之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山体向河谷前伸而形成弯折的独特山弯地形,人们形象的称为“龙湾”。东、西“龙湾”的地名盖源于此。

一、西龙湾山城

西龙湾山城因山就势筑成,土筑,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572米,西墙有一门,西南角有一蓄水池,城址东北角最高处有角台遗迹。城内原建有清代庙宇,据调查为关帝庙,已毁。现今西龙湾小学第三排房即原关帝庙正殿,房前还有古松两株,并有清嘉庆二十五年、同治二年石碑二通及碑额放置在学校院内(图二)。

图一 西龙湾山城及遗址位置图

(一)山城遗迹

1.城墙

西墙北段:从西门豁口向北到城西北角,长106米。夯土筑成,呈慢圆状,顶宽1.5、底宽8~10、外高6、内高2.5米。

西墙南段:从西门豁口向南到西南角,长45米。夯土筑成,呈一道慢坡,顶宽2、底宽8、外高13、内高0.5~2米。

南墙:从城址西南角向东,墙体不再隆起,逐渐与城内地面等高,从城内看墙体已不显,仅可见沿边缘处宽2米的一道土埂。长110米。墙外侧深约10米为公路,亦即柴河河谷,城内外高差显著。

东墙:多已不存,仅北端近东北角处还残留一段10米左右的墙体。从东南角到东北角间损毁墙体的长度是211米。

北墙:长80米。北墙的位置在向河道前伸岗地的最高点上,从西北角向东北角地势渐高,到东北角处为全城最高点。此段墙体保存最好,现存顶宽3、底宽14、墙高距城外地表16、距城内地表4米。

2.城门

位于西墙中部略偏南处,城门豁口宽20米,两侧门垛高4米。这是出入山城的唯一通道,原貌已不清楚。西龙湾小学校在此开辟校门,供师生往来出入。城门内外的高差约14米。

图二 西龙湾山城平面图

3.蓄水池

在城内西南角、城内地势最低洼处,有一平面呈椭圆形的土坑,土坑及坑壁未见任何人工砌筑与修整的痕迹,据调查,坑内常年存有积水,推测应是城内的蓄水池。坑长43、最宽16、深3米左右。

4.角台

位于城东北角,海拔156.1米,是山城的最高点。台为方形,边长15米,中心有一圆形坑,直径2、深0.6米。站在台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是山城监控柴河水路及两岸陆路的最佳瞭望地点。

(二)文化遗物

城内地表散布的遗物比较丰富,采集有属于青铜时代的夹砂红褐陶、黑灰陶的豆柄、三角形环耳、陶片、石斧、石铲、石器残段等,高句丽时期的泥质红陶口沿、桥状耳、陶片等,还有数量较多的红色绳纹、网格纹、坑点纹的板瓦、筒瓦残片,辽金时期的灰陶片、瓷片等文化遗物。

1.石器

斧 1件。KXC采∶1,青石磨制。棒状,顶部、刃部均残。剖面呈圆角方形。残长9.6、顶宽3.4、底宽4.8、厚4厘米(图三,8)。

磨盘 1件。KXC采∶2,青石琢磨而成,残,仅存一角。残长6.5、宽6.4、厚3.6厘米(图三,6)。

2.陶器

豆柄 1件。KXC采∶3,夹砂红褐陶,火候不均,间呈灰黑色。残。实心,近椭圆柱体。残长6.8、短径3.8、长径4.3厘米(图三,9)。

豆座 1件。KXC采∶4,夹粗砂灰黑陶,表面抹光。豆柄以上残掉,但可见相接处的凹窝。座残径7.4、高2.3厘米,由凹窝量得豆柱直径5.6、内径1.6厘米(图三,7)。

