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2017-02-20郑艳
郑艳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巨大影响,政治参与从传统形式逐渐向网络参与转变,这种参与方式具有方便、快捷、廉价等特点。网络政治参与增加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使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进一步提升。但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进一步发展,所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引导和规范。
[关键词]网络政治 政治参与 参与规范化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及类型
1.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在保证政治系统正常运转下,公民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参与政治活动的行为,公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问政来实现民主权利和履行民主义务,并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运行态势和政府决策过程。网络政治参与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已成为重要的政治参与方式之一,网络政治参与在某些方面弥补了传统政治参与的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网络参政进入了提升阶段,从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政治参与的目标上,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还是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都是国家公共政治生活。虽然网络政治参与是在网络空间进行的,但其目的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网络的虚拟性不会影响到这一点。
2.网络政治参与的类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网络参政议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参政议政已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部分。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政府的公共政策进行关注,以获取最新的政策动态,并监督政府机关的运作。另外,公民也可以向政府提出自身的利益诉求,从而对政府的政策活动施加影响。公民的参政议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网络社会中,人们不再需要别人为自己代言,只要有上网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政治言论和观点。
第二,网络舆论监督和反腐。网络舆论监督是广大网民在网站上获取信息,以发微博、微信朋友圈、发帖等形式,围绕公共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参与到对政府权力者的监督中。网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让网民能够在网上搜索到大量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在网上发布信息,通过知情人举报等方式,让腐败的官员露出水面,网民对腐败分子缺失的道义进行锲而不舍的追索,形成了预防腐败的道德自律底线。
第三,网络的求实和问责。公民对政府的公共决策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公民对于决策中的疑问点,政府有义务向公民进行说明,例如“茂名PX项目事件”。对于个案中内容存在争议的地方,公民参与的目的是求证事实真相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如果政府处理得当,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四,网络政治谣言和破坏行为。网络政治谣言,有些通过捕风捉影来夸大或歪曲事实,有些断章取义,有些凭空捏造,这些行为都是别有用心,行事动机不纯,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比如“某事业单位因人设岗”,“北京西四环又现不明枪声”。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这些信息在短时间在人群中广为传播,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网络破坏行为,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网络黑客恶意攻击政府网站;二是通过恶炒腐败个案诋毁党和国家领导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串联、组织、发动分裂祖国和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行为[1]。
二、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
1.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扩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它相对于传统政治参与具有便捷、成本低等特点,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政治参与的热情。当人们采用理性的方式进行网络参政时,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民主的发展。但是,一旦有人当人们用非理性的方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将会对人们的认识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也会妨碍民主政治的发展。一般来说,网络政治参与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盲目性参与、欺骗性参与、情绪化参与、非法参与。
盲目性政治参与。“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既不是被一定的目的或动机所驱使,也不是由于直接迫于某种外在的压力,而是源于自身的一种盲目的本能和不自觉。”[2]网络世界信息的更新每天不计其数,面对海量信息,许多网民无所适从,人云亦云,容易发生盲目参与,从而造成参与动机不确定,参与目的不明确。如果有人在网络平台对某一政治事件发表言论时,许多网民往往会跟风参与评论,有时甚至会演变成无节制的参与,造成政治狂热,从而引发政治骚乱。这不仅影响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也会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欺骗性政治参与。由于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每个人都可以用网名代替真实的自己,使主体身份虚拟化,不受现实的约束,因此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现实规范的约束。一些网民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散布网络谣言,对社会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扰乱。常见的谣言一般有以下几种:有意發布一些与众不同的言论,引起别人的关注;断章取义,虽有其事,但是只是截取其中某些片段,引起别人的误解;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不辨真假就把谣言散布出去。在现代生活中,手机、平板电脑使用频率高,谣言通过这些电子设备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大,危害也是与日俱增。
情绪化参与。网络世界的信息量大,更新速度也非常快。由于网民的网络参政水平参差不齐,每个人对每件事的见解也不尽相同,有些网民不具有辨别网络信息是否属实的能力,看见网上热议某一事件,也盲目跟风转帖。转帖并不是出于社会责任,也不是出于自身参与的本意,而是以一种情绪化的方式参与其中,随意发泄自己某种不满情绪。这类网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于感性偏好,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化参与。
非法参与。在网络社会中,网民既可以用真实身份进行参与,也可以用虚拟身份参与其中。当网民用虚拟身份进行参与时,会大大降低现实政治安全性,同时也少了现实中的约束,容易受到一些非法组织的影响,从事一些非法参与。比如近年来许多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入侵政府网站获取国家机密,或者在一些合法的网站中插入非法内容。
