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深入落于辨
——关于高中语文论述文写作的思考

2017-02-18许晓平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33期
关键词:辨析作文题游泳

许晓平

(浙江省天台中学,浙江天台 317200)

思维深入落于辨
——关于高中语文论述文写作的思考

许晓平

(浙江省天台中学,浙江天台 317200)

高中论述文写作的指导,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理性思维的培养。理性思维起于思而落于辨,高明的思辨靠的是清晰的思与细微的辨。细微的辨,首先是辨概念,其次是辨判断。这既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需要,也是展开论述并在论述过程中将思维推向深入的基点与支点。

高中论述文写作;思辨;概念;判断

写作,尤其是高中论述文写作,思维是贯穿始终的。对材料的概述、对结构布局的把握及语言表达,无不体现思维品质的差异。可以说,思维的状态决定了作文的状态,思维的品质决定了作文的品质。

思辨是通过思考辨析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从而实现以理服人的手段。它是思维展开并推进的有效途径,是思维训练的基点和支点。再具体地说,思维起于思而落于辨,高明的思辨靠的是清晰的思与细微的辨。

如果在写作中无思无辨,那么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会让人觉得没逻辑,呈现出来的具体状态会是:用情绪代替说理,气壮而理不直;贴标签、堆术语,观点加例子拼凑成文;非此即彼,只看到对立,看不到统一,更看不到矛盾双方彼此相辅相成的关系。所有这些,给人的感觉是肤浅。所以要想使作文真正走向深刻,唯一的正道是训练思维。

清晰的思是传统的议论文非常强调的,笔者在这里要讲的主要是如何进行细微的“辨”。这个“辨”的过程,笔者称之为“小逻辑”。在论证的过程中,我们从来不缺大道理,我们缺的正是小逻辑,“辨”的意识在思维和写作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需要辨什么呢?

一、辨概念

论述文写作说到底是以理服人。而说理的第一步就是为论证对象作界定,这是论证的基础,事实也证明,对要求论述的概念把握得越精准,就越能全面深刻地评价现实,思想立意才可能有深度和新意。而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这一点就更重要了。

比如2017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对这一概念型的作文题,首先应该对“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三个概念进行适当的阐释。根据一般的理解,“有字之书”,即文字之书,可读取的书本知识;“无字之书”,指人对社会与生活的阅历感悟;“心灵之书”则指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成长史。如果开头没有这样一个步骤,而直接去论述,未免显得空洞无物,或者说,没有一定的概念界定,这个文章是写不下去的。而对于象征色彩明显的作文题而言,把握材料关键概念的象征义或比喻义则更是至关重要。

又如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作文题中明确要求谈看法的对象是“评价他人的生活”,那么写作前首先就要对这一现象进行界定。如何界定呢?这个短语本来的意思没什么难理解的,但是如果因为看上去好理解而认为不需要理解,那么实际写作起来,“评价他人”“评价社会现象”“评价历史人物”这些类似的概念就会混淆,以致偏题。因此,确保论证对象切题,避免转移论题的危险,是需要我们警醒的。

再如以下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民日报》2016年06月07日04版)临近毕业季,中央美术学院又开始了毕业展。在观展过程中,有人惊叹作品新奇,也有行家不客气地点评:看似新鲜,但不少作品处处留下模仿的痕迹。

其实,在艺术史上,创作之初的模仿与参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世上没有靠临摹而成的风格,没有因刻意求似而成的大作。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对这一题目,学生在习作中产生较多偏题及分析过于平面等现象,好像一直在说“模仿”,但“模仿”到底是什么,一直模糊不清。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思想上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模仿”压根就没有停留过,最终导致理解上的偏差。而下面这篇文章却与之不同:

很多人对模仿的忽视源于对概念的误解。模仿并不是依样画葫芦原封不动地拷贝,而是一个照猫画虎的过程,前者看到荷叶制造的还是荷叶,后者则成就了雨伞。潜艇、飞机、声呐探测……当代的仿生学很好地诠释了模仿的意义与智慧。

作者在此引入相似概念“拷贝”,辨析了二者的区别,既明确了“模仿”的内涵,又利于将思维推向深入,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体现了写作者的思辨能力,尤其是“辨”的能力。

类似的还有:

对那位作品中处处留下模仿痕迹的学长提个醒,模仿是学着做,创新是试着做,要敢于创新。

作者在此引入了对立概念“创新”,而后明确了“模仿”与“创新”这对对立概念的根本性差别。这么一辨,“模仿”这一概念的内涵就得到了凸显。这种概念辨析的形式背后,其实是一种反向的思维方式,即故意引入与之矛盾的概念,然后从相反的角度来辨析两者的区别,从而加强思维的深度。

引入矛盾概念进行辨析最为典型的是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在对“自信力”“他信力”这两个概念作了充分辨析后,又提出了“自欺力”这一概念,这三个词语极其形似,作者论述起来极富思辨色彩,将当时国人的自欺欺人的心态表现得极其充分。