器耳 4件。瘤耳1件。KXC采∶5,夹粗砂灰黑陶,火候较高。瘤耳呈圆凸状(图三,5)。环耳2件。KXC采∶6,夹砂红褐陶,表面灰黑色。呈三角形,横置,耳上翘(图三,15);KXC采∶7,两端残,仅存耳中间一段(图三,12)。桥状耳1件。KXC采∶10,泥质黄褐陶,残存根部(图三,11)。

图三 西龙湾山城采集遗物1~3、10.口沿(KXC采∶9、8、11、12) 4.瓷片(KXC采∶15) 5、11、12、15.器耳(KXC采∶5、10、7、6) 6.石磨盘(KXC采∶2) 7.豆座(KXC采∶4) 8.石斧(KXC采∶1) 9.豆柄(KXC采∶3) 13.瓷器底(KXC采∶14) 14.陶器底(KXC采∶13)

口沿 4件。其中盆口沿2件。KXC采∶8,黄褐陶缸胎盆,宽平沿,外折唇,唇下二道沟弦纹,残高5.2厘米(图三,2)。KXC采∶12,灰陶盆,卷沿,方唇外卷,斜壁(图三,10)。KXC采∶9,泥质黄褐陶,敛口,平沿,方唇,斜肩,残高5.9厘米(图三,1)。KXC采∶11,泥质灰陶,敞口,平沿,方唇。沿外唇下一周凹沟纹带,口沿内壁饰水波纹,残高3.4厘米(图三,3)。

器底 1件。KXC采∶13,泥质灰陶,残,仅存一角,斜壁,平底。内底有清晰的轮制拉坯痕(图三,14)。

3.瓷器

碗底 1件。KXC采∶14,残,青灰瓷胎,内外施乳白釉,外釉不及底。圈足,内底绘铁锈花,并有垫渣痕。足高1.1厘米(图三,13)。

碟 1件。KXC采∶15,残片,青白釉,内壁绘铁锈花。外壁施釉不及底,有蜡泪痕(图三,4)。

4.建筑材料

瓦片 10件。其中有红色绳纹板瓦、菱格纹板瓦、素面筒瓦,灰色绳纹板瓦、筒瓦,灰褐菱格纹板瓦。

二、后井子地遗址

后井子地遗址,位于西龙湾村西四组、当地人称“后井子地”处。东经124°15′27.5″、北纬42°16′02.7″,海拔高程131.4米。东南距西龙湾山城500米,东北距后河沟遗址500米,西接四组部分村民住宅,南亦是四组村民住宅,住宅前为开原经靠山镇至黄旗寨公路。地势较高平。

地表散布有大量的红色绳纹、菱格纹板瓦及陶片,范围在东西60、南北100米内,而尤以村民王佐千家房后瓦片较集中,推测这里应有一处建筑遗址。

采集遗物主要有石磨棒、圆饼形石器、石拍、陶饼、陶器口沿、瓷圈足,以及瓦当、数量较多的板瓦、筒瓦残片等。

1.石器

拍 1件。KXHJ采∶1,青石经切割磨制加工而成,整体呈马蹄形。下部为六角台形,底面平。观其造型,应为制作陶器的拍打工具。通高9.3、台高2.5、六角形拍子的每面边长为8.9~9.8厘米(图四,1)。

图四 后井子地遗址采集遗物1.石拍(KXHJ采∶1) 2.石磨棒(KXHJ采∶2) 3.圆饼形石器(KXHJ采∶3) 4、5.陶饼(KXHJ采∶4、5) 6.口沿(KXHJ采∶6) 7、8瓷圈足(KXHJ采∶7、8) 9.瓦当(KXHJ采∶9) 10.筒瓦(KXHJ采∶10)

磨棒 1件。KXHJ采∶2,粉红色砂岩琢磨而成。已残。长5.9、宽5.9、厚4.6厘米(图四,2)。

圆饼形器 1件。KXHJ采∶3,青石磨制。残。直径10.6、厚1.6厘米(图四,3)。

2.陶器

饼 2件。KXHJ采∶4,泥质红陶,内外施绿釉,边缘打制略呈圆形。直径2.1、厚0.7厘米(图四,4);KXHJ采∶5,夹细砂红陶,用陶片加工而成,椭圆形,长径5.3、短径4.7厘米(图四,5)。

