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情味
2017-02-18雨兰
雨兰
我觉得真正有情味的读书,应该是没有功利,在一种悠闲、平静的心境下进行的。悠闲,心境平和,没有功利,读起书来,心灵才能素淡,才能从容,也才能细细品味文字的妙处;而情味,才可慢慢地、不经意地漫上来,从人心的底处,从文字的底处。
有情味的读书,自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妙处,就像在静夜里煨茶,茶香袅袅地散开去,散开去,让人的身心都浸在这清幽的茶香里,温暖地渍着。一本书摊开在眼前,书中的文字在灵起来,动起来,它们在你的眼前游走,在你的思想里游移,你什么都不用去想,你是忘我的,但你又是自我的。此时,你还原成了你自己,一个真正的纯粹的生命个体,一个进入文字的人。
说起来,我们的古人在读书时,他们是极讲究情味的。像洪应明在他的《菜根谭》里说“读《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读经午案,宝磬宣竹下之风”“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像明人张潮的《幽梦影》上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迹畅也”等等。读什么样的书,应在什么样的季节;读何种书应在何种环境,会产生何种效应,古人都说得头头是道。古人的这种读书的讲究,这种细致,这种闲情逸韵,真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所不及。
三十岁之后,我读书的速度开始放慢,读书的心态也开始变得從容、淡定,不仅仅是为了求知,更多的是品味,是欣赏,是思索,是陶醉。阅读,成了一种幸福的享受,一种微醺的品味。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三十岁过后,浮躁气在一点一点地退去,而且不是为升学读书,为考职读书,这样,读书便变得纯粹起来,越来越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一种心灵的需要,一种精神的滋养。尤其是每天晚上睡觉前,如果不读点什么,简直就没法入眠。倒不是通过读书催眠,或者说书有催眠的作用,而是我觉得读书可以让人安眠,可以让漂浮着的心灵有一个温暖的可以安放的地方。
我尤其喜欢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里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话颇契合我的心意。想,陶渊明当是很懂得读书的人。但他的这句话多被后人割裂成两段,前一段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经常被人提起;而后一段“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倒常常被忽略了,真是可惜。依我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当是一层面,而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又是一层面,此为读者与作者心弦相碰撞相鸣相应也。而这两个层面,是不可以割裂的,联系起来才有意义,才有真味。自然,世人再如何说,渊明先生已不知了。不过,即便渊明先生现在尚活着,他也可能会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读书,做文字的知己,书籍的挚友;读书,读出文字散发出的气味,读出文字里的风与月,读出生命的况味,读出文字深处思想的光芒;读书,从心所欲,自适其适,乐事也,美事也,大幸福事也。
(选自《山东教育》,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