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喜烤麸
2017-02-19钟正和
钟正和
鄉村办国宴?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确有此事!我最近就走进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举办过国宴的中国名村大寨,亲自品尝了这具有时代特色、乡土风味的当年国宴菜品,还真是感受不一般!
座落在大寨村口的“大寨国际旅行社”,是当年国宴的举办地。二楼餐厅宽敞明亮,虽然说不上是富丽堂皇,但在乡村里也颇具气派。我们一行人刚刚坐定,菜品已摆上桌来。六道冷菜是绿豆芽、山药丝拌粉丝、西红柿、花生米、酱牛肉、猪头肉;六道热菜是香酥鸡、糖醋鱼、土豆烧牛肉、炒豆腐、炒豆角、青豆芽炒酸菜;主食更是特别,窝窝头、吊炉饼、油糕、压饼、油圈、小米捞饭,最后还有大拉面。
带着好奇,带着兴奋,大家动起了筷子。这一桌饭菜,在做法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完全是本地特色,少油少盐,十分清淡,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却让人吃出了不一样的感觉。特别是几道地道的昔阳主食,巧妙地粗粮细做,不仅口味好,而且做法奇,还有美好的喻意在里面。昔阳压饼用特殊的铁鏊压成,主料是玉米面,色泽金黄,饼薄如纸,放入口中一咬,“嘎嘣、嘎嘣”,松脆香酥,纯香满口,吃了一片,直想着再吃一片。小米捞饭软绵香甜,筋道爽口,过去粮食短缺的时代,只有在农忙做重体力活的时候,才会在午饭的时间焖上一锅,这是最顶饥耐饿的伙食,当地俗语有“干饭一碗顶一碗”之说。还有那煮油糕,用山区出产的黍子面做成,黍子面既黏又有糯性,所以吃起来黏黏的,软软的,外焦里嫩,舒黏滑润。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大寨国际旅行社名人陈列馆(大寨接待站)的负责人郭田庆老师,生于1960年的郭老师,从17岁刚开始就在大寨国际旅行社工作了,曾当过服务员、保管员、采购员、厨师等,知道我们想了解大寨国宴的台前幕后,特意说起大寨曾举办过的多次国宴,感慨万千。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经常接待第三世界“兄弟国”的来访。正值我国的困难时期的1965年,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副主席科列加、工矿部长蒂奥多西一行来华访问,目的是争取到我国的援助,周恩来总理特别选定了一条参观路线,带他们去大寨。并交代:给客人吃“大寨饭”。总理亲自陪着客人看大寨人是如何“千里万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一面以高粱米、土豆丝、腌咸菜、小米粥以及玉米面窝窝头待客,一面向科列加一行人介绍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历程,并劝勉阿走“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的道路。一时间,总理大寨腌咸菜宴请阿尔巴尼亚贵宾传为美谈,此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大寨成为接待外宾的一个重要地点,周恩来总理及其他领导人,经常以这样的方式招待来华的各国领导人,而外宾也是对大寨主人“粗茶淡饭”的宴会称赞不已。
“大寨国宴”这一独具特色的乡村国宴,无疑是新中国六十多年外交史的鲜活见证,今天重新推出,品之不仅能满足人们对餐饮绿色环保,回归原味的要求,而且更能让人不忘初心,感受文化内涵,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