正是把相似和相对的概念进行分类,然后放在一起思考,一个无序的世界才可能变成一个在理念上的有序世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才有可能不断深化。

二、辨判断

写好一篇考场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清题意,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命题者的用意。

有些作文题,题目本身在形式上就基本明确了命题者的用意,出题者抛出一些概念让学生来厘清,学生围绕这个概念展开论述就可以了,比如2016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中的“行囊”。但现在的很多高考作文题,材料中往往给出的是一段没有概念、观点也不明确的材料,很多是二元对立、三元对立的材料,然后要求展开论述,在要求中往往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或者“综合上述材料”这么一句话。这个“此”“综合”,就是要求先明确材料的争论焦点。这看似容易,实则不易,因为论述的对象是不明确的。一则因为这些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往往比较复杂,本身就会引起不同的判断;二则材料中对立矛盾的双方、三方往往看上去都各有道理,而各方在议论中会去抓材料中不同的词、不同的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会产生不同的可能判断,但是命题者的用意是隐在这些纷繁的可能判断中的,这时候判断筛选出其中的关键矛盾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对有些学生而言却并非易事。

如以下作文题:

近日,清华大学推出新规: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游泳将与毕业绑定,不会游泳的学生必修游泳课,通过后才能获得毕业证。

对此,有人认为,早在九十多年前,清华大学就有不会游泳不能毕业、不能留洋的规定,这一次不过是恢复以前的传统而已;而且会游泳是好事,可以锻炼全身肌肉,紧急时还能拯救生命。

当然,也有人认为,体育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应该容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与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学会游泳,这种做法是否有些强求一律?学不会游泳没有毕业证的处置是否不太合理?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在这个作文题目中,“此”到底指代什么?很多学生在审题时判断这起争议的矛盾点是游泳,在实际写作时将论述的中心放在了要不要游泳,或者说对游泳这种体育运动方式优劣的评价上,而没有注意到这个事件争论的焦点应该在清华大学将游泳与毕业绑定这个点上,因而很多学生费了很多笔墨甚至全部笔墨在论述游泳的种种好处上。如果抓不到“绑定”这个关键点,对观点的阐述就只能流于表面,无法触及到传统与现实、限制与自由这两对矛盾,论述势必无法走向深刻。

又如以下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里、饭桌旁、电梯上、马路边,人们忙着看微博、刷微信、浏览网页,获取信息。无可置疑,现在已经是“阅时代”了。在欧美许多国家,无论在地铁、火车或机舱里,还是在咖啡馆、池塘边或公园的长凳上,都会看到有人自然地捧着书在阅读;许多国家也在积极倡导保持传统的纸质阅读的习惯。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这个题目的要求是“综合上述材料”,需要我们思辨的点应该落在“综合”二字上。上述材料综合起来,关键词该有两个:“阅时代”和“纸质阅读”。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在论述之前加以判断的。“阅时代”具体表现为读屏或者说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对于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我们可以作选择,但无论作什么选择,都应该在有对立观点的情境下展开论述,即如果你倡导纸质阅读,应该把纸质阅读放在网络阅读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展开,并在论述时兼顾到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而非单一地强调提倡读书。事实上,这样的作文是非常多的。反之,如果你倡导拥抱网络,也应该顾及这个材料中的另一个关键词“阅读”,并兼顾到纸质阅读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而非将思辨点放在对“低头族”现象的论述上。

再如2017年的浙江卷高考作文题,从阅卷的情况看,大多数考生将三本书分开简单地阐述了一下,然后再简单地综合一下,说这三本大书都需要去读,还没有开始论述三者关系800字已到,考试结束的铃声也已经响起。或许有些考生根本没有想到需要再深入论述一下什么。

这个题目的要求也是“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再结合“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这个“此”指代什么?要求评说的对象是什么?应该是“作家的看法”即“人要读三本大书”,而非“三本大书”,因此论述的侧重点也该放在“关系”二字上,具体来说,可以是分析三本大书与人生、社会、人类之间的对应关系,两本或三本书的联系上,还可以是不同意这种看法即“我认为读一本或两本书就可以了”。

总之,概念意识、准确判断的意识在高中生的论述文写作中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逻辑展开的基本条件。论述文写作如果缺乏概念意识,还没有对材料中的重要概念作必要的界定和诠释,就匆匆立论,草率论证,极易造成偷换概念这种逻辑悖谬进而导致离题偏题。而现实是这种情况非常多,因此我们需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适当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树立“说理从下定义开始”的意识,对没有明显需要下定义的材料则需要先对论述对象进行明晰的界定,形成有效判断,在思考及写作的过程中强化“辨”的意识。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辨析作文题游泳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解读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各省高考作文题汇总:你觉得哪套作文题最难写?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