口沿 1件。KXHJ采∶6,残,泥质黄褐陶,陶质细腻,火候较高。折沿,尖唇(图四,6)。

3.瓷器标本

圈足 2件。灰白瓷胎。KXHJ采∶7,乳白釉,残半。内底绘铁锈花叶纹,外壁无釉。圜底。足高1.6厘米(图四,7);KXHJ采∶8,内外无釉,内底有圆形垫圈及二处垫渣痕。圜底。圈足直径7.6、足高1.1厘米(图四,8)。

4.建筑饰件

瓦当 1件。KXHJ采∶9,泥质红陶,烧制火候相当高。当面与筒部皆残,仅存约四分之一,从残存部分观察,当为高浮雕忍冬纹。经测直径15.4、厚2.7、边缘凸起1.8厘米(图四,9)。

筒瓦 1件。KXHJ采∶10,泥质灰陶,火候较高。表面大部分经刀削或拍打成素面,局部可见细绳纹。内面为布纹,已残。残长6.5~10.06、宽10、厚1.9厘米(图四,10)。

瓦片 14件。其中有红色绳纹板瓦、菱格纹板瓦,灰色绳纹板瓦、窝点纹板瓦、素面间窝点纹筒瓦。

三、后河沟北地遗址

后河沟北地遗址,位于西龙湾村北1000米的后河沟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24°15′45.2″,北纬42°16′17.7″,海拔高程143.2米。这是一处高耸向阳的坡地,北侧是一道东西向山脉,南为西龙湾村的后河沟,这条季节性小河由东向西南注入柴河,顺后河沟向西南500米,即到后井子遗址及西龙湾村。东临由北部山岗前伸的南北向慢岗。

遗址东西长100、南北宽80米,遗物散布于地表,有石器、陶器、铁器、瓷器残片和瓦片等。

1.石器

锄 1件。KXHB采∶1,青色砂岩磨制,扁圆锥体,后部残掉。体较厚重,边刃较薄,有使用后的缺痕。表面及边刃略呈红褐色。残长15.8、宽16.5、厚4.1厘米(图五,15)。

棍棒头 1件。KXHB采∶2,青石磨制,两面钻孔。外瘤状,瘤间下凹。瘤共有7个,其中2个残掉。直径7.2、孔径2、厚4.3厘米(图五,7)。

2.陶瓷器

口沿 6件。KXHB采∶5,泥质黄褐陶盆沿,折沿,圆唇(图五,1);KXHB采∶6,泥质灰陶,面微显黄,折沿,圆唇(图五,2);KXHB采∶7,直口,圆唇(图五,5);KXHB采∶3,夹砂红褐陶,圆唇,沿外卷(图五,6);KXHB采∶8,白釉瓷碗口沿,灰白瓷胎,敞口、圆唇、斜壁(图五,10);KXHB采∶4,泥质红褐陶直口瓮沿,面呈灰黑色,直口,方唇,溜肩(图五,13)。

桥状耳 1件。KXHB采∶9,泥质黄褐陶,陶质较硬,火候较高。仅存一端根部,从残存部分观察,应为横置(图五,4)。

器底 3件。KXHB采∶10,泥质灰陶,平底、斜壁。残,仅存一角(图五,14)。KXHB采∶12,内底施淡绿釉,留有制胎时的弦纹,足外无釉。足直径6、高0.7厘米(图五,9);KXHB采∶13,灰白色粗瓷胎,内外无釉。足直径6.3、高0.7厘米(图五,11)。

