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生物科学史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017-02-18彭菲菲

生物学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史生物学生物

彭菲菲

(江苏省溧阳中学 213300)

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融入生物科学史,使学生在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热情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德行、志向、情趣、审美等人文素养。那么,如何融入生物科学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基于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思考与探索。

1 立足知识的相关点融入生物科学史,提升学生德行

德乃治学之本。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相关的知识点,精选材料,融入相关生物科学史,对学生施以人格或精神上的感化教育,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德行。

例如,进化论的创始人——拉马克,一生勤奋好学、坚持真理,晚年双目失明,饱受病痛折磨,但他仍然坚持借幼女的笔录进行写作;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历时8年,在教堂一隅辛勤地做豌豆杂交实验,统计了难以计数的种子、植株,才写出《植物杂交》一文,揭示出传宗接代过程中基因传递的两大定律;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达尔文历时二十三年才写出《物种起源》一书……

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学生必然会对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刻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卓越的劳动、灿烂辉煌的成就所震撼和感动,真正体会到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扎实的拼搏、充分地积累,让学生在科学史的熏陶中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和献身科学的品德。

其次,伴随着科学历程所展现的科学探索的艰难、曲折和成就,以及科学发展所暴露的误区、歧义和两难,可以引发学生理性、审慎、积极的深思,进而培养学生顽强的进取精神、积极的批判意识和健全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真理的热爱。

例如,胰液素的发现史: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在切除了相关神经之后,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他仍然认为此反应属于神经反射,而斯他林和贝利斯在读了他的论文后却能另辟蹊径,大胆提出另一种假设:可能是化学调节,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从而发现了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和不同于神经调节的另一种调节方式——激素调节。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沃泰默为什么会与成功失之交臂?是因为他囿于定论,缺乏创新意识和敏锐的判断力。而斯他林和贝利斯因为具有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富有创造性等优秀品德才使他们抓住了机遇。

通过生物史实的教育,培养学生不囿于定论、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巴斯德的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2 寻求心灵的交流点融入生物科学史,提升学生志向

墨子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立志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不可缺少的原动力。所以,教学应寻求心灵的交流点,融入生物科学史,创造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奋斗目标。

例如,在讲“基因工程技术”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立志生物学研究的情感,可介绍我国科学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说明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已经站到了世界前沿,在21世纪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相关领域,已经有了我们中国人的身影。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转化成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国家还需要我们几辈人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知不足而发奋,激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充分地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个性。

此外,还有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多利羊问世、单克隆抗体的制成、转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探针和基因治疗的研究等都可以作为交流点融入教学,必将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辉煌的发展前景,提升学生奋发向上的志向。

3 挖掘情感的激发点融入生物科学史,提升学生情感

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有意义的学习情感。生物学知识所揭示的生命现象贴近学生的生活,极易调动他们的情感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各种情感激发点,融入相关生物科学史,陶冶他们的情操,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意识。

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章时,教师可通过各种图片、新闻和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污染、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这些翔实的资料必然使学生震撼,情感的驱使一定会造就他们良好的行为,教师还可借机鼓励他们课后分组搜集更多的相关资料,并对其中的一个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策略。在下节课上,各小组分别展示他们的资料和解决策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由此,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时不待我的环保意识也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学生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发展、繁荣的最佳方式。由于情感共鸣,在后续“生态工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仍很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文教学目标也顺利达成。

感恩教育是陶冶学生情感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理所应当地享受着来自父母和社会的一切无私给予,在他们的字典里很少有“感恩”一词。所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唤醒学生感恩的心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教师可以“人的生殖”内容为感恩教育的激发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长过程。首先让学生看胎儿各个发育阶段图和胎儿、脐带、胎盘的关系图,让学生思考、讨论: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胎儿的营养从哪里来的?胎儿产生的废物靠谁排出?怀孕对母亲造成哪些影响?问题的思考和交流让学生感悟到妈妈怀孕的艰辛和无私的付出,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随后,可安排学生观看母亲在分娩时的真实录像,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分娩录像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父母生育的艰难和不易,学生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理解和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从而学会感恩,尊重和孝敬父母,情感得到高度升华。

4 找准背景的切入点融入生物科学史,提升学生审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生物学知识都是从直观背景建立起来的,当然其中也就蕴含着美。这些“美”的元素对于净化一个人的心灵、规范一个人的行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探索相关的背景,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其在美的愉悦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反映的是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其背后的原理是生长素分布不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反映了物质循环的本质。这些美的素材可以随手拈来,学生不仅感受到生物界的美,还能深刻地理解其背后的原理。除了鉴赏美、理解美,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创造美,如让学生设计小实验、制作生物模型、进行生物绘图等,让美处处开花,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的人格也会越来越美丽。

猜你喜欢

科学史生物学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科学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论
——博弈论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细胞呼吸”科学史的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12话 完美生物
例谈科学史策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