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变迁记
2017-02-18曹振国
曹振国
【热用立意】文化反思/流行语与社会生活/辩证看待流行语
【素材现背】流行语的逐渐丰富是国力日渐强盛在语言文字中的体现。研究新词新语可以让我们反思汉语本质,弘扬汉语文明,但同时,一些粗鄙低俗、反文化倾向的流行语,应受到严肃批判。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破四旧、立四新”“五讲四美三热爱”“万元户”“I服了You”“囧”“给力”……有哪些词你曾天天挂在嘴边?有哪些词让你摸不着头脑?
以1979年为界,在此以前,社会流行语一般与政治挂钩。“同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流行语,都是当时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常态的真实反映。当政治价值成为社会认可的本位价值后,其另一种表现形式——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流行语开始蔓延。
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带来了一场巨大的经济体制变革,更带來了人们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流行语开始变得丰富。这一时期,语言系统中的热词开始集中反映社会各领域的新事物和新观念,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下海”“下岗”“春晚”“炒作”“留学”“托福”“牛市”“熊市”等。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发展让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的迭代速度日益加快。网络聊天室的兴起可谓是网络流行语的发端,“MM”“886”“大虾”都是在网聊时产生的。随后,模仿成为网络新词形成的主要方式。“范跑跑”“躲猫猫”等反映社会热点事件的三字词和“男默女泪”“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四字缩略词逐渐流行,风靡至今。教育部、国家语委早些时候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主要看气质”等,成为2015年度网络流行用语。这已是中国连续第11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