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科学”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

2017-02-18郑建华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学课程孩子

郑建华

【摘 要】 把义务教育課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这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一大创新。基础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终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拓展性课程主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或许在我们的教育中加入了拓展课程,就能更好地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

【关 键 词】 兴趣;科学;教学

北京中考有一道题给大家的启发很大,题目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判断一下:一个鸡蛋重500克,普通的卧室门高3米,教室的灯管长2米,国歌时长50秒,以上说法哪个正确?结果有相当数量的孩子都把这道题答错了,然而回家以后,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的老人却能脱口而出正确答案。

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让学生融入生活不足,为什么学生所学的书本的知识没有很好的加入生活体验呢,我们的课程还需要做哪些调整呢。

我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给了我们解释,就是把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这是义教课程体系建设的一大创新。基础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终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拓展性课程主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或许在我们的教育中加入了拓展课程,就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提供支持。

一、让课程满足学生需求

我们希望课程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里所说的需要就是基于适合个体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方向。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从2013年开始,探索适应小班化教育理念的多元课程架构,至今已初步形成了充满生气和能量的“五域三级”群落式课程体系。

我们借助生物学上的生态理论,把群落式课程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

第一级:人人必修的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适当进行学科拓展,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教学,强调学科思想和基本概念的认知,学习态度的养成,基本技能的训练。

第二级:选课学习的广域课程。以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为主,按年段进行选修。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对核心课程内容加以拓展、细化、深化,强调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运用,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两级课程在校内课程时间实施。

第三级:体验学习的项目课程。以主题形式开展,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跨学科整合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项目课程以学校课程为主,融于生活,时间与空间更为灵活,课程内容不在课表中呈现。

其中和科学学科关联最大的是“科学与技术”领域群,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基础课程就是国家课程包括“数学”和“科学”;拓展课程包括了广域课程和拓展课程,广域课程是对核心课程进行拓展,有选修,有必修,学习时间一般在校内;项目课程是在具体项目的引导下,整合学生各学科知识、能力解决问题,也分为选修和必修,完成时间一般都是在校外。

以上课程表就是我校目前实施的课程表,每个孩子根据他的需求可以进行自主选择,有选修,有必修,学习时间有在校内,也有校外,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有很大帮助。

大家知道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具体分解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我们期望通过建立“趣科学”课程群,通过多门拓展课程,去更好地实现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利用学科拓展课程及思维导图课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与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科学知识;我们通过趣味科学课程、3D影院及时光隧道项目,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我们通过“好奇实验室”课程和STEM课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我们通过中德环境项目课程及木版水印课程,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使孩子们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那为什么里面是一个圆呢?大家其实都清楚,有关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他们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的课程群,只是更侧重于某一方面素养的培养。

学校开设多门拓展性课程,时间是如何保障的呢?省厅规定教育三条底线,必须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必须每天锻炼一小时,就需要我们对课节时间进行调整,我校规定每节课35分钟,一周28节课就多出140分钟,这样每周就有4节课的时间可供我们课程进行安排,同时每周还有3节校本课程时间,这样一周下来,我们就可以有7节课的时间,进行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

以上就是对长江“趣科学”课程群所做的思考,他的由来基于长江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基于学生自主的需求,基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建立了具有长江特质的趣科学拓展群。

二、让课程落到实处

趣科学课程群的架构有了,如何让课程落到实处成为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那么学校的课程是如何实施的呢?

(一)科学知识深化:学科拓展活动、思维导图课程

1. 学科拓展活动,精彩分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科学课里有很多的课后延伸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给学生形成课堂里的科学活动跟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印象。课后延伸做得充分,可以为科学课的成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在六年级学生学习了《形状与结构》单元后,我们便会开展“造一座桥”的课后拓展活动。我们不统一孩子们用的材料(材料统一会束缚思维),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完成一座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桥梁。孩子们的制作、创造热情瞬间被激发了,女生要造一座漂亮美观的桥,男生呢,要做一座载重最大的桥,至少能让自己站上去,孩子们不断努力、不断尝试,有的甚至拿来电焊枪、铁皮,就是为了实现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桥。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的学科拓展活动,尊重了孩子内心的渴望,你看孩子们做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甚至超过我们大人。最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关爱生命、关注自己生存的状态,渴求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得到最有力的影响。

2. 思维导图课程,理性归納

新课标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我们的科学课上,不光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知道是怎么样的,我们更要运用一些切实可操作的方法来关注学生思维的激发,促进有效思考,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从而在学生的思维体系里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思维导图是一种视觉组织工具,其知识表征方式及过程、对知识的表达与理解,与科学教学可以有机整合,可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科学知识结构,理解其抽象概念,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加强记忆能力。将思维导图引入实际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它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学习的内容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能有效改变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思考的现象。

