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研究
2017-02-20王宏甲
王宏甲
摘 要:因材施教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因材施教的提出及意义、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等方面,对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进行研究,以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措施,发挥因材施教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因材施教;数学教学;意义;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96-01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在很早之前就被提出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很多教师仍然感到困惑。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因材施教进行研究。
一、因材施教的提出及意义
(1)因材施教的提出。在我国,“因材施教”理论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被称为“具有教育方针的方法论”。之后,朱熹对“因材施教”理念进行归结和发展,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的观点。到了我国近代,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主张因材施教,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育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阐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另外,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也对因材施教原则给予过充分的肯定。
(2)因材施教的意义。因材施教原则在中外教育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就要对国民进行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全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面向个体的教育就不能视为面向全体的教育。然而,作为个体的学生是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所以要进行因材施教。
二、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然而也是宏观的、抽象的,所以要依靠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去细化并落实。这就要求师生明确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及意义,使一切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依据目的性原则,可从两方面实施因材施教:第一,目标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为学生量身制定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实现目标的方法,从而强化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第二,综合规划教学任务。教学目的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重角度及多重目标着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智能培养相结合。
(2)准备性原则。准备性原则指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也称为“可接受原则”。在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学生的准备状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同、原有知识水平不同,则学生的认知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也不同。这需要教师通过多样的测量手段对学生进行判断,再针对每个学生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
三、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1)根据学生生理特点进行施教。男女生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导致男女生对不同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优于男生,学习立体几何知识优势明显;男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高于女生,所以在逻辑证明中男生的优势明显。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特点,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2)根据学生智能特点进行施教。教师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智力水平,并不只体现于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会体现在符号语言、运动、音乐节奏等方面。智力水平的多样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所以,自主学习并不具备普遍性,有些学生并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相适应,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减少他们在学业上的挫折和失败,帮助他们成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最终目的——扬长补短。
(3)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施教。教师要明确受教育者在哪些方面具有天赋,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和培养,而不是拿一个标准衡量个性不同的学生。教师应正视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了解学生个性是因材施教的理论前提,因材施教是发展个性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教育如果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应该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
(4)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特点进行施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分为现有认知水平和一般知识能力。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适当为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搭建支架,循序渐进;对于认知能力较高的学生要提高标准,要求他们以更高的水平完成任务。一般认知能力体现在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应实施结构化教学,面对一般认知能力较低的学生,注重指导和讲授;对于一般认知能力较高的学生,要以训练和提高能力为目的,采取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有弹性的教案,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四、结束语
因材施教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必须依照社会、时代及人自身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实施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落实因材施教的关键因素。要把因材施教这一理念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它的积极作用真正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和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2]李定仁.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4]张大均.论因材施教的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