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汉画像石的艺术之美
2017-02-18马铖杨雨佳
马铖++++杨雨佳
【摘要】陕北汉画像石雕刻手法多样,图像造型古朴、夸张,线条生动、凝练,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它在造型、构图和雕刻技法、艺术表现等多方面对中国现代版画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现代版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示出新的面貌和文化功能。
【关键词】陕北汉画像石 图像造型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陕北汉画像石反映的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下的汉代陕北现实。陕北地处边疆、蒙汉交融,生活方式和文化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画像石题材、风格以及刻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陕北汉画像石的刻法与特征
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是用刀或錾雕刻石板平面的浅浮雕艺术。就画面构成形式而言是呈剪影式的,汉画像石有“阴雕”“阳雕”以及综合的几种成熟手法。
平面减地阳刻浅浮雕法。该方法是用尖口刀直接刻或用画线的墨笔在光面的石料上画出物象,然后用刃口宽平的刀将物象以外的空隙慢慢铲掉5—10毫米,亦可用尖口刀密致地凿去薄薄的一层,使物象以外的空隙凹进入,浮凸出物象。可以看出,画像石雕前画(画墨线地样)十分重要,它是画像石中物象造型准确、生动逼真的前提,决定着画像石整体艺术水平的高低。
平面减地阳刻加阴线浅浮雕法。这种方法是在平面减地阳刻的基础上,用阴线刻画出物象的细节,如人的须眉五官、衣袖褶纹,虎豹身上的斑纹,马身上的鬃毛,飞禽的羽毛,仙兽身上的鳞甲以及车轮、马腿、马尾等。这种刻线均匀流畅,十分类似国画所用的白描笔法。
平面减底施麻点法。在平面减地阳刻的基础上,用錾或刀尖在物象上凿出一些麻点,常常用来表现蓬松的羽毛和华丽的衣服,也有在减地的平面上凿刻麻点,使得减地平面富有变化并与物象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凸显物象。
平面分层减地加阴刻。这种方法是把物象分出层次,表达远近关系。雕刻时把一些物象沿边部分减掉,在下层面上用阴刻线刻出细部,从而形成立体感;另外,画像石有涂色的做法,在雕刻好的画像石上用墨线勾勒出物象的轮廓,再将人物的五官衣纹,动物的羽毛鳞甲和物件器具的结构线勾勒出来,形成线描式图画。还有用单色直接平涂物象或者减地面,或者用朱、白、蓝、绿、墨等几色对物象、轮廓、细节进行勾线、平涂、点染,在浮雕的物象上采用墨绘和彩绘,能使之兼有浮雕的立体感和绘画的平面感,画面五彩缤纷、富丽堂皇。
陕北汉画像石造型和构图的方式与艺术之美
汉画像石特殊的载体和刻绘工具,形成十分独特的构图和造型方式以及艺术效果。画像石剪影式的画面与剪纸十分相似,在构图上和造型上有许多共同点。画像石画面采用散点透视,没有深度,画中的事物不分远近,大小由重要性来确定。在布局上不留白,一般重要的事物比较大,小的物件填充其间,画面少有较大空隙,整体上显得丰富、饱满、均衡。事物造型主要由其轮廓线形成,因此准确的轮廓线是十分重要的。画像石通过点、线、面、色彩等多种造型方式,不仅清晰地表达出物象的形象,而且还能生动地渲染出氛围和生命力。
汉画像石画面特别注重“经营位置”来形成独特的构图。汉画像石构图最为显著特点是对称,它是陕北汉墓画像石设计始终贯穿的思想。墓室的门楣、左右门框、左右门扉画像石是以对称的形式安装,内壁的横额石、左右两边为竖框石和边框石画像石也是相同的布局方式。其次,线条是陕北汉画像石重要的表现手段。画像石采用多种多样的线条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有直线、曲线、折线等。在具体的雕刻过程中会同时运用几种线条,形成折线与弧线、直线与曲线之间的融合与对比。画像石图像都设有边框和作为画面内部分界线的条框,这些线条都是阳刻直线条,坚硬、突出、铿锵有力。而紧挨框线内部的蔓草纹或卷云纹等边栏纹饰采用连绵不断的曲线,二者形成强与弱、直线与曲线的对比。有些墓门刻出的三重锯齿紋、驹纹、菱形重回纹等几何纹给人以上升、韵进的方向感。另外,汉画像石图案安排有疏密之美。匠人根据墓门整体设置和每块画像石画面的构图进行了有意识的设计,图像各部疏密有别。画面中的各形象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它们都处在连贯、顾盼、融合的关系当中,彰显线条的弹力和感情的紧张,呈现出蓬勃的野性和生机、豪放古拙、奔放有力、气势恢宏而博大的艺术风格。
陕北汉画像石对近代版画艺术的影响与启示
陕北汉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尽管被发现才近百年,但却真实地保留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古老的艺术形象、造型方法、构图和表达观念的思维方式。它所承载的内容、图符式样、精神面貌展示在世人的面前,给人们带来极大的震撼,人们对这一新发现的古老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试图勾勒出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承继关系。
事实上,陕北汉画像石这一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例如中国绘画以线为主要表现方式,同样陕北汉画像石中的各个形象的塑造也是主要由线来完成的,并且如同国画一样都是根据物象的不同细部采用多样的线条,不论是刻画的阴线,还是用毛笔勾画的粗细线条、直线、曲线和弧线等墨线,都十分流畅、富有变化。对线的运用显然都是对传统意义上中国绘画手法的有效继承。而陕北汉画像石特殊的材料、所用工具、表现形式、图像显现等因素更与剪纸以及版画有较大的类同性,特别是二者都蕴含了独特的刀味与所用材料的材质本色综合使它们更有血缘关系和天然的亲近感,使二者在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中国的版画艺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仍然是复制版画,自1931年起,鲁迅倡导新兴木刻,开始了创作版画时代。鲁迅非常推崇画像石的人文和艺术价值,生前收集了大量的画像石拓片进行研究。他崇尚画像石写实主义的创作基调,并与他所提倡的现实主义创作相联系。他认为汉画像石充实、生动的艺术风格和精美无比的构图技巧非常值得新美术运动艺术创作借鉴:“就绘画而论,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无所谓国画了,元人的水墨山水,或者可以说是国粹,但这是不必复兴,而且即使复兴起来,也不会发展的。我的意思是,以为参酌汉代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画,并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的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也许能够创作出更好的版画。”鲁迅对汉画像石的态度体现了一种文化重构的精神。
汉画像石给予现代版画创作许多启示,彩色的汉画像石俨然就是套色版画的显现,画像石分隔画面来叙事是现代版画表达观念的新型表达方式,画像石的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更是现代版画应当汲取的独特表现方式,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是现代版画追寻的目标。版画的造型语言较为单一,但是它却更有蓬勃的野性和生机,更容易产生泼辣的、雄健、张力十足艺术表现力。它能唤起人们“人性”的归附,找到散失的荒废的精神家园的途径,让人们在版画作品中寻找到正义的力量,激发斗志。总之通过借鉴汉画像石的艺术因素,新兴版画从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架起一道连接的桥梁,它的存在与华夏民族的命运血肉相连。而最终新型版画也以民族战斗武器的使命站立在历史舞台上,以艺术的方式和力量在中国的独立和解放革命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注: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JK188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贵龙:《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②贾祥炎:《汉画像石与中国现代黑白木刻比较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