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邮票看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02-18陈静纯

师道 2017年1期
关键词:纪念邮票孙中山邮票

陈静纯

教育部在2014年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规定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利用这一契机,我们开展邮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以期能丰富教学资源,探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邮票是指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发行的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专用邮票等。邮票的题材比较广泛,很多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文献、历史知识等历史元素。将邮票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历史的新视角,既能丰富中学历史教学资源,贯彻新课程理念,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增强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邮票与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形成“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前提。下面以两套邮票为例探讨邮票在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中的作用。

1912年,中华民国发行了《光复纪念邮票》和《共和纪念邮票》两套邮票,从1912年、中华民国、光复、共和这几个词,学生可以得出基本史实: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诞生。邮票上的图案分别是孙中山头像和袁世凯头像,为什么两人在纪念民国成立的邮票上同时出现呢?学生进行分析,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此时盘踞在北京的清王朝尚未解体,西方列强拒绝承认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各方压力下,孙中山等人被迫妥协,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由于孙中山长期从事革命斗争,为推翻清朝和结束君主专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威望和象征力不容漠视,所以最终以孙中山像和袁世凯像为主图的“光复”与“共和”两套纪念邮票同时开印,并在同一天发行。学生在对邮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时空观念,并为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共4枚。其中第一枚邮票图案为毛泽东和斯大林站在克里姆林宫塔楼上;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第三枚图案为矗立在列宁运河入口处的斯大林雕像;第四枚图案为斯大林在演说。这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邮票。

此时学生会有疑问,错体邮票哪里出问题了呢?该邮票是1952年发行,发行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十月革命35周年,推算出十月革命是1917年,没有问题。但细看名称,《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1917年十月革命后成立的应该是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而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间是1922年底,因此,本套邮票成为错体邮票的原因是邮票名称违反了历史事实。通过上述分析活动,学生梳理和运用了十月革命、苏俄和苏联三个史事,构建起三者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2. 邮票与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历史史料实证能力是要求学生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類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邮票作为载体,在有限的篇幅里要体现特定的含义,通过对邮票的细细品味,学生可以通过邮票形成新的历史理解和内涵。

《光复纪念邮票》和《共和纪念邮票》两套邮票设计图案除了头像不同外其他基本一致,但仔细分析观察,会发现《光复纪念邮票》上孙中山头像两边的麦穗与《共和纪念邮票》上袁世凯头像两边的麦穗有所区别,袁世凯头像两边的麦穗更加成熟,暗含凌驾于孙中山上之意,暴露了袁世凯的野心,也折射出当时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和斗争。邮票不同于传统史料,有些可以一目了然,有些则需要仔细地观察和分析。通过对这两张邮票的分析,重温民国初期的共和之争,感受孙中山为坚持共和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广东高考从2016年开始采用全国乙卷,强调新材料新情境的应用。相比广东卷的难度有所增加,对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扩宽材料来源,尝试不同类型史料的锻炼,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恰当地运用史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邮票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资源。

3. 邮票与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历史解释是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等核心素养基础之上,同时为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创造条件。下面以邮票《溥仪登基“康德皇帝”纪念邮票》为例分析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生成。

邮票发行于1934年3月1日, 1934年满洲国更名“大满洲帝国”,执政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溥仪正式登基。邮票图案是凤凰,而皇帝传统的象征“龙”却没有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于是,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通常都能够逐渐理解历史,得出历史解释:溥仪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伪满洲国是日本为变东北三省为自己的殖民地而炮制出来的傀儡政权。借助生动的邮票资源,进行理性的分析探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史事的理解,并能更好地解释史事。同时,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以史为鉴,正视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热情。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的目标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和积累,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等,都要始终贯穿着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把邮票作为新的历史课程资源,应用到历史课堂上,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理解,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最终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州市培正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纪念邮票孙中山邮票
孙中山的绰号
和小编一起设计邮票
邮票被谁拿走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纪念邮票赏析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彰显气度
超重
法国发行中国 虎年生肖邮票
世界邮票之最
比体育大赛晚发行的纪念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