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休闲体育发展的角色定位

2017-02-21陈德旭彭国强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体育发展

陈德旭,彭国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休闲体育发展的角色定位

陈德旭1,彭国强2

全面小康社会经历了提出、总结、建设及建成等阶段,是休闲体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二者关联紧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休闲体育面临余暇难度、富裕不足、病态风行、人际淡化、生态破坏等挑战,同时也是其不断推进的机遇。因此,需将休闲体育的角色定位为:刺激体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强社会治理、提升政治文明的稳定器;提高人口质量、促进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改变生活方式、承接健身战略的新手段及融入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的推动者。

全面小康社会;休闲体育;发展;角色定位

“小康社会”是中国情境或是语境下永恒的研究主题,这与国家顶层愿望密切相关。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继续强调“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八大则确立至2020年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预期更让国民欢欣鼓舞。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四个全面”,其中“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列于首位。由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足见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承诺,“人均”可显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与决心。如此,物质财富的积聚与余暇时间的倍增定促使人们讲求生活品位、注重精神消费、追求惬意生活、提高思想道德及增强身体素质等,这般综合需求多少与休闲体育产生了协同关联,休闲体育发展动态可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反馈指标。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休闲体育的角色如何定位就值得探索,以为其更好地作用于社会发展提供帮助。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休闲体育

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成逻辑

小康可解释为:儒家理想中比“大同”之世较低级的一种政教清明、人民安乐的社会局面,或指家庭略有资财不愁温饱[1];亦指可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2]。通俗而言,小康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过渡阶段,即吃穿有余、闲暇倍增的生活状态。这种体现为休闲体育走进民众视野奠定物质与时间基础,也只有在“钱、闲”均备情形下体育行进之步伐才更加稳健,小康的美好期许与休闲体育的现实渴求与人类发展史进程形成天然契合。“小康社会”源出《礼记》,是“天下为家”的社会形态于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反映。邓小平同志认为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3]”。《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显示:“到2000年,除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5%、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实现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实现80%外,其他指标均已完成。用综合评分方法,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96%;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7.86%,中部地区实现93.18%,西部地区实现84.18%,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4]”。总体小康社会成形。

十六大指出,当时“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界定,即水平更高,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人均收入、生活环境及人口素质等方面较之总体小康显著提高;发展更全面,不仅物质生活丰裕,精神文化生活等也更加丰富;发展更均衡,即城乡、地区、产业等协调发展[5],它强调代际间的利益均衡,强调自身需求的同时,还应有长远的考虑,不能以加大后代发展成本的代价来换取自身的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确立了至2020年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涵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6]。至此,小康、小康社会、总体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呈现出规律的发展轨迹与内在逻辑,而伴随此程式的递进,人类将迎来休闲时代,休闲体育恰能与这种变迁对接。

1.2 休闲体育释义

休闲体育伴随休闲研究热在体育界瞬间爆发,一时对其理论探索更是百家争鸣,对于休闲体育概念的界定,众学者各持己见,莫衷一是,主要表现如下(见表1)。纵观各学者的研究可知,休闲体育不可能仅是单向度的表述,更应是一种整合的存在方式。通过查读阅览休闲体育的界说,不难发现其蕴含以下几种意境:①时间,关于自由的时间(free time);②活动(activity);③心境状态(state of mind);④生活方式(life style)。在继承的前提下我们较赞成如下定义:休闲体育是人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以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满足身心需求的一种自觉自足的社会文化活动[7]。其中将休闲体育的时间要素、表现形式、体验状态的语境及其最终的属性较合适地表达出来,联系小康社会征状同时,更为后续研究奠定逻辑基准。

表1 休闲体育概念一览

1.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休闲体育关系

1.3.1 余暇善度与经济发展需要休闲体育

“小康社会,吃穿有余,休闲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5]”,休闲体育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主要由其自身决定,即休闲对应小康余暇,体育促进社会发展,也就是说,是否有闲是开展休闲体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实行双休及节假制度为人们参与休闲体育创造了时间保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休闲体育,我国经济总体上已进入供大于求的发展阶段,扩大内需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而“发展休闲体育产业,通过体育文化消费,拉动内需是我国政府经济发展举措之一[16]”。休闲体育的开展需有闲暇时间的保障与经济条件的支持,只有在可支配的自由时间配有必需的体育专业装备方能达到一种理想的消遣和生存体验,这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密切相关。

