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三疑三探”模式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2017-02-18
●
梁启霞
例谈“三疑三探”模式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广东省茂名市第四中学
梁启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三疑三探”模式就是通过反复的质疑、探究,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使师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共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发散性。这一新兴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充分展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学生的主导作用。
一、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能力。这需要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发现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且勇敢质疑,大胆猜想。初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涉及的知识面和信息量非常丰富,既有常规性问题,也有创造性问题,因此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有选择地去应对。但是由于学生固有的思想、情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影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从问题中发现问题,然后善于观察和思考,最后从问题中收获真理。
二、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我们才有了学习的动力。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过程,只要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就可以解答疑惑。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在课堂中提出和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答疑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刚开始接触初中政治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每次都要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更快接受这门课。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自行阅读书本上的案例,遇到不懂的内容标注出来,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这种先提出问题再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日积月累中学生可以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模式,也会建立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课堂。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相应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形象的教学氛围,有利于他们在思考中发散思维,积极创新。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感受,通过氛围的渲染,大胆展开想象,寻找不同思考角度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本课的重难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多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问题之间寻找相同点进行类比,比较以后综合分析,学会推理的思维过程,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学习完与五种社会形态相关的内容之后,为了巩固学过的知识,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养成从正反两个方面同时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经常训练学生练习正反辩论的话题,不仅让学生在辩论中获得了知识,还拓宽了他们的思维。例如,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这一知识点时,学生的惯性思维就是首先想到如何加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次是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展开批评和思想教育,或者更严重的情节可以依据《教育法》对学生的监护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学生们的这些想法都值得肯定和赞扬,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例子进行思考,想出更有创新意义的解决方法。果不其然,有的同学就联想到了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不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场所,比如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这些场所利用不法手段让学生进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学生通过这样形式的讨论,得到了不同方向思考的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型的实践活动。贝尔曾经说过,偶尔离开你常走的道路,进入森林,你一定会发现另外一番你从未见过的风景。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思维模式,学会尝试创新的学习方法,也是如今时代的需要和前进方向。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粤西农村中学政治课堂中的实验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YQJK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