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统文化教育升温面前

2017-02-18董旭午

教书育人 2017年16期
关键词:糟粕传统文化

董旭午

在传统文化教育升温面前

董旭午

最近,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热炒“传统文化教育”。笔者阅读了一些相关文字,觉得个别提法有些不大客观,不由得又生出几分忧虑,但愿是杞人忧天。

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一直都在纠结:一方面讲要“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另一方面又讲“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汉不吃眼前亏”。一方面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另一方面又宣扬“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损己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一方面推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又鼓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要“明哲保身”……可以说,我活了五十多岁了,越来越感觉到某些中国传统文化有时令人无所适从,或者说人们都可以从中找到于己私有利的说辞,甚至是那些没有道德和人格底线的极端利己主义者也一样。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有人认为,其中这个“为”字应该读阳平,意为“修为”“修养”之类,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人若不自觉修养自己,就天地不容。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句话应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但是,也有人认为,没必要回避人的自私本性,就应该把“为”字读成去声,做介词,意为“为了”,整句的意思就是:人若不为了自己,天地都不容。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人的心里面,只有后一种解释才通俗易懂、符合人性,才最乐于接受。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有钱就任性”大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私本性被无限极地“合理化”放大,人们就都更愿意接受后一种解释了。所以,尽管我早已年逾不惑,又已经步入了知天命的中期,但还是对社会现实中的是与非、好和歹、高与下等等纠结不断,迷糊不清。

近几年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专家”甚至这样认为:当前这种颠倒是非价值、不守道德底线、不讲人格尊严的混沌世态就是严重忽视传统文化教育造成的。我不否认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毕竟存在些许糟粕,毕竟不可以不加分辨其全盘吸收。据一些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明显存在着以下一些缺陷的:

一是没有形成科学观念。当西方人应用科学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的时候,我们只是创造了更多的诗词歌赋、训诂考据。

二是过于注重于人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没有把自然世界作为研究思考的中心内容。中国的天文学还算比较发达,因为那是与具体的农业生产有着很大关系。

三是过于重视农本而轻视商末,造成了阻碍社会生产的严重后果。商人往往被认为是狡猾的、见利忘义的,商人虽然有钱却没有社会地位,往往被人歧视。

四是讲究伦理秩序,缺乏平等意识,严重束缚自由、公正、民主和创新。一个人生下来,就已经在道德上赋予了某种角色。这种伦理制度虽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有序,但从根本上也扼杀了个人的自由与个性。

五是缺乏人文主义关怀。中国历来的“仁”不过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对下层老百姓的怜悯而已,绝非真正的民本思想,与由人民来决定的民主思想完全是两码事。

六是历来重视人情,缺乏法制思想。中国人判断问题是非曲直,往往不是根据法律和规则而是根据亲疏远近。

部分传统文化自身的这些缺陷、糟粕乃至毒素,对国人却影响极深,以至于通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逐渐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品格,如长官意志、特权意识、老爷作风、拜官主义,迷信人治、恭敬领导、逆来顺受,不讲人格尊严,注重人情、不讲规矩、轻视法制、金钱万能、“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等等。家庭、学校和社会都热衷于搞听话教育,“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一些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贪污腐败、假冒伪劣等。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尽管原因很复杂,但传统文化这些缺陷和糟粕的“合理化”毒害绝不可忽视。或者我们完全还可以这样讲,这正是个别传统文化的缺陷和糟粕被“合理化”传承和弘扬的结果。据2017年“3.15”晚会报道,全球最大的某中文网站成了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只要花4800元钱就可以开通“词条认领”的服务,之后就可以随意杜撰并发布,用虚假的广告堂而皇之地圈钱;郑州某视光公司的“三无体检队”,无资质、无医学背景、无认证,把魔爪伸进几百所学校,销售的“欧几里得”角膜塑形镜,危害13万孩子的眼睛;一些饲料企业瞒天过海地在往饲料中非法添加各种“禁药”,包括“人用西药”,结果可能会让某种病菌、病毒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整个人类都无法再有效抵御疾病;一些产自核污染地区的日本食品惊现中国,外包装上都被贴上了产地为日本的中文标签(内里藏着真实产地),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口腹……实例实在太多,大家也都看在眼里,这里也就不再具体罗列出来了。说句到家的话,出现当前这种混沌世态,绝不能简单归结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国民的价值取向出了严重的问题——有些国人多不欢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只愿意接受其中的糟粕。所以,仅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实在是作用极其有限,而要真正转变民众这种拒绝传统文化之精华的价值观,唯一的途径是让他们真正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亘古弥新,其中蕴含了古圣先贤无穷无尽的智慧以及限慈悲与仁爱,也告诉我们宇宙、人生、万事万物荣辱与共,互相依存的规律。如,《易经》中的“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法家的“人之初,性本恶”,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等。这些文化经典里面都蕴含着海纳百川、包容博大、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四海兄弟、仁智义勇、仁者爱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兼相爱,交相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精华。这一点是必须要看到的,也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和弘扬的。

现在,国家决定要在大中小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不同学年段的课程规划。应该说,这一决策是非常英明和及时的,也确实是一件值得尽心力而为之的大好事。但是,鉴于种种前车之鉴,我还是要多说几句:一者,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解决当前复杂社会问题的唯一良方,更重要的在于全民提高素养,这一点必须时刻都保持高度清醒;二者,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突出经典和优秀,就是做到了这样,还要明辨其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者,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优化国民良知;四者,传统文化教育要讲究科学操作,绝不能刮“狂风”,一狂起来就很可能失去起码的理性,一狂起来就可能不从实际出发,甚至为了应付而不惜作假;五者,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仅等于出版、发行文化经典牟利,更不能直接等于强行向学校摊派所谓的专家编著,希望能够提前预防个别人“生财有道”的“君子”行为。

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行为有度。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正如我们所愿——利己利人、利国利民。

江苏省泰州中学)

猜你喜欢

糟粕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