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罗尔事件”看意见过剩与新闻稀缺

2017-02-20任孟山

传媒 2017年2期
关键词:罗尔生产信息

从“罗尔事件”看意见过剩与新闻稀缺

任孟山

本刊特约评论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教授

去年岁末,“罗尔事件”在众声喧哗中落下帷幕,其中的是非曲直诸位看官均腹有千秋,但是,这并非本文要讨论的内容,笔者在此要探讨的是“罗尔事件”的广泛传播及其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反转,以及在如此急剧反转之中的自媒体生长瓶颈与事实性新闻的极度稀缺。

2016年11月30日,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短短两个小时之内,赞赏数额已经超过200万元。但是,随后有网友指出:第一,这是篇营销性质的文章,背后有公司操作;第二,有数据显示,罗家住院两次,总费用合计为80336.72元,目录外自费11633.66元,自费比例为14.48%,负担不能算严重;第三,罗尔名下至少有深圳1套房、东莞2套房,2辆汽车和1家广告公司。

原来是“带血的营销”!网络舆论马上反转,语言暴力即刻雄起,各种人肉开始,很多知名人士逐渐加入话语喧嚣之中,知名公益媒体人邓飞在12月8日于《南方周末》发表了《复盘“罗尔事件”》。邓飞是原《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其专业水准从逻辑上讲没有问题,但有人认为邓飞一文只对罗尔和刘侠风进行了采访,整篇文章跟罗尔个人公众号发表的声明很像,情感的渲染也多于客观调查结果的阐述,缺少新闻事实。还有观点认为,邓飞自己可以发表这样的文章,但《南方周末》刊发这样缺少新闻事实的文章,是新闻媒体的失责。

换言之,即使曾经是知名调查记者的邓飞,即使是刊于《南方周末》的文章,在“罗尔事件”中也没能提供大家满意的新闻事实。不仅如此,不够完整的事实,反而激起了更多的议论,更强的社会舆论。经深圳市民政局、刘侠风、罗尔、腾讯四方面协商,决定将“P2P观察”“罗尔”两公号所获资助共计2626919.78元原路径退还给网友。在此之后,很多人又开始同情罗尔了,舆论在短期内又有所反转。

此番再反转并不奇怪,因为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反转”几乎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常态,只鳞片爪的爆炸性信息出来之后,热情高涨的舆论之火便会迅速在网络上熊熊燃烧,等关于此事件的新闻在关键性补充信息出来之后,整个网络舆论火势经常瞬时转向。曾写下《安元鼎调查》的《南方都市报》前深度报道部主任龙志曾说:没有可靠、连贯而系统的事实,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面,随之产出的评论、批评和各类逻辑推演都可能是不准确的,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新的对立和撕裂。

舆论多元化,观点有分野,是一个社会的进步,也是舆论呈现的常态,但是,前提是需要有最基本的、可靠的、接近真相的事实。笔者自2004年开始从事新闻评论的专职化写作,所谓专职化,是指在媒体工作的岗位是新闻评论员,就一直秉持一个观点,认为“解释信息的信息更昂贵”,持有此论的最重要理由是,能够解释信息意味着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需要在给定信息的字面意思中解释出背后的涵义、内藏的意义、可能的影响,等等。

“罗尔事件”以及很多其他反转性新闻事件,说明自媒体在信息生产层面的发展瓶颈,其轻装备的特征决定了其信息生产的天花板,只能更多生产意见性信息,无法生产事实性新闻。新闻生产对抵达现场的职业要求,新闻采访对操作层面的专业要求,新闻开掘对财务方面的资金需求,都决定了自媒体无法完成新闻生产的持续性任务,依然需要工业化时代的新闻生产模式。

不过,这个观点在当下遇到强有力的挑战,因为这个立论的前提是要有“可解释的信息”,也就是要有靠得住的新闻,要有在专业主义指导下和在新闻伦理指引下的新闻。“解释信息的信息”中的第一个“信息”是新闻,是事实,是存在,第二个“信息”是评论,是解读,是认识。但是,当下的自媒体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看上去熙熙攘攘,非常热闹,提供了很多新鲜视角,不断产生10万+的文章,但却不能提供新闻内容的生产。

