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胫后动脉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内踝及小腿内侧创面的临床效果

2017-02-20茹国华三门峡市中医院骨科河南三门峡472000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岛状内踝小腿

茹国华(三门峡市中医院 骨科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胫后动脉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内踝及小腿内侧创面的临床效果

茹国华
(三门峡市中医院 骨科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带蒂穿支岛状皮瓣对于小腿内侧与内踝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三门峡市中医院收治的99例小腿内侧及内踝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穿支蒂组(50例)与对照组(49例)。穿支蒂组应用胫后动脉的带蒂穿支岛状皮瓣修复创面,对照组应用游离皮瓣修复创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随访半年,对比两组的皮瓣成活率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支蒂组皮瓣成活率、治疗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带蒂穿支岛状皮瓣可以改善小腿内侧、内踝创面的修复效果。

岛状皮瓣;小腿;内踝;穿支蒂

小腿内侧、内踝损伤容易导致骨外露及肌腱外露,且损伤后创面周围的软组织可受到严重损坏。为尽快修复创面,同时确保修复后的小腿内侧及内踝皮肤具有一定的负重功能,应根据创面邻近组织情况、深浅、大小及缺损程度等因素选择皮瓣[1]。带有血管蒂的穿支岛状皮瓣可产生衬垫作用,在修复重建显微外科领域中具有推广价值。本文旨在分析胫后动脉带蒂穿支岛状皮瓣对于小腿内侧与内踝创面的修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三门峡市中医院收治的99例小腿内侧及内踝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开放性损伤,合并骨质外露或肌腱外露、组织缺损。排除不具有皮瓣修复条件的患者,随机将99例患者分为穿支蒂组(50例)与对照组(49例)。穿支蒂组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1~63岁,平均(36.5±3.6)岁;小腿内侧创面为70~16×176 cm2,内踝创面为72~260 cm2;创面污染情况为重度3例,中度12例,轻度17例;合并慢性感染15例,跖骨骨折22例,跖附关节脱位9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14例;年龄22~64岁,平均(36.1±3.2)岁;小腿内侧创面为88~195 cm2,内踝创面为56~315 cm2;创面污染情况为重度2例,中度13例,轻度例18例;合并慢性感染13例,跖骨骨折21例,跖附关节脱位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 ①穿支蒂组。术前利用彩超探查小腿胫后动脉的穿支情况,以明确各穿支点,随后根据穿支点设计岛状皮瓣轴线,并合理选择旋转点,确保皮瓣形状与创面形状吻合,且皮瓣应比创面大10%左右。皮瓣切缘应到达肌膜,切至轴线、旋转点部位时需要保护好各穿支及胫后动脉,以避免皮瓣血供受到影响,必要时可结扎及离断部分穿支点的动脉,注意减少筋膜离断,确保筋膜蒂的长度达到2~3 cm,避免穿支蒂链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穿支蒂部暴露后,利用血管夹对高位穿支进行阻断处理,完全掀起岛状皮瓣后可将止血带松开,并向创面转移岛状皮瓣。为避免蒂部出现卡压问题,需要在旋转点附近设置皮条,并缝合皮条与隧道两侧的皮肤。直接缝合供区,加压包扎受区皮瓣,术后可适当制动、抗痉挛、抗凝及抗炎。②对照组。根据创面大小、部位设计游离皮瓣,取皮瓣时应保护好肌间隔、胫后肌、血管,开放式隧道形成后可转移皮瓣,覆盖创面时采用间断缝合法,直接缝合供区。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随访半年,对比两组的皮瓣成活率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

1.4 疗效判定 术后半年采用AOFA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AOFAS评分≥90分,为优;AOFAS评分为75~89分,为良;AOFAS评分为50~74分,为中;AOFAS评分<50分,为差[2]。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比

2.2 皮瓣成活率 穿支蒂组皮瓣成活49例,成活率为98.00%,对照组成活40例,成活率为81.63%,穿支蒂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01,P=0.007)。

2.3 治疗效果 对照组优良率明显低于穿支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4 并发症 穿支蒂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小腿内侧中区胫后动脉的间隔穿支平均口径达到了1.2 mm,数量为1~3支,穿支的口径较粗、血运恒定,设计穿支岛状皮瓣时能够保证受区腓浅神经、供区皮瓣隐神经实现有效吻合[3]。采用带蒂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内侧与内踝创面,可以恢复创面的皮肤感觉,避免受区皮瓣出现感觉丧失[4]。另一方面,带蒂穿支岛状皮瓣中的分支动脉、轴心动脉均可实现供血,皮瓣血供相对稳定,且皮瓣中可出现伴行性静脉回流,因此岛状皮瓣的血循环系统相对完整,具有血供丰富以及成活率高的特点,同时能增强创面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皮瓣坏死、淤血及溃疡的发生率[5]。应用穿支蒂皮瓣修复小腿内侧、内踝创面时不需要在术中吻合血管,能够确保皮瓣的皮肤质地与游离皮瓣的皮肤质地一致,在切取岛状皮瓣时可以根据受区情况灵活调整转移距离、血管蒂旋转幅度,术后处理方法简单,治疗周期较短,可加快患肢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带蒂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内踝创面的效果优于游离皮瓣。带蒂穿支岛状皮瓣的皮下脂肪较少、皮肤致密,且蒂部外形较好,质地与色泽与受区相近,供区部位相对隐蔽,转移皮瓣后供区功能受到的影响较小,同时能避免受区皮肤出现过度臃肿问题。总之,应用带蒂的穿支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内侧、内踝创面能改善修复效果。

[1] 邵林.皮瓣移植结合骨牵张技术修复感染性胫骨复合皮肤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5,5(6):40-42.

[2] 季鹏,杨春露,黄伟雄,等.阻断大隐静脉对小腿远端蒂隐神经营养皮瓣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39(1):54-56.

[3] 吴松,邹玮君,邓宇杰,等.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在修复大面积足部皮肤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2):177-178.

[4] 陈绵,谢广中,苗存良,等.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4,37(1):70-71.

[5] 买丽娇,黄文华,黎娇莹,等.小腿部穿支血管测量及其在螺旋桨皮瓣设计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14,37(4):511-513.

R 68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1.100

2016-03-26)

猜你喜欢

岛状内踝小腿
带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末节指体创面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内踝截骨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踝关节骨折中内踝形态的三维CT研究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三踝骨折采用后踝一内踝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分析
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
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护理体会
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