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两栖类新纪录
——绿背树蛙及其与形态相似种的比较
2017-02-18侯绍兵,袁智勇,蒋珂等
广西两栖类新纪录
——绿背树蛙及其与形态相似种的比较
2016年4—5月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调查过程中,采集到树蛙科Rhacophoridae雄性成体标本1号(KIZ045743,图1)和雌性成体标本1号(KIZ045764),经鉴定为绿背树蛙RhacophorusdorsoviridisBourret, 1937,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两栖类新纪录。标本使用10%甲醛溶液固定,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34.8 mm,雌蛙体长39.6 mm。头近似三角形,头长小于头宽;吻端钝圆;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稍靠近吻端;眼较大,鼻间距稍大于眼间距;鼓膜明显,呈圆形,位于眼后、口角上缘;颞褶明显,斜直,远眼端略宽。上颌齿明显;犁骨齿两小团,位于内鼻孔内间,呈倒“八”形,两内缘间距较大;舌呈卵圆形,后端缺刻较深。雄性具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位于舌两侧。前肢较短(25.3~26.3 mm)、粗壮。指长序为Ⅰ<Ⅱ<Ⅳ<Ⅲ;第二指至第四指间蹼介于1/3蹼至1/2蹼之间,第一指和第二指间具微蹼;指缘膜明显;雄性成体第1指内侧具白色婚垫。指端吸盘膨大;边缘沟明显。后肢较短(42.4~50.3 mm),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仅达肩部;胫长(13.1~16.1 mm)稍小于足长(13.4~16.5 mm)。趾长序为Ⅰ<Ⅱ<Ⅲ<Ⅴ<Ⅳ;趾间半蹼;关节下瘤和指基下瘤明显;外掌突和内掌突明显;具内蹠突,无外蹠突。趾缘膜明显;趾吸盘明显。皮肤光滑。背面、头腹和胸部光滑无疣粒,腹部和股后腹面疣粒明显。生活时体背、手臂和胫股背面翠绿色,也可因环境变化而转变为深绿色(图1:a);背中、后部以及后肢背部散有不规则亮绿色细点;手掌、足部、指趾背面灰棕色。腹面黄白色,喉部有灰黑色细点(图1:b)。手掌和脚掌均为灰褐色。
图1 绿背树蛙Rhacophorus dorsoviridis雄性活体照和生境照
生态习性与分布:2016年4—6月对猫儿山5个梯度的海拔带(320 m、740 m、1 100 m、1 528 m、1 900 m)进行了详细考察,仅在海拔1 100~1 900 m记录到绿背树蛙的分布。该物种的生活环境为落叶阔叶林的林内或林缘(图1:c),以及竹林内富有苔藓的静水塘周围(图1:d)。成年蛙多藏匿于苔藓下的洞内鸣叫,声音似鸟叫:“咯儿…咯儿…”,少数个体见于水塘边的竹枝上。同生境附近分布有侏树蛙R.minimus、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megacephalus和大树蛙R.dennysi。绿背树蛙在国内仅记录分布于云南省屏边县境内的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君等,2011),国外记录于越南北部的莱州(Tinh Lai Chu)、老街(Lao Cai) (Orlovetal.,2002)。
与形态相似种比较:1937年,法国学者Bourret依据Chapa,Tonkin(现越南北部老街省沙坝县“Sa Pa,Lao Cai province”)的标本命名舒氏树蛙绿背亚种Rhacophorusschlegelidorsoviridis,模式标本指定为MNHNP 1948.149(原标本号:LSNUH B.143)。随后,Bourret(1942)又对该亚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述。Ohler等(2000)在越南北部黄连山(Hoang Lien Mountains)再次采集到该种,并根据形态特征将其提升为独立种R.dorsoviridisBourret, 1937。Orlov等(2001)认为绿背树蛙与黑点树蛙R.nigropunctatus形态极为相似,黑点树蛙很可能是绿背树蛙的同物异名,但同时也指出需要对来自贵州和云南地区的黑点树蛙进行比较后再做分类的变更。根据最近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绿背树蛙和黑点树蛙为2个独立的物种,分属于不同的进化支系(Lietal.,2012:sublineage Ⅰ,sublineage Ⅱ)。
绿背树蛙与黑点树蛙形态特征(体型大小、色斑)虽很相似,但也易于区分。黑点树蛙是刘承钊等(1962)依据中国贵州威宁的标本订立的,模式标本为CIB590405。黑点树蛙雄性具有明显的单咽下外声囊,外侧3指仅具1/4蹼。这2点形态特征明显不同于绿背树蛙(雄性具单咽下内声囊,外侧3指蹼较发达,介于1/3蹼到1/2蹼之间)。目前黑点树蛙国内主要记录分布于安徽、湖南、贵州、云南等地(费梁等,2009,2010),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费梁等,2009,2010;Lietal.,2012)。基于地理分布,绿背树蛙与黑点树蛙的分布区域在越南北部和我国云南东南部有一定重叠。
绿背树蛙与同生境分布的侏树蛙(图2)在体色和体型上也极为相似,但两者可根据下列特征区分:侏树蛙从上唇经颞部下方和体侧之胯部有1条黄白色带纹(绿背树蛙无此特征);侏树蛙单咽下外声囊(绿背树蛙具单咽下内声囊);侏树蛙雄性第一和第二指基部有乳白色婚垫(绿背树蛙仅第一指内侧具白色婚垫);侏树蛙第三、第五趾等长(绿背树蛙第三趾小于第五趾)。
在国内,张君等(2011)首次将绿背树蛙记录于云南省屏边县境内,随后在云南金平也有发现(Lietal.,2012)。本文报道了绿背树蛙在广西猫儿山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延伸了该物种的已知分布范围,在后续对该物种的研究中,建议加大对广西猫儿山至云南屏边地区的野外考察以确定其具体分布区域。
图2 侏树蛙Rhacophorus minimus 雄性
侯绍兵1, 袁智勇2, 蒋珂3, 赵连生4, 王绍能4, 武正军1*, 车静3*
(1.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2. 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 3.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650223; 4.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西桂林541000)
*通信作者, E-mail:wu_zhengjun@aliyun.com; chej@mail.kiz.ac.cn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分库项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