1.3.2 休闲体育迎合全面小康社会而产生

休闲体育从无到有,从有而优,由少积多是物质财富所决定。改革开放前,我国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与建设,也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无奈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至1978年,城市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为67.7%,整体处于一种较贫困状态,此时进行休闲体育堪称奢望,亦不现实。伴随改革开放推进,小康社会战略实施,至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均在50%以下;次年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数值分别为37.9%和47.7%,总体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休闲体育开始逐渐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可谓小康社会带动休闲体育的起步。及2013年,我国人均GDP为6 747美元,各地区最低为3 710.78美元,已经达到较高发展水平,休闲体育的参与趋于常态化。可以说,物质财富的积聚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休闲体育参与机会,如场地设施的完善、活动项目更丰富、组织管理更加有序等,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让民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休闲体育活动中去。

1.3.3 休闲体育是全面小康社会精神消费的一环

众所周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涉及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5大维度,逐渐升级,依次递进。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的需求会向高层次演进。按照世界各国的经验,“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17]”,而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 414美元,显然符合精神消费的开启条件。正所谓“当全社会的温饱大致解决以后,出路是要靠心的发育,要靠精神的发育,要追求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郑也夫)”,这就需要意识的转变,而重视文化、讲究休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渐成为现代人的“惯性”思维。全面小康社会中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使参与休闲体育、进行精神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题中之义。

1.3.4 休闲体育与全面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相同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杰弗瑞·戈比),休闲体育更是使人们精神领域获得自由和提高的重要形式,它作为一种生活实践,可以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塑造人的个性完全自由、洒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小康社会得以全面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休闲体育恰有利于此目标的达成,即自由的时间内、辅以无拘的活动表现形式以反映一种魅力十足的社会文化,个体潜在素质得以彰显,终达自我充实。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休闲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人们余暇增多却不知如何善度

我国于1995年起推行五天工作制,随后颁布了“五一”“十一”和“春节”3个“黄金周计划”;2007年11月将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加为11天,同时将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4个民族传统节日相继纳入。国家出台了《职工带薪休假规定》,长假制度使我国城市职工每年拥有的各种假期累计达到115天,接近全年的1/3。从中看出,未来人们的余暇时间定会只增不减,且呈现碎片化趋势,即“少量多次”。在吃穿有余、闲暇增多的前提下如何善度余暇、充实精神俨然成为人们提上日程的生活议题。然而现实情况是:民众对余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相对单一,如“平时,看电视(25.45%)、上网(21.62%)等以家庭为空间的休闲活动仍占多数[18]”,诸如更加时尚、充满动感的休闲体育融入仍显不足,面临时间利用不当的困境,这与观念意识不无关系。转变此种消遣方式,引领大众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活力的关键。

表2 2004-2013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表3 2004-2013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2 人们财富积聚但富裕程度仍有待提高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纯收入都有提升的趋势(见表2)。2004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 421.6元、2 936.4元,2013年分别为26 955.1元、8 895.9元,可见我国居民财富不断集聚。此外,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人们的富裕程度正在攀升(见表3),2004年城乡数值分别为37.7%、47.2%,而至2013年时二者分别降为35%、37.7%。通过表2与表3的数据发现城镇恩格尔系数10年间下降幅度低于农村,且二者逐渐趋于接近水平。在民众财富增加的同时,反映富裕程度的指标反而变动不明显,尤其体现于城镇,这表明城镇居民在消费环节仍存有观念滞后现象,怎样促其积极消费、进行健康投资等是未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2.3 人们的不良习惯导致其生活方式病风行

生活方式即生活习惯,广义为个体或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狭义主要包括饮食、衣着、运动、作息、嗜好等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疾病称作生活方式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各种陋习致病态长存,如高血压(2010年,中国高血压患者的人数已超过2亿,每年还在以1 000万的人数继续增加)、肥胖(可能已超过7 000万人)[19]等慢性疾病的爆发。据专家介绍,“中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与此同时,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20]”。体育社会学专家李建国老师认为:“过度保护或个性化衣着使人适应能力出现问题,产生过度依赖”,“节食、主食副食化、营养过剩等致使饮食结构失衡”,“软生活、欠活动的居住形式使人筋骨受损”,“以车代步式的出行手段致体力活动减少”等一系列现代生活习惯的成形最终导致生活方式病风行全球,而如何将健康指标打造完美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本所需。