不仅如此,持续生产高品质新闻的传统机构危机重重是网络时代的惯常现象,但正常逻辑是,应该有新的相似媒体机构接续在网络时代提供高品质的新闻,目前看,虽有一部分接续,却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而且,有的机构在没有相应牌照下的新闻生产遭遇的政策风险也比较高。整个社会出现了被人命名为“新闻空心化”的现象,知名财经评论人士吴晓波认为,近年来自媒体的兴盛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但没有了兢兢业业的信息采集者,则所有的公共言论均为没有凭借的无根之莲,那个自由是空空的壳。

不夸张地说,一点点新闻出来,几十篇评论文章、上千条评论跟帖都上来了。据说,有关王宝强婚姻事件的文章有800余篇10万+的爆款文,其实多数都是口水评论。当下的所谓爆款文,好多都是俏皮文字,或者夹叙夹议的文字,阅读起来貌似愉悦,但有价值的内容寥寥,新闻含量很低,或者说,文中的那点新闻只是评论的由头,有时候那点由头也是假的,根本站不住脚。因此,虽然说具有专业知识的评论性文字依然稀缺,依然昂贵,但阶段性来看,事实性的新闻更为昂贵。不夸张地说,在没有足够的能够提供可持续性的高品质新闻的机构批量诞生之前,笔者的“解释信息的信息更昂贵”这个立论的逻辑都在。

传统媒体机构的行业性集体困境,造成不少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部门被裁撤,曾经的优秀记者批量转型。在个体意义上,记者的职业选择是个人自由,有些记者想选择甚至只是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在当下社会的语境中很容易获得公众理解,但对整个行业而言,有经验的调查性报道记者和深度报道记者的批量化职业转型,不能不说是行业的重大损失。任何一个行当都需要有经验的职业人士,新闻行业也是如此,这些记者的职业转型,很明显影响了新闻开掘,也影响了公众对社会生活的深度认知,以及对公共生活的严肃讨论。

自媒体发达、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是好事。技术赋权带给了从来没有话语机会的普罗大众以意见表达的可能,在某些事件上迅速爆发的舆论可以影响到公共机构的行为甚至决策,至少可以让公共机构的行事更为谨慎:一方面以快速度回应社会舆论关注,另一方面在某些行为中有所忌惮。但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存在,舆论压力加强,不是说生产事实性新闻的机构应该减少,相反,应该有更多的机构生产新闻,才是逻辑上的常态,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更多新闻供麦克风前的人们加以评论。

从这个意义上讲,“罗尔事件”以及很多其他反转性新闻事件,说明自媒体在信息生产层面的发展瓶颈,其轻装备的特征决定了其信息生产的天花板,只能更多生产意见性信息,无法生产事实性新闻。新闻生产对抵达现场的职业要求,新闻采访对操作层面的专业要求,新闻开掘对财务方面的资金需求,都决定了自媒体无法完成新闻生产的持续性任务,依然需要工业化时代的新闻生产模式。也就是说后工业时代或者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生产内容(UGC,User-generated Content)在互联网时代功不可没,但没办法替代职业生产内容(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即使是专业生产内容(PP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也无法做到。职业生产内容的媒体性机构与个人,才是可持续贡献高品质新闻的主力。不过,由于这批主力的数量与力量都不够强大,以至于意见过剩在新闻供给无法满足公众需求的情况下,成为当下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由于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和接受惯性,即使后续真实新闻跟上来,好多意见受众已经懒得更改此前的观点,或者在原有观点的框架内看待后续新闻。当然,移动传播的瞬时需求对新闻生产的时间要求,提出了更高标准,对新闻工作者造成了很大压力。

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的时代背景,使得公众“对解释信息的信息”很需要,需要专业人士的解读,但前提是需要有“可解释的信息”,即事实性的新闻。或许,在未来,网络媒体新闻生产方面的机制性开放,会给新闻生产带来巨大机会,从而矫正“新闻空心化”或新闻时常缺失的存在状态。

猜你喜欢

罗尔生产信息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送给妈妈的水晶胸针
罗尔的秘密行动(阅读指导)
好胖的光头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