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认知理论优化生物学教学设计
2017-02-18张颖之
杨 丁 张颖之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8)
弗拉维尔(Flavell)于1976年首次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1]。人能认识世界,还能认识自我,自我意识和自我知觉就是元认知。元认知是对思考进行的思考,对认知进行的认知[2],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技能和元认知体验。其中,元认知知识又包括关于人的知识(对自我认知特征、思维习惯有清晰的认识,知晓自我优缺点,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还能了解同伴和他人,了解人类普遍性认知规律),任务的知识(清楚任务的要求、目的、实现条件),策略的知识(以一系列策略、方法完成某项任务,认知主体应认识使用的策略是什么,为什么及如何使用)。而元认知技能帮助认知主体对任务进行监控和调整,包括计划、引导、自我调控及评价。元认知体验则包括认知主体于某次任务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如豁然开朗、迷茫;认知主体长期形成的对认知的非逻辑、直觉性判断。
现以高中生物学实验课“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为例,展示年轻教师R是如何利用元认知优化教学设计的。
1 认识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青年教师R对某一主题教学多样化不清楚,因此她调控自我行为,通过听课、与同行交流、查阅文献,归纳出三种风格的设计:①回顾实验步骤,学生按实验步骤将酶专一性、酶高效性、酶影响因素(温度、pH)多个实验在一节课上完成;②选择两个实验,教师通过问题(如怎样实现对照)带领学生作简要分析,得出实验大致思路,学生照着有详细步骤的学案实施实验;③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影响酶活性的一个因素,课余时间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课2~3组学生作设计方案展示,教师给予点评修正,其余组根据点评思路修改方案,各组按照自己修改后的方案独立进行实验,观察并分析结果。
2 分析不同设计基于的价值立场
R教师没有凭感觉主观地从三种方式中随意照搬一种,她试图分析这三种课堂形式基于的价值立场。①将探究性实验改为验证性实验。原因可能有:学生探究能力不强,实现探究很困难;实验思路已在非实验课上学习过了;学生刚接触高中生物,实验课应以培养兴趣、操作练习为主;实验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每个影响因素都进行实验,利于考试。②学生的探究能力不强,因此带领学生思考几个关键点(如单一变量原则),讨论出基本思路;选择两个因素进行实验,时间充沛;给出详细步骤,可帮助学生得出理想的实验结果,利于兴趣及自信心培养。③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思维重于操作技能;学生学习能力强,已接触过科学兴趣课;小组学习利于合作能力培养;从确定问题到实施反思,实现探究式教学。
3 选择价值立场
R教师对价值立场进行反思: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适应和兴趣培养是初中阶段的核心内容,而且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经常进行实验,时间不应分配来专门练习操作技能。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学课程从必修一就逐渐渗透关于实验设计的知识,必修一中已涉及多个探究实验,其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明确要求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器具进行完整的实验设计。
因此,R教师分清主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思维为主,只选择一个影响因素(温度),创设情境,学生依据实验设计原则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
4 分析学情及策略,确定教学目标
第三类设计更符合R教师的价值选择,但不能照搬。R教师的学生对实验原理的学习处于保持和回忆阶段,不能独立完成知识迁移。故R教师决定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思维拓展”的探究式教学的步骤来推进课堂。但为了避免探究式教学法带来探究步骤机械化的刻板印象,R教师考虑简要列举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强调真实的探究可以只包含其中的某步或某几步,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将靠多个科研团队才能完成。同时,为避免传统讲授法的灌输式教育,R教师在讲授中融入探究,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严谨的探究方案设计。
最终教学目标确定为:①知识目标:概述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说明酶的特性;②能力目标:探究0~100 ℃对工业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运用实验原则设计实验,正确使用实验用具;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实验设计过程,认同科学的严谨性。
5 形成详细的教学计划
教师将元认知运用于教学设计中,并启发学生从哪些角度思考探究任务,如何判断、评价任务的进程,以促进学生元认知的发展。
5.1 提出问题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这不是一个问题。温度如何影响酶的活性?这也不是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好问题的标准是可研究、可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补充研究问题:0~100℃温度范围如何影响工业淀粉酶的活性?
5.2 作出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假设是好的假设?假设是陈述句,不关乎对错,但应符合已有的信息逻辑。教师提问学生假设是什么,为何做出该假设?预计学生基于信息“工业淀粉酶的常用环境60℃左右,低温抑制酶的活性,高温使酶失活”作出假设“0~60℃,酶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60~100℃,酶活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至失活。”
5.3 设计实验 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关键问题: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各有什么?自变量温度如何设置并保持稳定性?实验材料是否会影响温度?反应过程中如何保持温度?能以室温下加入“淀粉+淀粉酶”的试管作为对照吗?对照组不加酶就是严谨的对照组了吗?实验中除酶影响淀粉的分解,还有什么因素可能影响底物的分解?如何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实验材料剂量对实验有影响吗?如何确定结果检测指标?该实验应采取哪种结果检测方法?最后,从头至尾梳理实验步骤。
5.4 实施实验及结果 分析每个温度需处理的试管较多,时间紧张。教师问学生此时该怎么办?(分组实验,最后对比结果。)全班分为6个组,分别进行0、20、40、60、80、100℃下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应分析哪些现象,才能说明每个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对比每个温度之间的对照组,分析温度是否会直接影响底物的分解,再对比每个温度对酶催化效率的影响。)
5.5 思维拓展 教师问:如果现在临时发现淀粉酶已变质不能使用,此时该怎样应对以完成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究?实验室有蔗糖、蔗糖酶、蛋白溶液、蛋白酶等物质。是否能用蔗糖+蔗糖酶替换淀粉+淀粉酶?否,还原糖的检测需要水浴加热。是否能用蛋白溶液+蛋白酶进行该实验?否,酶是蛋白质,难以分清底物和酶,无法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如果要用蛋白质和蛋白酶完成实验该怎么办?将蛋白质固化,观察不同温度下蛋白质在蛋白酶作用下的体积变化。
6 教学反思
元认知在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和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为什么要这样思考,是如何决定的,为什么要这样决定,目标标准是什么,离任务完成还有多远。当自我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时,表现出探索新知的行为。本节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自我思维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和监管。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什么是科学研究,该怎样思考探究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进行实验。
若在教学中融入对任务、策略和客观规律的追问和反思,则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发展认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