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三元理论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2017-02-18庞四喜
庞四喜
(江苏省宿豫中学 223800)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思维三元理论”,他将思维分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斯滕伯格认为:分析性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善于记忆和分析他人的理论,在学校考试中容易获得高分;喜欢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考试分数多数中等;应用性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乐于将理论在现实中加以运用,在校时文化成绩不突出,有的甚至很差。“我们教育系统的缺陷之一,就是课堂和测验只重视分析性思维一种形式”[1]。为了让学生在纸笔检测中获取高分,教师会设法提升他们的分析性思维能力,无形中忽视了创新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生物学教学中,借助于知识的学习,教师既要提升他们的分析性思维能力,也绝不能忽视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的培养。
1 提高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
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检验等能力。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讲解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中心法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介绍完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后,可让学生分析下面资料,完善中心法则,以培养他们分析性思维能力。资料一:1965年,科学家在RNA病毒里发现了一种RNA复制酶,像DNA复制酶能对DNA进行复制一样,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资料二: 1970年,科学家在致癌的RNA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它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开始时,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习惯了教师的灌输,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点不太习惯。待部分学生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后,鼓励学生: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我们要敢于依据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假若人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今天。例如,20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里斯大胆提出假说:胰液的分泌受化学物质调节,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说,他们发现了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假如孟德尔只会接受他人观点,不能大胆想象,不敢提出假设,他怎能发现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生物学上的许多发现都与想象、假设有关,与创造性思维有关。“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教师可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素材,唤醒学生创造意识,并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思维。
在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教材上提供的材料是小桶2个,两种不同颜色的彩球各20个,重复做50~100次。由于40个彩球不易找,且在课堂上做50~100次,时间不允许。怎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模拟?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把这个难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课后思考,找出解决办法。学生们大胆想象,提出众多的方案。例如方案1:同位两人为一组,右手的手心写上D,手背写上d,两人同时从背后拿出右手平放在桌上。两只手都是手心向上,代表DD;一只手心向上一只手背向上,代表Dd;两只都是手背向上则代表dd。全班有50人,实验小组25个,每小组做3次,合起来75次,最后统计全班实验结果。富有娱乐性的操作,让人人参与实验,且只需2分钟即可完成。再如方案2:用红色、白色粉笔代替不同颜色彩球,将每支粉笔都均分4份,用塑料袋取代小桶。还有方案3:取40个大小相等的小纸片,20张写上D,20张写上d,而后揉成团,用塑料袋取代小桶。更有方案4:找一盘象棋,红色棋子代表D,黑色棋子代表d,用塑料袋取代小桶……
通过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仅靠几句说教。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将来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3 训练学生的应用性思维
应用性思维涵盖使用、运用和实践能力。教师要训练学生应用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例如,学完了“中心法则”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依据中心法则,怎样治疗艾滋病?高考不会出现这样的题目,如果学仅仅是为了考,教师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花时间。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性思维能力,可组织他们讨论。也许攻克艾滋病治疗这一世界性难题,就是这些学生。讨论后他们提出各种方案,如:阻止逆转录形成的DNA整合到人的DNA上,阻止逆转录形成的DNA转录和翻译,阻止新的HIV装配等。学生依据“中心法则”提出的这些方案,理论上都是可行的。可见,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一定要加以引导以便使他们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