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疑问的文言文课堂教学
2017-02-18余文君
余文君
我采用“基于疑问”的课堂教学方法来尝试《狼》一课的教学,我觉得这样设计的文言文课堂学习应该是趣味横生、热情蓬勃并且扎实深入的。首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收集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凝聚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最初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怎么用好这些资源,引领学生走好这一段语文学习之旅?下面就是我的尝试。
我把学生预习的问题,作筛选整合,汇总如下:
1.“股”和“髀”的区别何在?
2.屠户杀第一只狼的时候,另外一只为什么忙于挖洞,不一起直接扑上?
3.明明两头狼是并排跟在后面的,为什么屠户担心“恐前后受其敌”?
4.屠户躲进草中,狼为什么不敢向前?
5.前狼为什么要闭眼,而不是装狠呢?
6.虽然说“狼亦黠矣”为什么“顷刻两毙”?
7.“止增笑耳”的“笑”是“笑话”吗?
8.“狼”比喻怎样的人?
9.写文章肯定要与社会有关,狼和屠户暗示了社会上哪一种人?
10.最后一段去掉可以吗?
这些问题,涉及字词意思、故事情节、行文结构以及文章主题。有时候,不得不赞叹孩子们真是聪明,他们的思维是开放而活跃的,他们的问题给了我很多启发,帮助我有更多的思考角度。
于我而言,这些问题就是珍宝,如何使用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了。我们需要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视角来设计学习流程,让他们自由地美好地行走于文言学习之中,享受这一段旅程。具体有这样四方面的考虑和安排。
一、以“趣读”为方式,行走于文言学习之中
我曾经对学生做过一个调查,文言文学习你最讨厌什么?学生的回答指向两条,一条是文言文每一课都要求背诵、大多数要默写,太烦。另外一条则说文言文上课的时候,老师一句句翻译文句,还要求我们记录,无趣。老师们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都是这样做的?前者因为积累的需要;后者一方面考虑到文言表达和白话表达的差异,更功利一些,还是因为考试,考试内容不是有字词和文句意思的翻译吗?老师们固然也有一肚子的苦水。但是,我们能不能在矛盾纠结中,探索让学生稍稍感到有趣味的文言文学习的途径呢?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讲故事”的环节就是基于趣读的考虑的。环节分两步:
1.大家都读懂了,知道文章讲了一个屠户和两头狼的故事,我们来讲讲故事。
每一小组选择一个角度,以不同的身份来讲述故事。
屏显:
话题一:“我们是狼兄弟,……”
话题二:“我是一个屠户,……”
各小组选择一个角度,讲故事,修正。
2.各小组选派代表讲故事
同组修正以后,由其他组提出修改意见。
原本由教师串讲的索然无味的词句翻译,换了一种形式出现。不是所谓的翻译,而是讲故事。故事多好听啊!参与叙述的主体也发生变化了,不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是学生讲得眉飞色舞!参与角度变化,第一人称的叙述,更多的是“我就在其中”,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油然而生。
还有导入时候,让学生说有关“狼”的成语,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趣味,学习的热情被小小的设计点燃,也可谓用心良苦。
二、以“细读”为切口,自然实现言和文的无缝对接
虽然学生不喜欢记忆,不喜欢逐字逐句的翻译,但是,话说回来,对于初中生来说,练练童子功,有一些积累可是终身受益的。所以我们只有“投其所好”,不可以任性地抛弃。怎么办呢?比如孩子感冒,不喜欢喝药水,我们把药做成糖浆,吃的虽是药,吃进口却是甜的,这样才会讨孩子喜欢。所以我尝试的就是言和文的无缝对接,具体的环节就是“言”的品读和“文”的理解自然融合,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落点有这几个:
1.找狼特点,品读语言
齐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表现狼的特点?
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把词语写到黑板上。落点在于“黠”,解释为“狡猾”,当然,这过程中,也有学生提到其他的字词,顺便帮助学生理解。
2.在文章里找,找出你认为最能够表现狼“狡猾”的一处描写
生找,并读读文中的句子,解释理由。
具体落实的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故作假象,麻痹屠户,以便前后夹击,获得猎物。它们的种种狡猾之态,学生都能够自然理解,由“言”入“文”,又由“文”巩固“言”,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3.选择一处,作生动描写的品读
屏显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品读“径”,意为“径直”,显示很干脆,很直接,表现一种毫不犹豫的意思。
“犬坐”,“犬”在此处是“像狗一样”的意思,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犬坐”时屁股都安放在地上,或许还配合着轻摇尾巴,释放出一种安然、舒适、放松、自在、友好的信息。
如此,“言”不是割裂的,枯燥的,乏味的,而是有落点,有情境,有生命的。“言”和“文”是文本交融的一体,密不可分的。“言”因“文”而巩固,“文”因“言”而深入。
三、以“活动”为支点,灵活架构课堂学习的流程
回顾整个教学设计,一共八个大环节:
课前热身,正音读词;直接导入,朗读课文;依托讲故事,读懂文章;观看插图,加深文意理解;找狼特点,品读语言;聚焦屠户,认识人物;末段析读,理解主题;认识作者,拓展阅读。
八个大环节,除了最后一个环节,以教师补充资料为主,其他的七个环节都设计成学生的活动,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如同一个个温暖的支点,引着学生一步步进入到文本的深處。
而且,所有的活动,都呈现自然的开放的状态,“读”—“讲”—“议”—“想”—“写”—“说”,形式丰富,有很高的参与性。活动设计把学生课前质疑提出的问题,都消解在这些活动中。从屠户的形象,“狼”的喻义,文章的结构,作品主题的理解等角度都有细致的思考,课堂的流程如同流水,自然而且流畅。教师只在学生行走的路途的前方,悄然描画,导引着一个方向,学生在活动中散发的智慧才是弥足珍贵的。
四、以“思维”为关注点,多维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语文教学能够关注到思维取向实属不易,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但是,当“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出现的时候,我们理所当然地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也有积跬步之效。在本课的学习中,也有着这样的思考。
1.根据上下文在省略号处补写心理活动
这是一场博弈,面对狡猾的狼,屠户有没有上当呢?我们来揣摩一下屠户的想法。请根据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在省略号处插入两段心理活动描写。
屏显: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屠户想:“……”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户心想:“……”
2.文章末段用怎样的一种语气说的?比较下面四种表达,朗读感受说话的特点。
屏显:
(1)狼黠矣,而今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也。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第一个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学生在想象的时候,要分析,要推理,推断出前一个省略号补写出屠户的疑惑,后一处省略号处补写屠户关于行动的思考。从前后文的关联来推测,就是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活动的设计,更在于学生思维中批判性特质的培养。四种表达的比较,要作出评价和判定,自然对每一句话都要有一个审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对既定的说法有一个思考和分析,这就是批判,这样的尝试就是在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语文无非是例子”的话语说了好多年了,《狼》一课的教学实践也只是“基于疑问”的文言文学习的一个例子。我更期待的是借此打开一个天地,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的考量,必然给孩子们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期待学生的能力和思考力的提升,或许一节课的收获也就一点点,但是我们在努力,走在这条路上,一定会走到灿烂的阳光底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