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与复习

2017-02-18蔡家美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常识试题传统

蔡家美

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关于语文学科有这样的表述: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优化考试内容,增加了对文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考查的试题。说实在的,这样的变动确实让人感到有点措手不及,特别是对高三师生来说。但是,事已如此,不必难过。我们不应该因此而乱了我们复习的方寸,而应该想一想怎样更好地去适应这个“不算变化的变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出现在高考试题里是大势所趋。台湾很早就在“高考”(学测国文)中体现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视,且其试题涉及面之广、内容之深、考法之灵活,均远超大陆高考语文试卷。其试题题目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古代文学流派、古诗文赏析、古代历史知识、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等等。此类试题的分值占了全卷的50%,在整个试卷中的比重比大陆的多出一倍有余。

在命题方法上,台湾学测国文不是简单机械地罗列一堆朝代、人名、地名及典籍名称等内容然后去要求学生回答,而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史哲融通的传统。更为高明的是,有的学测国文试题还将传统与现代相对接,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一回什么是“穿越”。比如2004年度学测国文选择题第21题:

如果我们把古代五经博士或经学专家请到现代社会,以其专业知识提供协助,就经书内容与职务作最适切组合的考量,下列安排适合的选项是:

(A)请“尚书”博士担任驻外大使

(B)请“春秋”博士担任国史馆馆长

(C)请“易经”博士担任法务部部长

(D)请“仪礼”专家担任警政署署长

(E)请“尔雅”专家担任国语辞典编纂顾问

这种“穿越”既出人意料又十分自然,创造了奇妙的“时空”效果,让学生既了解了古代文化经典常识、古代职官制度常识,也加深了对现代社会常识的理解,在贯通、激活中赋予传统一种更鲜活的生命力。当然,命制这样的试题,对于命题者来说,不仅需要有博古通今的学问,还须有一定的灵感和创造性。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宗教、政区历法、阴阳五行、家族礼法、饮食服装、文化奠基、政治经济制度、明君贤相的治国方略等等,但由于教材中很少有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课文,例如人教版只是在必修五的“梳理探究”部分有所提及,且也只是简单地说了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四个方面。这些知识分布又比较零散,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更难。

另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对这些内容不是特别在意,想起来了就说一说,想不起来就算了。再加上不少教师可能自己都不是怎么清楚,更不用说去教我们的学生了。但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走到再远的远方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不应该忘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总之,无论是站在考试角度来说,还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说,我们都不应该把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常识遗忘在脑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和复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必须做个明白人

关于这一点,教育界那个“一桶水”和“一碗水”的概念就应该是最好的比喻。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师虽然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甚至很多是研究生毕业,虽然也学习过中国古代文化概论,但是并不能代表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做学生的时候,不知道没有关系,但是当了教师恐怕不能总是以自己不知道作为借口了。更不应该拿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来为自己找借口。所以,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我们最好可以让自己成为“一桶水”。为此,我们就必须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首先,多收集相关资料,笔者就收藏有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向仍旦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徐公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段启明先生编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这样一来,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有所比较,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完善。再者,多查阅权威的工具书,比如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因为有些文化常识只有从这些权威的工具书上才可以找到。最后,做好读书笔记,整理好这些内容,将分散的古代文化知识根据教育的功能不同梳理归类,每一类下分若干知识点,以课文中的某一古代文化知识点为突破口作分析,成扇面辐射展开,拓宽范围,并向纵深发展,为之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努力让学生做个明白人

前面说过,现在的学生对我们国家的悠久文化有兴趣的已经是越来越少。当然,传统文化距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也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不可以拿这个作为借口,因为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那么,想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就需要想办法,尽量让学生也做一个明白人。为了努力让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笔者曾经尝试过这样一些做法。

1.开展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高考复习最常用的方法,而市场上的很多复习资料对传统文化知识很少提及或者提得不全面,所以我们自己在复习的时候就需要有所拓展。但是古代文化常识浩如烟海,在开展专题讲座的时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也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就选择了常见的几个专题,例如历法文化、星宿文化、姓名文化、职官文化、年龄文化、节假日文化常识等。我们知道,如果以凌乱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话,效率必定会低很多,所以在教学之前,我先把这些知识尽可能按照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组合。例如在讲到职官文化常识的时候,我就聯系到高中人教版必修四李密《陈情表》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例子,随后尽可能把相关的官职与中学课本结合做比较详细的分析。

2.在体验中深化认识

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最麻烦的就是这些知识与当代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这中间不是隔着一层纱,而是隔着一堵墙,一堵厚厚的墙,而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打破这堵墙。让学生“穿越”就是比较有效的办法之一。什么是穿越?就是让学生尽可能体验这些古代文化常识,把这些文化常识与现代社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在体验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进行姓名文化常识教学的时候,我就带领学生“穿越”了一回。在学习完这个专题之后,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1)每个同学在组内分享自己的临时名字、正式名字;(2)更改自己的名字,试着给自己取号或者绰号,并说明缘由;(3)小组总结姓名、字号等之间的异同;(4)教师作课堂分组交流总结。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显得那么空。

3.零存整取

顾名思义,零存整取就是要求学生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虽然之前有专题文化讲座,但是这不能代表讲座可以把所有的文化常识都包含进来。为了尽可能做到一个都不能少,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在平时考试、训练里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时间一久,量变就会发生质变。可能有不少老师觉得这样做太浪费时间,因为仅仅专题复习可能就至少需要花费一个礼拜的时间,而且认为这样做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基本不可能。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仅仅就为了试卷上的那三五分?

鲍鹏山教授曾经说:中学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本来就应该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它的基本使命。同时传统文化经典本来就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假如我们的教育里面没有了文化,教育就是残缺不全的,我们只是在教知识、教技术,缺了最核心的主体。文化不只是知识,文化本身也是教化,就是教育。教学生传统文化的时候,不仅是在教传统文化的知识,而且是在用传统文化把他文明化。所以,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无疑是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的最好方式。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这样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那么对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是变化的,怎么样以不变应万变,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去思考与实践。

猜你喜欢

常识试题传统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靠不住的常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