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2017-02-18高宁宁
高宁宁
深度挖掘,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高宁宁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通过教育活动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并能够主动探索新知。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教材内容,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在对教材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完成学生思维方式的升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开发隐性知识,迁移思维
现如今的教学应当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中有许多隐含的知识,对教材的开发程度直接决定学生的思维广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教材中的隐含知识,促进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的挖掘和学习,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知识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比如,“远古的传说”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们认识人类的逐步发展。教材中提到由炎帝和黄帝组成的炎黄部落与以蚩尤为首领的部落经过涿鹿之战,形成了华夏族,而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在了解了汉族的前身之后,我引领学生们思考,既然汉族是这个时期成立的,那么其他各个少数民族也是在这个时候确立了,而现如今汉族是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民族,这也就意味着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汉族人民经过了无数次的土地扩张和小国兼并,这也造就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差异巨大的现状。学生们了解了这些之后纷纷表示:自己想要更详细的了解人类发展的过程。基于学生的这一需求,我自然而然的为学生们展开了后续朝代更替的内容讲述。学生们对于这些内容的积极性和兴趣有明显的提高,并能够从历史课中延伸更多课外知识。
可见,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深度挖掘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深度开发,使得学生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更加的透彻,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而不是局限于课本内容,因此,对隐含信息的挖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迁移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探究事物规律,多元探究
知识的学习必有其规律可循,同时历史事件的发生也必然有其前因和后果。基于这一认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指明多个角度,并引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探究方向,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在过程中综合探究结果,最终得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强化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认知程度,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笔者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战争影响等角度对课本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根据这些探究方向学生们对课本内容展开了认真的学习,完成探究以后,我要求学生们对上述线索逐一进行回答:“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清政府的腐败,英国作为工业第一大国想要开辟中国市场,使中国沦为殖民地。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也着实将中国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整合过程的学习,使得学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生们掌握了这种分析方法之后,我要求学生们运用同样的方法,对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分析,通过对方法的不断运用,最终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一般规律。
可见,通过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的逐步和多元探索,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掌握程度,还能够教给学生们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多方位考虑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注意学科整合,建构体系
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习,除重点不同之外,知识的起源是相同的,因此各科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掌握各科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的知识巩固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恰当地在本科内容中整合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构建和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体会知识的传递性,深化学生对本科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比如,笔者讲解“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一课,引领学生们对“九章算术”和“圆周率”等知识进行了学习。我从圆周率的发现展开了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们了解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发明,并思考这些物品或理论在哪个学科中运用最为广泛,感受这些发明的深远影响,同时深刻的体会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们联想和整合其它学科的知识,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的对学科间的联系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学习各科知识,强化各方面认知。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树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