2.4 人们居住集聚而人际关系淡化

伴随中国社会转型,人们的居住方式发生巨变,由传统的以单位为主向现代社区形式转变。在此过程中,民众从熟悉的同事关系霎那成为陌生的不勤往来的邻里,彼此的交流异常缺乏,导致人际关系“沙漠化”,《零点宜居指数——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调查数据表明:“有高达55.5%的市民不知道邻居户主的工作单位,42%的市民不知道邻居户主的名字,33.3%的市民不知道邻居家庭有几口人,10%的市民根本就不认识自己的邻居[21]”,社会环境可谓受到严重“污染”。加之网络通信时代的到来,人际交往逐渐虚拟化,面对面的交谈活动越来越少;除此,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等使人与人之间虽住一处但防备加重,互相了解的机会甚少,由这种因聚集方式而产生的众多社会关系的淡化问题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一定程度可看出休闲体育在人们日常中的缺乏,进而导致邻里间最直接的面面互动缺失。所以借助休闲体育促进人们和谐相处、相互沟通、增加邻里情感等将是社区工作亟需解决的课题。

2.5 国家经济发展却伴随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

“迄今人们看到的每一个社会进步,都是伴随着社会代价的[22]”。中国经济在迅猛发展同时亦伴有不可避免的代价,尤其表现于生态环境。人口数量的几何增长、现代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城市垃圾、农村农药喷洒等,造成本已稀缺的淡水资源更加紧张;大气污染严重,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约占全世界的一半;乱砍乱伐致使人类绿色家园剧减等等环境问题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21世纪初,“重庆市仅生态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全市GDP的16.1%[2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重视环境保护,发展绿色产业以积极促进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休闲体育发展有助于此问题的解决,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势必塑造更加完善的生态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助力。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休闲体育的角色定位

3.1 刺激体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于发展目标中强调“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设定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且在产业体系环节明确将健身休闲提至首位,足见未来体育产业的目标指向——大众健身休闲,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健身活动,使其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不断增加,进而达到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目的。2016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现出顶层设计关于健身休闲产业重视的政策连续性。除此,体育消费会进一步影响恩格尔系数,因为体育消费数额增多在不变更食品开支的同时却使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上升,从而促使恩格尔系数降低,以体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富裕水平。休闲体育对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会出现爆发性的增长,融合或带动相关产业,一位美国学者曾测算过:“在运动休闲领域中消费一个美金,可以带动其它行业消费8个美金[24]”,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注足活力。休闲体育产业在经济链条中发挥日益显著的多元作用:“休闲体育产业的辐射效应可以带动休闲体育用品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同时还有助于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25]”。

3.2 加强社会治理、提升政治文明的稳定器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了小康,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体育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26],大众不再羞于身体的动态展现和独自参与,而是群体性地融入。于是,喜闻乐见的休闲体育活动开始遍及大街小巷、城市公园,甚至乡村田舍,促使群众大规模聚集,促进相互交流,促动其利益需求彼此表达,是反馈民生、政治文明建设程度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除此,在参与休闲体育的过程中,更容易体现一种由政府单项管理形式向政府和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的格局,人们既可以社会组织方式介入,或自组织进行,又可自我个体执行,在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推动下,所有人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由多元主体进行且以法律为依据展开社会综合治理,最终达到加强社会“善治”的高级目标。

3.3 提高人口质量、促进健康发展的动力源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德)、文化素质(智)、身体素质(体)[22]。它是“健康中国”打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指标,需得到全面提升。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须有全民健康的身体素质做基础保障,应觅得有效手段。休闲体育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健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休闲体育参与可使人们思想解放,彻底进入一种舒适的意识状态,便于灵感的酝酿;休闲体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包括对项目的熟悉、练习及其外的关于历史、地理、民俗的深入了解;休闲体育有利于增进健康,提高机体活力。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提到“在人的各种状态下,正是游戏,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美。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真正的人”。休闲体育恰是能使人称其为人的文化游戏,是全面提高人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休闲体育还利于人们回归自然,本性使然,身心松弛,达到疲劳消除,使人处于一种快乐、享受的状态。所以,积极健康的休闲体育有助于全民族人口质量的提高以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4 改变生活方式、承接健身战略的新手段

生活方式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形式,也是一种内容丰富、层次复杂、形式多样、内容联系密切的生活活动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社会建设却相对迟缓,人们在吃穿有余、闲暇增多的情况下却固守以往的生活方式,不肯或是不知如何去“玩”,在慢慢觉醒的同时亦暴露出些许社会问题,如广场舞现象,当所谓的“大妈们”陆续告别麻将桌,纷纷聚集于城市、乡村的广场翩翩起舞,随即产生一系列未曾预知的社会矛盾,在看到这种不利冲突同时,我们更要注视这背后喜人的积极意义,人们的生活方式正以体育为突破口发生转变。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习惯参与等恰是生活方式的重要构成要素,除衣食住行,(休闲)体育正越来越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以利于人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观念的形成更为休闲体育转变生活方式提供了路径指引。此外,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及余暇时间的继续增多,人们的休闲需求与愿望定要得到满足,休闲体育的一大任务在于实现全民的休闲享受,不仅注重生命质量的改善,更要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