2.网络政治参与的匿名性与开放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使用真实身份进行政治参与,也可以用数字符号来代替自己,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由于在网络世界中网民的身份与其自然身份不是一一对应,人们可以不受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抛开客观存在的诸如年龄、身份、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正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一些网民在网络上发泄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存在着不少偏激的言论,网络上无主见的群体成员会受其影响,造成人多势众的局面,将原本的舆论监督变成了舆论暴力。作为与现实社会相区别的网络虚拟空间,网络社会环境是开放的、离散的,在这种环境之下,网络政治参与主体会更容易感觉到漠视,不利于政治责任的培养。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与开放性,在网络世界就很难划定政治选区,认定选举人的资格,确定选举人与被选人之间的名额比例。
3.网络政治参与主体不均衡。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使得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鸿沟缩小,但实际上是与之相反,网络技术并没有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使不同人之间获取的信息量相对一样,而是加大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鸿沟,使得“信息富有者”获取的信息更多,而“信息貧困者”获取的信息相对较少。当前的“信息富有者”掌握着全球高新技术,成为信息的统治者,而“信息贫困者”则一无所有;前者垄断了信息供给的需求,导致“信息贫困者”资源不足。因此,政治参与主体,不同的人群所获取的信息量则不同。同时,根据调查显示,男性、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高者政治参与的热情度高,所获取的信息资源相对较多;而农村居民、下岗人员以及低收入者在互联网获取的信息相对较少,政治参与热情度较低。获取信息量较多的人员同时也更倾向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而获取信息量较少的人员则更倾向利用网络来进行娱乐,这将会使两者之间的素质差距越来越大,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参与程度的差距也会加大,使得网络政治参与主体不均衡。
4.政府网络信息意识淡薄和回应欠缺。电子政府的常态运转既要求政府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同时还应有与现代工作手段相适应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虽然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政府官员与公众的对话,但是,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意识和能力还不强,还有一些政府官员对于网络参政还不熟悉,部分政府部门之间不沟通协调,使得公民网络参政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虽然政府部门的政治信息在网络上公开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公开的程度还是不够,不能满足公众对于政治信息的需求。再次,部分政府人员对于网络的应用能力以及网络信息知识难以适应电子政府的发展需求,更甚者担心在网络环境下对信息控制权力的丧失,对网络信息的应用带有抵触情绪。最后,政府对于公众的政治参与的相关问题回应欠缺或者滞后,当网络政治参与的人数较多、形成的公共意见能量较大、对政府部门形成较大舆论压力时,政府部门才会迫于压力而做出回应。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
1.提高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素养。网络信息时代的政治参与,需要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格。在我国,虽然互联网已普及,但是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素养普遍不高,急需提升,这就要求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公众需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了解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和公共政策,掌握有关政治参与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清楚政治参与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第二,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通过各种途径让公众有意识地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形成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和政治制度环境,有利于公众执行政府的决策,也有利于政府了解公众的需求。第三,提高公民审慎的理性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提高明辨能力,不图一时口快,也不随便受偶像的影响,不盲目听从“意见领袖”的观点,在没有调查研究的情况下防止主观臆断,保持理智和理性。第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强烈的责任感。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政治参与需要公民用道德伦理的力量来规范和引导参与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在遇到不同的观点时首先抱着宽容态度,不随便扣帽子、打棍子,以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
2.实现网络电子政务。在网络时代,电子政务成为政府管理改革和施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子政务可以进一步扩大政府的开放性,使公众能够获得更及时、准确的政务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可以方便公众足不出户在网络平台办事。这不仅塑造了政府良好的形象,还提升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同时也增加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电子政务的兴起与发展是顺应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潮流电子政务的兴起与发展是发展网络民主、落实民主参与的必然要求,为公众提供了新的政治参与渠道;同时能够促进政府的改革,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不仅满足了政府的发展,也有利于为公众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
3.加快网络立法建设。网络政治的稳定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核心,目前我国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这不利于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因此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网络立法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总体设计要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及时制定和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对于不能适应网络发展的法律规定要即时做出调整,制定出的法律要具有可行性,不能脱离实际,同时要有针对性,对于具体网络行为要做出明确说明,做到有法可依。除了要在法律上有所完善外,还要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与处置联动机制,以防出现网络突发事件而引起的舆论大爆炸,出现社会恐慌或混乱。建立专门负责网络舆论的分析机构,培养专门的网络舆情分析人员来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回应网络不实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加强网络入口的监管,这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稳定也是有一定作用的。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在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时采用网上注册的方式,既保护个人的隐私与权利,又防止网络政治参与所带来的负面甚至破坏性效应。
参考文献:
[1]刘宪.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管理与积极利用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4.
[2]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J].理论探索,2008(3).
责任编辑/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