打孔器 1件。KXHB采∶11,泥质灰陶,间呈黄褐色,残半。中间有一穿孔。完整器应为长方形,纵横穿多孔。残长7.1、宽6.6、厚4.7厘米(图五,8)。

3.铁器

铁镞 1件。KXHB采∶14,三翼式,长锋,收圆铤。通长6.1、锋长5.2、最宽2.5厘米(图五,3)。

图五 后河沟北地遗址采集遗物1、2、5、6、10、13.口沿(KXHB采∶5、6、7、3、8、4) 3.三翼铁镞(KXHB采∶14) 4.桥状耳(KXHB采∶9) 7.石棍棒头(KXHB采∶2) 8.多孔器(KXHB采∶11) 9、11.圈足(KXHB采∶12、13) 12.铁器盖(KXHB采∶15) 14.器底(KXHB采∶10) 15.石锄(KXHB采∶1)

器盖 1件。KXHB采∶15,残,仅存一角。长6、宽3、高2.2厘米(图五,12)。

4.建筑材料

瓦片 7件。包括红色窝点纹板瓦、绳纹板瓦,灰色窝点纹板瓦、菱格纹板瓦。

四、结 语

最早发现西龙湾山城当是开原市的史志爱好者高清林先生,2004年曾到山城做过实地调查,并把调查的成果收入《五朝重镇开原》①一书,认为该城址应是一座高句丽山城。但因高先生的调查,是出于个人的爱好,没能把调查的情况与文物部门沟通。直到2009年春,笔者在进行开原市境内长城调查的复查工作时才发现这座山城。

西龙湾山城是利用柴河北岸前伸探出河谷的自然条件,凭借山势,居高筑城,城墙四面均外临陡坡或峭壁,同时,城外三面临柴河水,是山城一道天然屏障,使山城凭借山河之险,易守难攻。北侧虽与东西向山脉相连,但城北墙恰好筑在前伸山体的最高点上,山城与北面的山体之间,有一片低平地带,因此北面城墙外也形成陡壁,高差在十余米上下,更利于山城的防守。又在山城东北角的最高点上设置角台,居高控制,是山城城防最关键的部位。

城门在西侧,经过精心的设计选址,是在西侧山体的内凹处,十分隐蔽,两侧门垛高大,因现被西龙湾小学辟为校门,门道及其他设施情况不清。

蓄水池修在城内西南角,据当地村民说,50年前这水池又大又深,传说潭中有龙,俗称为“龙潭”。清代在城内修建庙宇,即取名“龙潭寺”。

城内发现的文化遗物,最早的当属青铜时代。山城修建在柴河河谷北侧凸起的山地上,实际是柴河右岸的二阶台地上,地势高平向阳,下面有充足的水源,这是最适合古代人类生活、生产的理想之地。城址内采集到的夹砂陶质的环耳、豆柱、石器等遗物,属于辽北东部山区较有代表性的文化。该文化因最早发现在西丰和隆的凉泉,而被称之为“凉泉类型”②文化,分布范围在辽北以西丰为最,开原、昌图有大量的发现,法库、康平境内有少量遗存,吉林省境内的辽源、通化、四平等也都有分布,时代约当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有的可晚到汉初。高句丽占据辽东以后,为加强西部边境的防御,在遗址之上修建了山城。城内以高句丽的文化遗物最为丰富,除数量较多的各种板瓦、筒瓦的残片外,还采集到陶器的口沿、器耳等,其中的绳纹、菱格纹板瓦,见于辽北境内西丰城子山、开原古城子等山城内。所出口沿形态与桓仁五女山城地层出土的四期文化敛口罐口沿相同③。遗物中还采集到有辽金时期的陶、瓷片,说明山城在辽金时期也有人居住。