在长江的三、四、五年级的每周五的广域课程实践,有一门叫作思维导图的课程非常受学生欢迎,因为孩子们说:“这是一门让我们取得高分,并且不用花力气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二)科学探究意识增强:STEM未来工程师课程

“未来工程师”课程于2015年秋季被引入长江实验学校,是借助优质校外资源,引入STEM国际教育理念,打造学校科学特色课程的一次有益尝试。

“未来工程师”课程围绕科技发明创新,通过各项富有挑战性的机器人任务达成及未来工程师创意设计的赛事要求,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造激情,培育青少年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营造创新氛围,促进素质教育。

课程内容在设计上,结合了小学到初中科学课本的知识点,在课内用有趣的实验、逻辑的思辨、生动的故事、童趣的游戏来激发学员们对科学的兴趣。

这是未来科学家课程1期的课程内容,长江的学生可以自主报名参与其中,大家可以看到内容涉及了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的方方面面。

(三)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启蒙课程、3D影院、时光隧道

1. 科学启蒙课程

学校原有的国家科学课程从三年级开始,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发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为内容,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以及科学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然而,教科版科学教材具有全国普适性,而缺乏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为此,学校率先尝试在原有国家科学课程基础上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启蒙”科学课程,并从一年级开始实施,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学科课题组利用半年时间编写了课程纲要,参照一些拓展类资料,编写长江的科学启蒙教材,同时上课教师编写教案,制作课件。

我们利用广域走班课程,对全体1年级学生每周开设2课时的科学启蒙课程,孩子们从1年级开始接触科学,兴趣更浓厚了,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就要求家长买这个器具,那个材料,忙得不亦乐乎。

2. 3D影院课程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于2014年10月首次引入3D多媒体教学系统。采用3D立体课堂进行教学,可以让教学过程更为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显著提高。在3D课堂中,孩子们完全沉浸于学习当中,多层次的3D内容使课程变得栩栩如生,提高了学生对困难或抽象课题的理解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一个三维立体的教学工具,与学生一起互动,创造一个更为丰富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像看3D电影一样轻松学习,已成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抓手和重要推动力。

同时我们也利用每月的综合实践课程时间,对全校学生开放3D影院馆,每位学生都可以体验3D的魅力,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更浓厚了。

3. 时光隧道课程

每天清晨和放学,学生都喜欢穿过时光隧道,学生说:仿佛走进了浩瀚的宇宙。飞进宇宙深处,同时学校还特意购买6台液晶视频在播放神奇的宇宙奥秘。宇宙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方,许多罕见的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等都在这里一一展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浩大的宇宙之中,吸引着孩子们去探索和发现。其实这里就是一间特殊的小型教室,带领学生遨游在天文学知识的海洋,去揭开宇宙更多的奥秘。这里激发了学生对航天知识的浓厚兴趣,叩开天文学的大门,校园因它而多一笔亮色。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培养:中德环境项目、木板水印

1. 中德环境课程

中德“环境教育”项目是以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与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德国帕绍大学等多方合作的形式,关注“气候—环境”这一热点全球化话题,共同探索培养中国小学生的环境气候意识的中德全新教育合作项目。其宗旨是通过设计10个环境教育的模块,运用于我国的教师教育,并逐渐向基础教育拓展。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环境,培养他们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我校整合班主任、综合实践老师、美术老师、哲学老师,当然还有重头的科学老师来共同完成这一整个项目课程,用时也接近1个月,通过项目,学生对纸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各教室也都建起了可回收垃圾站,环保意识有了显著的提升。

2. 十竹斋课程

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有400多年历史的“十竹斋木版水印”就是继承了古老的套印技艺而发展起来的。木版水印技艺是中国古代科技生产史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就在本学期开学,十竹斋正式成为了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一个场馆,如何将校本特色和我们的科学拓展相结合,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问题,大家也看到了今天陈老师的课,十竹斋偏重中国传统文化,但对于科学而言,我们要带着孩子们搞清楚十竹斋背后的科学原理,就是探究木版水印涉及的材料科学,我们期望学生进木版水印馆体验后的下一堂课就是来探究木版水印的材料,给国家非遗传人魏立忠先生,提供更好的更符合未来发展的材料。

以上是我对长江实验小学“趣科学”课程群的简单介绍,从课程群实施以来,在长江实验小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经常都活跃着一批批学生,他们在设计着什么,研究着什么,实践着什么。学校通过“趣科学”课程群平台的创设,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最后抛出杭州长江实验小学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就是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全·视·界”服务。“全”注重过程,全面、全程、全员地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在个性化的感受、理解中勇于创新,为长江的孩子实现更多元的可能。“视”丰富视野,多门类知识与经验的贯通,本土化视野与国际化视野的交融,为长江的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界”追求境界,一种更高的学习、生活、文化、精神的境界,主动获取智慧的自觉和不断完善自己的执着,为长江的孩子设计可持续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陈素云. 小学科学学科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 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发展研究[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 丁邦平.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模式[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科学课程孩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