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及解决策略
2017-02-18雒淑英
雒淑英
高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及解决策略
雒淑英
在新课改的推动与实施下,教学一线的老师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师生关系,使课堂更加和谐,教学更加高效。可是也不得不面对这些现实:有些学生数学素养与基础掌握程度知识较差,有些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不好,有些学生逻辑推理混乱,有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等等。面对班里的这些“学困生”,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才能使得我们的教育显得更有“温度”?
在教育教学中为,了寻找更好的转化和改变的策略和方法,老师们的做法是借鉴和交流,通过行业合作,多渠道地获取信息,达成共识。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与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因素都有关,所以改变“困局”要先从“内”找原因。
一、“无目标”
在提倡和推行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老师们有时很无助,一面是社会和家庭极度依赖学校教育与家长文化素质偏低的矛盾,另一面是学生现状与家长和社会期望值高的矛盾。“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家长对孩子的考学、成才不抱太大的希望,甚至是选择放弃,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没有严密的思考和设计,家长与孩子平时的交流也没有很好的沟通,这使得孩子在学校里得过且过,还能逃避父母整天的唠叨与责骂,所以滋生了孩子过一天算一天,等到高中毕业再看怎么办的想法。
鉴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目标,从根本上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首先,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了解家长对孩子未来的规划。其次,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中立足的认识,了解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最后,教师再找合适的时机与孩子交心,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学好知识,提高自己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让他认识到,放弃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只有努力学好每门功课,自己才能对社会做更大的贡献。所以教师要把握时机,促使学生将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不会学”
“不会学”的学生在“学困生”中占绝大多数。由于数学学科严谨、艰涩,知识生成过程严密,需要学生更加努力、专注,而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都较差,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学习任务经常完不成。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恐惧感,觉得数学很难,怎么也学不会。
鉴于这样的原因,教师要在教学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放缓教学进度。课堂中老师讲完新知识后,一方面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及时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信息的整合与提升,让学生理清课堂思路,减少焦虑,慢慢提升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让学生加入有针对性到讨论中,诱导学生思维,及时给予指导和肯定,激励学生学习,让他们说一说、议一议,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探究,在品味探索的过程中重拾自信,使课堂更和谐、更高效。
三、“学不会”
数学中的很多知识学起来容易,但是用起来难。部分学生的数学素养差,学习数学的毅力不足,导致数学成了他们学习中的老大难,有时甚至是一看到数学头就疼、心就慌,觉得数学题太难、学不会。
例如,学生遇到这个问题:6个停车位置,有3辆车需要停放,要使3个空位连在一起,有多少种停放的方法?一部分学生拿到这个问题时就开始套用排列数公式,没有经过思考,没有得出正确的结果。由此导致数学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很难的,是高不可攀的。
鉴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就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在解决一个他们认为比较难的问题时,将这个问题进行分解,分成几个简单的、层次递进的小问题,再逐步地进行引导,将这些小问题解决后,再将小问题升华,得出大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度量所有学生,要发现和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用美好的心态,面对这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用耐心和关爱等待花开的声音。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