3.5 融入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的推动者

“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主要表现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7]”。休闲体育是绿色环保型社会文化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城市景观体育的遍及,都市体育圈、层、带的空间布局,健身林荫路径、步道慢行系统的环绕设计,健身苑点场地器材的铺设与排列,大型体育中心的矗立、广场的延展,体育主题公园、乡村运动休闲基地的建成等等,配以或自然或人工的环境要素,点缀之余无疑为整个城市、乡村的生态文明发展起到升华功效。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与环境格局密切相联,《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中提及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2.6m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计划到2025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对于废置的厂区等进行体育场馆改造。通过运动场地设施的量化规划及变废为宝式的房屋改装,丰富人们余暇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定会为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辅以助益。

4 结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重要目标之一,而关注民众精神生活则是重中之重。社会发展与民众成长形成同步,但此过程中仍存民众余暇时间增多却不知如何善度、人民财富不断积聚但富裕程度还显不足、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生活方式病风行社会、人们居住集聚却使人际关系逐渐淡化及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付出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等现实问题。这于一定程度言,缺少更具活力的项目对其加以预防,休闲体育即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化解社会矛盾的工具,体现在善度余暇与经济发展需要休闲体育,因为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休闲体育迎合全面小康社会而生,它可加强社会治理,发展政治文明;休闲体育是全面小康社会精神消费的一环,能够提高人口质量;休闲体育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且能转变生活方式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1] 杨希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57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385.

[3] 邓小平文选(3)[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1-162.

[4] 颜廷瑞,毛飞,等.中国全面小康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5] 刘振堂.不同历史时期体育功能的特征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转变[J].潍坊学院学报,2004,4(6):151-153.

[6] 朱之鑫.全面小康:从“建设”到“建成”[J].学习月刊,2012(23):8-9.

[7] 凌平,周良君,刘泽华.我国休闲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特点[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465-468.

[8] 刘一民.余暇体育——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1):57-61.

[9] 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5):32-34.

[10] 刘子众.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体育学刊,2003,10(4):34-36.

[11] 王丽岩.休闲体育:人性的回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204-205.

[12] 席玉宝,高升,杨彬.试论休闲与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51-54.

[13] 石振国,田雨普.精神视域中休闲体育的意蕴解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26-29.

[14]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23.

[15] 陆大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的体育健身方式转型[J].体育科研,2013,34(1):19-21.

[16] 李建国,吕树庭,董新光.社会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21.

[17] 唐丕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强国建设[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3):6-9.

[18] 徐爱萍.上海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现状研究[J].企业导报,2012,(17):116-118.

[19]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5.

[20] 李艳霞.廊坊市居民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10,6(12):175-176.

[21] 杜鹏,王红丽.老年人日常照料角色介入的差序格局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4,20(5):85-92.

[2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71.

[23] 彭昱,常永官.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及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2000,22(2):1-2.

[24] 凌平.国际滨海运动休闲之城的发展历程和启迪[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4):4-8;15.

[25] 黄蓉.论休闲体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6):203-204.

[26] 鞠峰,沈纲.休闲体育文化价值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1(14):214-215.

[27] 吕树庭,刘德佩.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73.

(编辑 马杰华)

Role Orientation of Leisure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 Round Way

CHEN Dexu1, PENG Guoqiang2

Overall well-off society has experienced the stages of proposal, overall construction and completion, it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and the two are closely related.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leisure sports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that people don’t know how to spend their leisure time, residents income can’t adequately support their leisure activities, diseases caused by unhealthy life style are commonpla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weak,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damaged. However, these challenges also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Therefore, the role of leisure sports should be positioned as: a way of stimulating sports consumption and the new engine of spurring economic growth; the stabilizer of strengthening social governance and enhancing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e power source of improving population quality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new means of changing lifestyle and undertaking fitness strategy as well as the promoter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verallwell-offsociety;leisuresports;development;roleorientation

G80-05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7)01-0008-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体育产业大国成长的体育与社会基础研究”(16YJC890018);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国体育大国成长的制度治理研究”(2358SS16095);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研究”(yjscx2016005)。

陈德旭,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chendexu1986@126.com

1.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 江苏 常州 213164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2. D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2016-09-04

2016-12-18

G80-05

A

1001-9154(2017)01-0008-06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体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
我们的“体育梦”
教师发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