后井子地与后河沟北地两处遗址,也采集到大量的高句丽板瓦、筒瓦的残片,而犹以后井子地瓦片十分密集。后井子采集的残瓦当,据其形态观察,应为忍冬纹,与吉林省集安市东台子遗址出土瓦当相近④。从当面残存的局部花纹观察,更接近东台子Ⅳ式瓦当。东台子建筑基址,被认为极有可能是高句丽故国壤王九年(392年)春三月兴修的王室社稷和宗庙⑤。据相关考证,高句丽大约在4世纪时,始烧制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瓦当,在东台子建筑宫室和祭祀殿宇使用。此前,高句丽的建筑上没有使用瓦和瓦当,基本是草庐或规模较大的木结构草房。《旧唐书》记高句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茸舍,唯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⑥。高句丽开始在建筑上使用本民族烧制的板瓦、筒瓦,并逐渐使用瓦当。这批瓦当均为红色,花纹是模仿中原地区的莲瓣、忍冬和兽面并融合自己民族的特色,形成高浮雕,高边缘,多红色的特点。西龙湾后井子地瓦当正是具备了上述的特点。高句丽国家使用瓦当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王公贵族生前的宫殿、居室、官府和死后墓上的享殿、祭祀的殿宇都是以瓦盖顶,而居住在郊外或边远地区的黎民百姓只能以草结庐,是决不能用瓦的。因此推测,后井子遗址出土瓦当并大量的板瓦,很有可能是一处用于祭祀的建筑遗存。遗址中采集陶壶口沿(图四,6)与桓仁五女山城F4∶4陶壶口沿相近,应为同类器物⑦。该壶所在的F4属Ⅲ类房址,归入五女山四期文化,年代在4世纪末到5世纪初。可做后井子地陶壶口沿的时代参考。

西龙湾山城,是辽北境内发现的又一座高句丽山城。此前,辽北境内已发现有高句丽山城六座,分别是西丰凉泉城子山山城、开原八棵树镇古城子山城、马家寨乡马家寨山城、威远镇龙潭寺山城、铁岭市李千户镇催阵堡山城、张楼子山城。这些山城分别坐落于通往高句丽腹地的辽河支流河谷通道上,其中,城子山山城在碾盘河上游左岸,龙潭寺山城在寇河上游的右岸,古城子山城在清河的上游右岸,马家寨山城在沙河中游右岸,催阵堡山城、张楼子山城则坐落在凡河河谷两侧。辽河左岸向东部山区高句丽腹地的几条主要河谷通道都修筑了山城,唯在柴河谷地沿岸未见,西龙湾山城的发现,填补了此前辽北东部山区高句丽山城布局防卫的缺憾。由辽河平原向辽东山地,主要是通过各条河流谷地连接与沟通,高句丽为了加强西部疆域的守卫,在各个河谷要道都修筑了山城来进行守卫。山城发现之前,柴河谷地犹如整个完整的防线中间存在的一道裂隙与缺口,通过柴河古道,敌方的兵锋直可进入高句丽腹心区域。西龙湾山城的位置,正当河谷要冲,控扼柴河古道,使西部防线的防务更加完善。这是西龙湾山城发现的重要意义所在。

执笔:张剑 许志国

注 释:

① 刘兴晔主编,高清林著:《五朝重镇开原》,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年。

② 辛岩:《辽北地区青铜文化初探》,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

③⑦⑨⑩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五女山城》,图一九四:3、9,文物出版社 2004年。

④ 林至德 、耿铁华:《集安出土的高句丽瓦当及其年代》,《考古》1985年第7期。

⑤ 方起东:《集安东台子高句丽建筑遗址的性质和年代》,《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第1辑。

⑥ 《旧唐书·东夷传》卷199,中华书局1975年。

⑧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石台子山城》,文物出版社 2012年。

〔责任编辑、校对 田索菲〕

张剑,男,1978年生,辽宁省铁岭市博物馆馆员;许志国,男,1954年生,辽宁省铁岭市博物馆研究馆员,邮编112000。

K871.42

A

1001-0483(2017)01-0003-07

猜你喜欢

龙湾高句丽瓦当
诗情画意龙湾美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湾玛珥湖水华爆发成因初探
朱克敏重装《秦汉瓦当文字》考略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独树一帜 别开生面——山东齐地树木纹及文字瓦当考释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幸福老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